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英文名: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简称:极地中心),又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也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截至2023年12月1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分为两个院区,分别是位于浦东新区曹路镇雪龙路1000号的曹路院区(中国极地考察基地)和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路451号的金桥院区。现任主任、党委书记是刘顺林。
1984年5月,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同意,正式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选址上海市。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2003年1月,经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2018年11月,经批准,极地中心确定为自然资源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3年7月3日,万家乐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上海雪龙路中国极地考察基地举行了合作签约暨授牌仪式,厨卫产品入选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2025年4月18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与赣州市赣县区签署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开展极地科学研究、极地业务和极地考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截至2025年8月27日,极地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17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0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上海市明珠计划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极地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担任负责人6人次,科研队伍中涌现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曾获评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1—2023年度浦东新区文明单位等称号。
历史沿革
1984年5月,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同意,正式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选址上海市。1986年1月,中国极地研究所筹建处正式成立。1988年9月,中国极地研究所建设工程开工。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1990年1月,经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明确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筹建过渡期事业编制50名。
2002年1月,经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明确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中国南极洲长城站、中山站的管理及其后勤保障职能划归中国极地研究所。2003年1月,经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对外工作可继续使用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名称(以下简称“极地中心”)。极地中心设立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事业编制增加至145名。2010年9月,经批准,极地中心明确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极地中心事业编制由145名增加到230名。
2018年10月,极地中心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1月,经批准,极地中心确定为自然资源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3年7月3日,万家乐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上海雪龙路中国极地考察基地举行了合作签约暨授牌仪式,厨卫产品入选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2024年12月,经批准,极地中心明确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2025年4月18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与赣州市赣县区签署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2025年8月26日,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中汽中心工程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三方共聚天津中汽中心总部,宣布启动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战略合作,并揭牌“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创新基地”,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的发展。
机构治理
组织机构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至2025年8月27日)
管理层
中心职责
(一)开展极地领域科学研究和极地战略、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重大问题研究。拟订极地业务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二)开展极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预警。承担国家极地观测监测网建设、运行和相关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开展极地勘查测绘学和地质调查、评估工作。
(三)负责国家极地考察队的运行管理,承担国家极地考察队的保障和应急支撑。
(四)承担国家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负责极地考察站、考察船、试验场、保障基地、航空设施等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五)开展极地考察核心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负责极地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六)开展极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工作。
(七)负责极地档案、数据、样品、标本的管理与共享服务。负责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档案馆、样品标本馆等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开展极地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工作。
(八)开展极地科研与考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极地相关国际公约、条约等的履约支撑工作。
(九)承办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以上资料来源于:
科研条件
人员规模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17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0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上海市明珠计划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极地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担任负责人6人次,科研队伍中涌现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
院区分布
截至2023年12月1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分两个院区:
设备资源
截至2024年12月2日,极地档案馆馆藏档案约5千卷(未包括文书及会计档案数量)、整理归档照片2.5万多张、纪念品等实物500余件,内容涵盖中国自极地考察工作开展以来有关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规划和组织管理、科学现场考察实施与研究、极地考察站与考察船的建设和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管理、极地各学科原始数据与重要样品、学术论著、报表图样、资料汇编等档案与资料;同时还保管有中国极地考察活动中形成的照片和录像资料、各类纪念类实物档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极地考察活动的重要指示和题词、参与国际性活动获取的文献图书和资料、南北极典型生物标本等珍贵档案资料。
截至2025年8月27日,共享平台有共享仪器设备65台,总价值2.18亿元,依托“雪龙”号与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两艘极地破冰船、“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与两架直升机,以及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秦岭站、泰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冰站共7个极地考察现场基地,建成南极长城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两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平台覆盖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信息与系统科学、测绘科学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可为多学科、高水平的极地观测监测、现场测试试验、调查与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科研部门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至2025年8月27日)
合作交流
从1985年起,中国作为南极洲条约协商国派团出席了历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展示了中国南极考察的成果,与其他协商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和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工作,先后有代表在这些组织中担任副主席,为制定国际南极合作研究计划和促进南极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出了努力。与此同时,极地中心也积极而广泛地参与了国际北极事务。中国代表担任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的副主席,获得并提高了在北极科学事务中的发言权。中国还是新奥尔松科学管理者委员会(NySMAC)的成员,并积极倡导成立了泛太平洋北极工作组(PAG),成为中国在北极考察领域发挥影响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体现在北极理事会(AC)中的贡献和影响力,极地中心积极选派科学家参与北极理事会下属各个工作组,加大沟通和交流的力度。
2004年,极地中心与日本、韩国一起倡导发起成立了“极地科学亚洲论坛”(AFOPS),目的在于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协调,鼓励和推进亚洲国家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与发展。该组织是亚洲唯一的区域性极地科学合作组织,极地中心在这一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013年,极地中心与挪威、芬兰、瑞典、丹麦、冰岛等北欧五国发起成立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旨在促进中国与北欧北极研究学术交流,致力于增进对北极及其全球影响的认识、理解和知识。该中心秘书处设在极地中心。
在极地双边合作领域,极地中心与世界主要极地考察国家的研究机构均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签署双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开展交流互访,组织研讨会和联合研究等方式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极地中心已成为全球极地研究和极地考察支撑保障的国际性平台。
在国际大型合作计划方面,积极参与极地预测年(YOPP)、北极观测网(SAON)、南冰洋观测SOOS国际计划、国际北极多学科漂流观测(MOSAiC)、斯瓦尔巴综合北极观测系统(SIOS)等国际极地大型合作研究计划。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
截至2023年12月8日,极地中心主办两份学术期刊——《极地研究》(CN 31-1744/P; ISSN 1007-7073)和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CN 31-2050/P; ISSN 1674-9928)。他们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洲天文学,极地环境监测、极地工程技术、极地信息,以及极地政策研究与管理科学等。
调查平台
科研平台
人才培养
极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河海大学海洋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共建计划和科研合作。在海洋学、冰川学、生物学、生态学、空间与大气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领域依托中国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截至2025年8月27日有联合培养研究生80余人,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培养博士后17人,为访问学者提供工作和合作研究的平台。
机构文化
院徽
徽标以具有现代科技感的蓝色为主色,既代表了海洋的神秘与宽广,也显现了蔚蓝色特有的沉稳和内敛,凸显出极地中心对科考事业的热忱执著和严肃谨慎。它具有理性的色彩认同,又有感性的梦想追随。地球的经纬线展现了极地科考事业的全球性。色彩上阴阳比例的强烈对比,突出极地人对极地事业不畏艰险、勇于征服的执着精神。
"极"字是整个徽标设计的视觉中心,字体的设计起源于吴昌硕先生之手,字体在阴阳留白中延续了大师一贯的特有风格,部分的修整使得字体在视觉效果中更显文化韵味和稳定向上的感觉。"极"字的用意鲜明地展现了极地中心对极地事业追求极致,勇于突破和创新,是极地中心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1989年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之年,重要的年份浓缩了极地中心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英文表述,在圆形的图形上方涵盖,呈现出国际化的视觉效果,形式上传承了国家海洋局的系统体系,上下圆弧排列的交相呼应,紧紧围绕着“极”字展开,具有学术研究机构特有的视觉感。
院训
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