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创立于1951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熊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长期以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闻名,宗旨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在每年6-7月间举行,从1978年起提前至2月举行,为期2周。柏林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遇见”、“短片竞赛”、“新生代”、“全景”、“论坛”、“特别展映”等单元。主要奖项有金熊奖、银熊奖、评委会特别奖等,主要授予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等。
从2002年开始,柏林国际电影节隶属于具有商业性质的“柏林艺术展出有限公司”。2018年5月,柏林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2025年2月13日至23日举行,其主视觉海报主题为“时间”。
发展历史
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德国决定设立电影节以挽救美国电影充斥的、危机四伏的电影业。更为重要的是,柏林电影节创办的意旨之一,意在依托电影节带动旅游业,以振奋西德 (联邦德国)的经济。为了避免联邦德国之外的压力,柏林电影节最初的设计是电影周,以吸引国外的游客到柏林。国际电影制作者联盟在1950年9月于威尼斯举行的会议决议,截至1951年,欧洲国际电影节仅限于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
为了不消解威尼斯与戛纳的影响力,柏林电影节的举办时间定为6月6日至18日。第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06月06日举办。阿尔弗雷德·鲍尔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首任主席,1986年他去世后,电影节从1987年起开始颁发旨在奖励电影创新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2020年,由于阿尔弗雷德·鲍尔涉嫌曾为纳粹德国时期电影部门服务,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决定停颁以他名字命名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第一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仅设立故事片、喜剧、犯罪与冒险片、音乐片的奖项。此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为期两周。
发展
1952年第2届到到1955年第5届,柏林电影节都没有专业评审团,观众投票来决定奖项归属。1956年,改成国际评审和观众共同决定奖项归属,卡尔内担任主席。1957年后,全部改为评审投票制度,文化品位和艺术专业度逐渐提升。
195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被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国际电影节好影片少、影片种类单一。
为适应变革要求,1969年2月25日,柏林电影节开始筹备邀请东德影片参展事宜。1970、1971年的邀请均遭拒绝。
1970年, 平静的柏林电影节也倍感三重压力,其一是第三世界电影兴起了与纯商业电影相反的、在观者与电影之间形成了一个新联系、侧重于社会和良心内容的“集体电影”运动;其二是关于电影作为一种传媒,需在形式与内容上革新的争论不断兴起;其三是学生抗议越南战争的运动也夹杂其间,这些都冲击柏林电影节的裂,促使其不断调整。1971年,柏林电影节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
1974年6月1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提议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柏林电影节,而西德以需时间商议为由予以搁置,并建议东德参加1975年的影展。苏联的影片《和你在一起并失去你》第一次进入柏林电影节,尽管参展而非参赛,但这体现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政治气候已发生改变。从此,柏林国际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1974年,柏林电影节提议调整举办时间为3月14至25日,并在1977年正式施行。但国际电影联盟的答复是必须在3月15日之前结束。其内幕是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施压, 且法国的一些隐秘影院拒绝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上映柏林电影节的作品。迫于压力,1978年的柏林电影节只能定于2月22日到3月5日举办。
1975年,除了阿尔巴尼亚之外,欧洲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影片参赛,甚至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有一部名为《善意的谎言》参赛,中国也有两部影片参赛。至此,柏林电影节完成了从政治代理人向"破冰"的转身。同时,柏林电影节对于政治上的盟友过于纵容,以至于忽略了艺术与社会的底线。1976年柏林电影节论坛放映了日本电影导演大岛渚的《感官世界》。由于影片充斥淫秽和暴力,柏林警方没收了影片并将论坛主席告上法庭。
变革
1978年,柏林电影节的参赛国家由1976年的28个国家,跃升为34个国家。1979年随着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退赛,柏林电影节遭受到巨大冲击。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撕裂、牵掣中, 自1980年,柏林电影节相继开始了微调。1980年代柏林电影节的特点可以用“电影节新的彼岸,与亚洲电影的对话”来概括,其标志就是中国电影的参展和1988年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金熊奖。柏林电影节的眼界也更开阔,成为全球性东西方电影交流的场所。
1980年电影节的论坛、主竞赛单元分别是两个主席。论坛的影片关注战争和战后的故事、母女的故事、传达了政治观点的个人镜像;同时,关注年轻人的执着、乖张、希望,而这些是年长者希望年轻人珍守的品质;还包括乌托邦式的孤独以及神话的距离感。1984年,澳大利亚、美国独立电影人作品、美国的非主流电影得以展映。1985年的柏林电影节, 引入了具有批评性观点的美国电影。
关于过去和当代的历史,是1989年柏林电影节论坛的主要议题,其中包括德国历史问题和纳粹历史的纪录片。而1989年来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影片很多,柏林电影节成为了东德的重要节日。1989年11月9日,存在了28年之久的柏林墙轰然倒塌。距离下一个柏林电影节还有三个月,于是,东西德的合办电影节的呼声日渐强烈,1990年的柏林电影节除了将展映地放在了东德的城市,还颁设了两个银熊奖,其一是东德的《脱困》 (Coming out) ,另一部是西德的影片。
1990年,柏林电影节的政治焦点,是反抗波斯湾的战争。而且,此时的柏林电影节还面临着来自多伦多电影节、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的竞争。1990年代,由于柏林墙的倒塌,标榜东西方对话的柏林电影节失去了方向。1991年2月15日至26日举行的第41届柏林电影节是东、西德合并后首次联合举办。但是,由于偏逢经济危机和战火突起的海湾战争,以至于世界各国前来参加竞赛的影片甚少,最终仅仅25部。
1992年元旦过后,组委会便到世界各地搜集参赛影片。最终组委会横归南美、亚洲,使当届的参赛片数量增加至26部,观摩片更多达265部,为历年之冠。当年共设14个单元,包括“竞赛”、“电影论坛展”、“回顾默片”、“短片”、“儿童影展”等。
1996年,美苏冷战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一分为四的柏林,正式重合为一了。此时,柏林电影节组委会搬到了波茨坦广场,这是东西德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德合并以及冷战的结束,柏林电影节结束了自身的历史属性,在保留“政治性”这个有特色的广告品牌的同时,向市场、文化领域拓展,并形成了三者分别嫁接的态势。
2002年,柏林电影节主席考斯里克提出了关于政治的阐释:“理解、宽容和接纳,是和平的先决条件”。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的主题是“走向宽容” (Toward Tolerance) 。200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为今年参赛片总结的口号是“迷人、政治”。2005年的主题是“足球、性与政治”,围绕这个泛化主题,评委会筛选出了放映影片。
转变
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中国导演王全安的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金熊奖”成为本届电影节的一大亮点。一向偏爱政治题材的柏林电影节此次有了新的动向,这一转变使得几部以“政治题材”为风向标的影片纷纷落选。
2012年的第62届柏林电影节,已渐渐远离政治,从国别意识形态转向温柔地触摸人类共同的情感。2013年的第63届柏林电影节共有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部影片参展。
2015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贯强调政治性的柏林电影节为展映单元总结的主题是:审视历史,塑造未来。无论是全景单元对于社会问题和未来走向的高度关注 (全景单元有五部有关“儿童虐待”的电影),论坛单元对于人类生存危机的思考,也体现了柏林电影节试图通过电影打通时空的尝试。
2018年5月,柏林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2020年4月28日,据外媒报道,YouTube将与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等全球20大顶级电影节合作,举办名为“我们在一起:全球电影节”(We Are One::A Global Film Festival)的线上电影节。该电影节将于5月29日至6月7日在线上举行。
2020年8月24日,柏林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从2021年起,柏林电影节将不再设置“最佳男、女演员”奖项,而是合并成一个综合的“最佳主角”银熊奖,并增设一个“最佳配色”银熊奖。这两个奖项均不再区分男女,这也是该奖史上首次不以性别区分和定义的演技类奖项。
2020年12月17日,受德国疫情影响,2021年柏林电影节计划推迟至3月在线上举行电影节的竞赛部分放映和欧洲电影市场活动,并在6月初补办一个迷你电影节。
2021年2月1日,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在其官网公布,第71届柏林电影节将一分为二,其一名为“业界项目”(Industry Event),具体时间为2021年3月1日至3月5日;其二名为“夏季特别展映”,具体时间为2021年6月9日至6月20日。
2021年10月19日,第72届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宣布,美国籍印度裔导演M·奈特·沙马兰将担任2022年第72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
2021年12月11日,一年一度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即将在2022年2月10日到2月20日举办。日前,第72届柏林电影节发布了主视觉海报。海报由著名设计师Claudia Schramke操刀,主体是一只抽象的戴着眼镜的熊。
2022年10月13日,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宣布,自2023年第73届柏林电影节开始,将由一个三人组成的评审团,在剧集展映单元评选出一部最佳剧集,授予最佳剧集奖。组委会更会与好莱坞媒体Deadline,在欧洲电影市场中设立柏林剧集市场。第74届柏林电影节于2024年2月15日至25日举行。
2023年7月11日,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在官网发布声明说,由于成本原因,2024年柏林电影节将进行结构性改革,规模显著缩减。
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2025年2月13日至23日举行,其主视觉海报主题为“时间”。托德·海因斯出任此次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
单元设置
主竞赛单元
主竞赛单元是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核心单元,也是最吸引人的单元,每年大约有20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代表着柏林国际电影节每年选出的最佳影片。
遇见单元
遇见单元为在美学意义或电影结构中勇于大胆创新的作品提供平台,鼓励具有独立创新的电影人的作品。
全景单元
全景单元将展映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展映影片将不拘泥于影片类型,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的观影体验。
论坛单元
论坛单元旨在理解“电影是什么?”以及它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与世界连接。论坛单元展示的影片包括但不限于当代电影,过往电影,模拟与数字胶片电影,装置艺术,表演与音乐。
新生代单元
新生代单元主要推荐那些能够打破陈规的青少年电影。新生代单元旨在启动开放的具有争议的对话,与观众、艺术家、电影从业者,电影批评家们展开对话。
特别展映单元
特别展映单元选取丰富多彩的影片类型进行展映,旨在呈现电影的多样性,为电影的表达,电影历史以及相邻的艺术形式提供空间。
奖杯标志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标志物是一只抬起手臂向人们致意的柏林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宗旨是通过放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促进世界各地区电影工作者的交往,争取电影节映出的影片作商业性的发行放映。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金熊奖和银熊奖。
金熊奖奖杯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的,自1951年开始为获奖者颁发的的金熊奖与银熊奖,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密切合作,至今仍在为柏林国际电影节提供熊像。
奖项设置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是德国柏林国际的最高奖项,创立于1952年,一般仅颁发给一部电影作品。金熊奖与法国、意大利国际电影节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到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评审团大奖,又名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旧称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于1965年设立,是柏林国际仅次于最高奖项的。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美国或者从更宽泛意义上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
第71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颁发8个奖项,分别为金熊奖、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评审团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最佳剧本奖、最佳技术成就奖。
历届主要奖项得主
金熊奖
评审团大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男演员奖
最佳女演员奖
最佳主角奖
最佳配角奖
历届之最
亚洲入围
以上内容参考历届柏林电影节提名&获奖名单至
华人获奖
以上信息来源
华人评审
国际影响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到了21世纪初,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如今的一大批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正是以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他们电影生涯成功的起点。比如德国的赖纳·法斯宾德、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法国的戈达尔、美国的吕美特、印度的雷伊、西班牙的绍拉和中国的李安、张艺谋等多位电影导演。
合作伙伴
优步 、Armani、ZDF、Campari、MasterCard、Potsdamer Platz、rbb media、戴尔股份有限公司、Colt、GWFF、Object Carpet、PHARO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