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31日,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持亲西方立场的尤先科和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在首轮胜出。2004年11月21日,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亚努科维奇胜出,但反对派不认可选举结果,并组织大规模抗议。西方国家也指责乌克兰选举不公。乌克兰在压力下被迫于2004年12月26日重新举行总统选举投票。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就任总统,橙色革命宣告结束。
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反对派相互争斗,政府在半年多后就被解散。乌经济发展遭到严重干扰,通胀率高企,出现大规模失业和贫困。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分歧和对立进一步加剧。
名称由来
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在选举活动中使用橙色作为其代表色,因此这场运动也使用橙色作为抗议的颜色,故称为“橙色革命”,也称为栗子花革命。
相关背景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原本与西方和俄罗斯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关系。2004年,乌克兰时任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连任失败后,推荐时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参加总统选举。然而,美国不希望库奇马政府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延续下去,遂决定在乌克兰煽动“颜色革命”。
事件始末
2004年10月31号,乌克兰总统大选的首轮当中,没有任何候选人达到法律规定的50%的多数,因此就在同年的11月1号,得票最多的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之间进行了重选。官方宣布亚努科维奇获胜之后,乌克兰的观察员以及民众都认为这个结果是舞弊导致的,于是就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抗议、静坐、大罢工等事件,迫于这些抗议运动,乌克兰最高法院就宣布这次重选的结果无效,并且规定在同年的12月26号再次重选。
2004年12月28日,乌克兰第二轮总统选举重新投票初步结果公布,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尤先科获得了52.48%的支持率。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就任总统,“橙色革命”宣告结束。
事件影响
橙色革命后,乌克兰反对派相互争斗,政府在半年多后就被解散。乌经济发展遭到严重干扰,通胀率高企,出现大规模失业和贫困。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分歧和对立进一步加剧。
美国干扰
扶植反对派
美国组建专门工作组,在反对派中物色总统候选人,持亲西方立场的乌前总理尤先科被美国选中。尤先科妻子卡捷琳娜是一位持反俄立场的美国公民,曾在美国国务院和白宫工作,还是美国—乌克兰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反政府阵营提供了大量支持。2003年,美国为乌克兰反对派参加选举资助了1800万美元,2004年又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开放社会研究所向反对派提供助选资金6500万美元。示威者在基辅独立广场上使用的帐篷、橙色服饰和领取的“津贴”等都由美国负责。
建立平行投票监督机制
建立平行投票监督机制,降低中央选举委员会的权威性。乌克兰总统选举期间,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资助组建了乌克兰民意调查机构,培训了1000多名选举监督员,组织了出口民调。在2004年10月31日首轮投票中,尤先科以微弱优势领先亚努科维奇,但两人支持率均未超过50%。按照选举规则,两人将于11月21日再次竞逐。然而,民调机构21日晚上发布的消息称尤先科“领先”,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导致选举舆情变得极为复杂。
组织“学生运动”
组织“学生运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美国向乌克兰青年学生灌输所谓美式民主、美式人权,还从其他国家派人传授抗议技巧,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摇滚音乐会、讽刺漫画、涂鸦等方式刺激民众情绪。在美国支持下,一些乌克兰学生建立了激进青年组织“是时候了”。第二轮投票开始后,“是时候了”组织学生开展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在相当程度上迫使乌克兰最高法院宣布第二轮投票无效。
操控所谓“独立媒体”
操控所谓“独立媒体”影响舆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曾在2007—2012年向乌克兰提供1700万美元用于“刺激公民活动”,并额外提供110万美元支持所谓“独立媒体”。2012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为乌克兰的一些新闻官员和记者提供培训课程,为“独立媒体”提供技术支持和财政援助,要求它们加大对政府的批评性报道,影响舆论。一家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并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的公关公司“石溪创意”,以橙色图标为主题设立支持尤先科的网站,专门营销“橙色革命”。美国媒体也积极配合美国政府论调,对乌克兰选举进行选择性报道。在一些媒体的诱导下,“西式民主”被美化成“理想模式”,“街头政治”被美化为“民主参与”。
直接干预选举
直接干预选举,对结果施加影响。2004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对乌克兰政治局势给予负面评价。9月,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要求行政部门对乌克兰实施制裁。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亚努科维奇在第二轮投票中支持率领先后,美国宣称对此结果不予承认,并要求乌克兰政府全面复查选举过程。时任美国总统特使、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卢格还专门赴基辅召开吹风会,称乌克兰政府涉嫌在选举中有组织地“舞弊”,并表示对尤先科获胜充满信心。在美国施压下,乌克兰政府于12月26日举行第三轮投票,列昂尼德·库奇马放弃对亚努科维奇的支持,改组后的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于2005年1月10日宣布尤先科获胜,美国立即表态欢迎选举结果。
相关言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认为,乌克兰推翻第一轮投票结果,美国欧盟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争端出现时采取了有效的协调措施。他对《瞭望东方》说: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乌克兰西部尤其是基辅的民众。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不久前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许多人认为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所发生的事是西方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多年积聚起来的内部反对力量,其次是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同样重要的还有政府与民众相互间缺乏正常的对话。
陆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尽管很看重乌克兰,但欧盟也不会为了支持乌克兰入盟同俄罗斯发生争端。毕竟乌东部以亲俄势力为主,且军事实力大多在东部,一旦引发军事冲突,尤先科没有胜算,欧盟也不会出兵支持,这有违欧盟稳定至上的宗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也持类似观点。他对《瞭望东方》说,欧盟目前不会给乌克兰这一尚不具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降低人盟门槛,因为欧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链条,一个环节的出错会影响所有其他的成员国利益。
很多专家也指出,美国也不敢公开离橙色革命后的乌克兰太近。美国向乌克兰方向靠近的任何明显举动,都会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引起大的危机。美国在中东、中亚、朝鲜半岛操心事就够多了,现在搞僵与俄罗斯的关系不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计划。
相关事件
在“橙色革命”爆发9年后,即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美国在乌克兰再次策动“广场革命”。美国时任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和时任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直接前往独立广场,对反对派表达支持。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在“广场革命”中被迫下台,亲西方政府在乌克兰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