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斯拉夫人是欧洲最古老、最庞大的部族集团斯拉夫人的一个东部支系,属欧罗巴人种。东斯拉夫人分布在欧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少数居地则跨越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远达远东太平洋地区。
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经过大迁徒后逐渐分为三个分支:西支被称为维涅德人,南支被称为斯拉夫人,东支被称为安特人即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则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东斯拉夫人居住在西起德湟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一带。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结构从氏族社会演变为公国,在基辅罗斯公国经历战乱覆灭后,东斯拉夫人历经战割据统一、迁移融合,逐渐形成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三个主要民族和与其对应的三个国家。
东斯拉夫人在语言上属斯拉夫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文字上东斯拉夫语支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现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东正教、少部分信奉天主教。截至2023年,东斯拉夫人口约1.96亿。
词源
东斯拉夫人源于斯拉夫人,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大迁徒,分为三支:西支被称为维涅德人,南支被称为斯拉夫人,东支被称为安特人即东斯拉夫人。
人种
根据人种学分类,斯拉夫人属欧罗巴人种。
人种类型
斯拉夫民族在其地域上分成各种不同的种族,据9-12世纪东斯拉夫人墓葬, 在同一时期的斯拉夫墓地上找到了不同人种的颅骨, 有长头形的, 圆颅骨的, 高的、矮的等等。
在西北部伊尔门斯洛维涅人中分布着长脸形的有适度长头颅和突出的鼻子的木卫二人种。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种, 它与公元初第聂伯河上游和中游的人种很相似, 同时也和中欧的人种极其相似, 按头发的颜色和眼睛的虹膜来看他们更属于浅色人种而不是深色人种。在伊尔门斯洛维涅人中还发现了一种类型, 即有这种的长颅骨、鼻子尖锐突出的人种。他们与切尔尼戈夫州的斯拉夫居民很相似, 最后一种自然是相对来讲稍晚一些迁徙到伊尔门地区的南部人种。
在诺夫哥罗德地区可以见到这样一种宽头形人种,他们是在头颅逐渐变圆的过程中出现的, 在东斯拉夫人中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这种宽脸形的欧罗巴人种不仅在此地还有一些非斯拉夫人的居民点(伊若拉、丘吉) 上都有见到。同样在这个按语言分属于芬兰一乌戈尔语系的诺夫哥罗德地区的居民点上还发现一种宽脸形的带有蒙古人种特点的欧罗巴人种, 他们的鼻子稍稍向前突出, 但颧骨很高。这种情况说明在伊尔门地区的斯拉夫人中被芬兰一乌戈尔人同化的现象相对较晚。
历史沿革
民族起源
斯拉夫人的起源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的一大支系,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斯拉夫人是东欧的土著(本土)人口。他们来自铁器时代早期居住在这里的扎鲁宾涅茨和切尔尼亚霍夫考古文化的创造者。
第二种观点,斯拉夫人从中欧迁往东欧平原领土,更具体地说,是从维斯瓦河上游、奥得河、易北河和多瑙河地区迁往东欧平原地区。他们从这片斯拉夫人古老的祖籍之地开始在整个欧洲定居。东斯拉夫人从多瑙河迁移到喀尔巴阡山脉,再从那里迁移到第聂伯河,并于六至七世纪出现在那里。这种观点现在在科学界更为普遍。
科学家们注意到斯拉夫人重新定居东欧的另一条路线:从波罗的海南岸到拉多加和沃尔霍夫海岸(到未来的诺夫哥罗德地区)。在东欧,斯拉夫人遇到了芬兰-乌戈尔部落并在他们中间定居。斯拉夫人的定居是和平进行的,因为人口密度低,而且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土地。芬兰-乌戈尔人逐渐被高等文化的承载者斯拉夫人所同化。
东斯拉夫部落的定居点
大约在6-7世纪,东斯拉夫人在东欧定居。他们定居的领土北起拉多加和拉多加湖,南至黑海沿岸,西至喀尔巴阡山脉,东至伏尔加河地区。13个部落居住在这片领土上。有些消息来源提到有15个部落,但这一数据没有得到历史证实。古代东斯拉夫人由13个部落组成:维亚季奇族、拉季米奇族、波利安族、波洛茨克族、沃林尼亚族、伊尔门族、德雷戈维奇族、德列夫良族、乌利希族、蒂韦尔齐族、北方族、克里维奇族、杜列布族。
古代斯拉夫人的活动
古斯拉夫人以农业为主。当时的农业不是犁耕,而是刀耕火种和烧垦。在森林地带实行的是刀耕火种,即砍伐树木,待根部枯萎后烧毁,然后将树桩连根拔起,用草木灰给土地施肥、松土(无需犁地)并一直使用到枯竭。25-30年后,农民又回到以前使用过的地块。在草原地带实行的是烧垦耕作。草被焚烧,产生的草木灰被施肥、松土并一直使用到枯竭。由于焚烧草地产生的灰烬比焚烧森林产生的灰烬少,因此需要更频繁地更换地块,6-8年更换一次。
一些文献提到斯拉夫人,称其为维涅德人。著名的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其名著《日耳曼尼亚志》中记述了斯拉夫人的生活,认为他们能征善战,有固定的栖身之所,以掠夺为生。公元4-6世纪,斯拉夫人的社会制度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酉长为首领,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在公元8世纪以前各部落还处于彼此分散的状态。
大迁徒
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开始向南方和东方迁徒,逐渐分为三支:西支被称为维涅德人,南支被称为斯拉夫人,东支被称为安特人即东斯拉夫人。其中,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等;东斯拉夫人:则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公元6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已经居住在西起德湟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一带。他们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 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铁梨、铁镰、铁斧等铁制工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随之产生。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
基辅罗斯时期
7世纪中期,东斯拉夫人应用了比较完善的带铁头的木梨,并且使用了畜力耕种。陶器、纺织、武器制造、木材加工等手工业也有了发展。8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东斯拉夫人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家庭已是独立的生产单位,若干家庭或大的家族按地域关系结合为农村公社。私有财产的产生、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贸易活动的发展,东斯拉夫人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原来的部落酋长成为贵族,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个大部落联盟。8-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主要有三个群体:一是斯洛温人和克里维奇人组成北部群体;二是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利安人组成东斯拉夫人的东部群体;三是第伯河右岸的东斯拉夫人组成的西南群体。
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部落及部落联盟的中心逐渐演变成为手工业、商业中心,由此出现了东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等。东斯拉夫人当时有两条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一条从伏尔加河经里海同东方各国联系,另一条是著名的"瓦良格人至希腊人之路"。
9世纪初,部落联盟发展为三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以斯拉维亚为中心的诺夫哥罗德、东部梁赞地区的阿尔塔尼亚。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征战不息。公元862年,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率领瓦良格人武士队来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由此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成为古罗斯国家的开端。公元879年,留里克去世,儿子伊戈尔继位。由于伊戈尔年幼,由奥列格任王公辅佐。公元882年,奥列格王公率兵出征,将罗斯国首都迁至基辅,由此开启了基辅罗斯公国时代。基辅罗斯被认为是3个现代东斯拉夫人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的前身。
近代时期
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发展进程。东北罗斯处于孛儿只斤·蒙哥的统辖下,沦为钦察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西南部罗斯因地处偏远,蒙古大汗鞭长莫及,走上了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随后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征服。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成立波兰—立陶宛共和国(也称波兰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几乎涵盖了今天乌克兰的全部领土,只有南方部分地区由奥斯曼帝国及其盟友克里木鞑人控制。
在此过程中,以俄罗斯人为主的莫斯科大公国通过向西、向南、向东开疆拓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建立了俄罗斯帝国。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1648年,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不堪忍受波兰-立陶宛的统治,爆发大起义,遭到波兰武装力量镇压。1654年,审时度势的乌克兰哥萨克骑兵领袖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请求俄罗斯保护,与俄国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皇来统治东乌克兰。自此,位于第聂伯河左岸的东乌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启乌克兰和俄罗斯结盟期。整个帝国境内,俄罗斯人一般自称为“大俄罗斯”,占44%,而称乌克兰为“小俄罗斯”,占18%。
人口与分布
人口
人口约1.96亿,其中俄罗斯约1.46亿,白俄罗斯920万,乌克兰4113万。(2023年)
分布
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少数居地则跨越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远达远东太平洋地区。
宗教信仰
古代东斯拉夫人在信仰上处于拜物教阶段,视万物均为神灵。信奉原始宗教特别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雷神。他们还崇拜祖先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他们相信,只要虔信众神可以使他们逢凶化吉、赶走恶魔。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用牛等祭祀神灵和祖先,希望保佑他们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早在6世纪,当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时,他们就开始接触基督教世界,但是他们没有对基督教发生兴趣。二个多世纪后,出现了斯拉夫人的政治联合和早期封建国家,继续奉行多神教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政权的巩固,基督教的政治文化价值逐渐为斯拉夫国家的王公贵族所认识。接受基督教可以学习基督教欧洲国家先进的政治文化和管理国家的经验,争取在基督教欧洲国家中取得平等的地位,摆脱强大邻国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和拜占廷帝国的干涉和侵略。斯拉夫国家接受基督教的先后如下:800年左右,克罗地亚从法兰克帝国接受基督教;831年,大摩拉维亚国从法兰克帝国接受基督教;865年,保加利亚从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9世纪下半期,塞尔维亚从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874年,捷克从大摩拉维亚国接受基督教;966年,波兰从捷克接受基督教;988年,罗斯从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
现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东正教,白俄罗斯西北部一些地区信奉天主教及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合并教派,乌克兰主要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
语言文字
语言
斯拉夫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产生于斯拉夫民族。可分为东斯拉夫语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语支及西斯拉夫语支,东斯拉夫语支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
在从6、7世纪到9、10世纪间,东斯拉夫的语言中出现了一系列区别于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的语言的特点。在此期间,东斯拉夫语开始形成。东斯拉夫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全元音。
文字
为了适应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斯拉夫人迫切需要自己的文字。8世纪末到9世纪上半期,保加利亚人曾借用希腊文字。日耳曼传教士在大摩拉维亚国传教都用拉丁文字。斯拉夫人文字的创立和推广同希腊人西里尔—基里尔(约826年—869年)和麦托迪(约815年—885年)两兄弟的名字分不开。他们来自塞萨洛尼基,父亲是拜占廷高官,母亲是斯拉夫人。9世纪60年代初,他们根据希腊字母和斯拉夫语的马其顿方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表,叫格拉戈尔字母表。 这一套字母表经麦托迪的字母改进,称基里尔字母表,为许多斯拉夫国家采用。862年,大摩拉维亚国君主罗斯季斯拉夫(846年—869年)鉴于国家受到法兰克王国的威胁和教会受到巴伐利亚州主教区的控制,向拜占廷皇帝米哈伊尔求助,请求派遣传教士来大摩拉维亚传教,制止日耳曼人的宗教文化控制。拜占廷皇帝遂把这一使命交给君士坦丁一世—基里尔和麦托迪兄弟。 863年,他们来到大摩拉维亚国用斯拉夫语传教,把大量经书和祈祷书从希腊文翻译成斯拉夫文。斯拉夫文字从此诞生。
到13世纪中叶,斯拉夫人在使用文字上完全一分为二。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使用拉丁文字,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罗斯人或后来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则使用斯拉夫文字。
民族文化
生产
东斯拉夫人的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同时从事狩猎、捕鱼、养蜂和畜牧业。到公元6-8世纪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带铁的生产工具,开始实行轮耕制,手工业和冶金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已经能够制造出锋利的刀剑武器,生产出不错的纺织、皮革、制陶、木器制品。
社会
在社会结构方面,东斯拉夫人长期实行氏族制度,社会薄壁组织是氏族联盟。到公元8世纪,由于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氏族制度逐渐瓦解,被农村村社取而代之。私有财产的出现导致和加快东斯拉夫人村社内贫富两极分化。随之而来的是部落酉长的贵族化和世袭化,奴役和压迫也相继产生。到公元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结束原始社会社会,超越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随着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帝国的往来日益增多,在拜占庭的史料中东斯拉夫人开始被称为罗斯人。
节日
谢肉节
谢肉节是传统的东斯拉夫民族的节日,其仪式中保留了一些斯拉夫神话元素。该节日在大斋期前的最后一周庆祝,即东正教复活节前的第八周。根据东正教日历,在每年的2月至3月举行,以庆祝冬日的结束、迎接春天的来临。在谢肉节这一周,东正教徒禁止吃肉,最后一周允许吃鸡蛋、牛奶、奶酪和其他乳制品,因此被称为 "奶酪周 "或 "薄饼周"。
谢肉节期间通常会举办民间游园活动如:滑雪、溜冰、走亲访友、煎速冻春卷,节日最重要的环节是燃烧象征刚过去的草泥人。每年在谢肉节这周,圣彼得堡都会举办云集活动:民俗团体的音乐会、民间舞蹈、圆圈歌舞等,目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春天临近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