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原名:民族小学,曾用名: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云南省儿童文学作家吴然于1985年所写的一篇散文,400多字,《大青树下的小学》录音带收录于《语文三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由梓君参与录音。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吴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区的所见所感。他亲身走访了云南多地的民族小学,观察并体验了各民族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被校园内自由嬉戏的孔雀、小子、小猴子等小动物所吸引。这些真实的体验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完成了这篇散文。《民族小学》散文发表在上海《小朋友》杂志1986年第1期。《民族小学》被选为2003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编者改题目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叙述人称也从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2019年,《民族小学》这篇散文又被选在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题目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仍然安排在第一课。
《大青树下的小学》独具边疆民族特色,又饱含温馨甜美之情。《大青树下的小学》描绘了云南省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场景,展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精神。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吴然原名吴兴然。1946年出生,云南宜成县人。吴然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和小学教师,后调《春城晚报》作编辑,1985年起主编该报《小橘灯》儿童副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吴然在《云南日报》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然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出版有散文、散文诗集《歌溪》《凉山的风》《风雨集》《珍珠雨》《小鸟在歌》《走月亮》。
作品背景
1985年,那个年代正是文学创作高涨的年代,中国各地的笔会热潮只增不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联举办孔雀笔会,吴然应邀参加,这是他第一次踏入祖国的边疆,也正是这一次的经历,开启了他边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大门。笔会结束后,吴然决意要走遍这片刚刚开放的边疆之地。瑞丽市、银井、畹町镇、盈江县、腾冲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吴然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心灵感知着这片土地带来的感动与美好。在这里,几乎每个地方都会有一所民族小学,而几乎所有的民族小学里,都伫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高山榕在边疆被称为‘神树’,是他们的‘风水树’,所以每个民族小学里都有,这也是为什么吴然的作品里常出现大青树的原因。”“下课铃声一打过,孩子们就像益鸟一样跑出教室,他们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从有绒球花、太阳花的小路上欢快地跳到小河里玩耍嬉戏,他们的笑容纯洁灿烂,给吴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就有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开头的那一幕。”在高黎贡山的夜幕中,雪花纷飞,天幕绒蓝,回想起一路走过的村寨和小学,孩子们像山花一样的笑容瞬间涌到了他的脑海里,吴然在这样美丽的感动中写下了《民族小学》。
吴然称,《大青树下的小学》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在“美丽的感动中”完成写作。走过云南多地的民族小学,见过各民族小学生,孔雀、小黑麂、小猴子不怕人,跑进校园里来玩耍。想着这些,自己掏出本子,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品历史
1985年,吴然参加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联举办孔雀笔会后,他在高黎贡山写下了散文《民族小学》,共400多字。
《民族小学》这篇散文后来发表在上海《小朋友》杂志1986年第1期。过了17年,《民族小学》被选为2003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编者改题目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叙述人称也从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
2018年8月,《大青树下的小学》盒式录音磁带收录于《语文三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为第一单元第一课,由梓君参与录音。2019年,《民族小学》这篇散文又被选在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题目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仍然安排在第一课。2021年7月,《大青树下的小学》所属散文集《吴然朗读本·大青树下的小学》(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书系)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品出版
作品鉴赏
《大青树下的小学》以“浅谈语文教学与文学”为主题,从作者和阅读欣赏的角度,向老师们生动讲述了这篇文章背后创作的故事。
《大青树下的小学》独具边疆民族特色,又饱含温馨甜美之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它描绘了云南省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场景,展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精神。
作品原文
作品影响
2024年,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市举办。开幕式上,孩子们用文艺节目演绎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展现了各民族的孩子团结友爱,在祖国这棵“大青树”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情景,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