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煌,祖籍中国琅岐岛,博士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中国台湾学者,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
1990年,杨开煌与台湾研究大陆问题的大学教授团首次赴中国大陆交流。次年,时任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的杨开煌受邀参加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002年8月,杨开煌任职于东华大学,担任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2012年11月,他开始担任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
杨开煌专长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两岸关系专题研究、中共政治专题研究等,他曾获得2022学年度教师学术研究成果奖励。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祖籍为中国琅岐岛的杨开煌,4岁时随家人迁居台湾。他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之后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陆问题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又于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年,杨开煌与台湾研究大陆问题的大学教授团首次赴中国大陆交流。次年,时为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的杨开煌受邀参加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
1995年2月,杨开煌开始担任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次年7月,他出任中国文化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2002年8月,杨开煌任职于东华大学,担任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2011年9月,杨开煌任职于铭传大学,担任大陆教育交流处处长。次年11月,杨开煌开始担任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
2022年2月,杨开煌获得2022学年度教师学术研究成果奖励。
研究领域
杨开煌专长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两岸关系专题研究、中共政治专题研究、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中共公共行政及政策专题研究、中共谈判策略研究、中共宣传政策、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政策研究等。
主要作品
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
出版书籍
社会职务
参考资料:
人物观点
2001年1月5日,杨开煌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与台湾中视同步播出特别节目——《新世纪、新起点——未来两岸关系展望》。杨开煌认为,大陆或许可从更宽泛的角度助力金门 “小三通” 的推进,当人们感受到 “小三通” 确实已无法满足需求时,更加有利于推动“大三通”。此外,针对 “大三通” 是否势在必行的问题,他指出,无论是从台湾未来的经贸发展还是经济安全角度考量,“大三通” 大概都是难以避免的环节。2004年4月23日,杨开煌出席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揭牌仪式,并作为来宾代表上台发言,他相信厦大台湾研究院的成立必将有助于中国台湾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杨开煌在《中国评论》月刊十二月号发表专文《政治接触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他强调:“政治接触是困扰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核心课题,而且政治关系对经贸关系、文教关系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故而两岸政治关系一日得不到合理的安排,两岸关系就一日不能正常发展。”2014年11月,杨开煌出席在腾冲市举办的全国台湾研究会研讨会,他将大陆的对台政策区分为硬和软两种作为,并认为,适当用好“软作为”,可以收到对两岸关系“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中国崛起”是当时大陆对台政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软作为。
2015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杨开煌认为,此举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九二共识”仍是两岸双方共同坚持的政治基础,为两岸继续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他还指出,这次会面也是对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巩固和深化,两岸人民应该会对会面非常赞赏,并希望双方诚心诚意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11月13日,杨开煌在中华文化复兴论坛上致辞。他表示,两岸交流中,由于缺乏接触,台湾对大陆的印象存在刻板印象。他将文化复兴理解为是文化发展,认为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与网络结合,有助于增加两岸理解。
2017年10月17日,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杨开煌提出“潜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两岸有识之士应共同认识、开发与经营中国大陆的潜实力,使得台湾的青年学者、青年学生都从融合中,看到未来全球化下新的中国、统一的中国中,自己的参与和贡献,才能彻底翻转“台独”的偏见。2018年6月7日,杨开煌参加第六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表示,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以传统文化为桥梁,增进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还能进一步促进心灵契合。他认为,海峡论坛为两岸民众创造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希望这样的交流持续下去,让两岸民众的心走得更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两岸可以优势互补,产生最佳效应。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受到台湾社会高度关注。杨开煌表示,改革开放40年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期间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发展变化,对两岸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复兴都是“正面的资产”。
2021年1月3日,新任《海峡评论》总编辑杨开煌表示,希望有志于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朋友,继续以《海峡评论》为平台,为两岸和平统一来呼吁和献策。2021年6月,杨开煌在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第二届和平发展论坛上,通过网络视频发表主题演讲,详细分析了大陆“十四五”规划与台湾的机会。杨开煌认为,台湾应该理性认识中国大陆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充分利用自己与大陆特有的历史、文化、民族与地理优势,深度、全面而精准地认识其变化,分析其影响,积极把握和参与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并藉以提升和发展自己。
2022年9月22日,杨开煌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美国抗中无所不用其极,几乎只差承认“台湾独立”这一步,台湾必须有所作为,才能摆脱来自于美国的宰制,才能真正做出一些符合台湾利益的事情,否则今天台湾所做的都是在符合美国利益。
2023年8月17日,2023年两岸关系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杨开煌在致辞时表示,只要是主张“台独”,主张国家分裂,对于民族来说都是一个罪人。
2024年3月30日,杨开煌受邀出席在新竹敏实科技大学举办的“青雁成长营”,并发表演讲。杨开煌强调,中文和英文会成为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台湾人应该要真正地了解中国大陆,但西方媒体不断散布虚假信息,大搞双重标准,美化自己抹黑他人,诋毁中国的崛起。杨开煌表示,中国希望能够达成win-win,但是西方从来没有这种哲学思维,像win-win policy(双赢政策)这些都是中文转译过去的,对于西方来说,win就是我赢你输,这才叫做赢。他还指出,美元霸权就是美国用来剥削世界人民的一种方式,美联储通过加减息不断地收割世界人民的血汗钱。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杨开煌表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确定了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的关键政策。他认为,中国已经从“迎头赶上”发展到“带头应变”,中国正在领导世界趋势,开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路径。9月6日,由台湾中华民族团结协会、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办的“从‘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座谈会”在台北市举行。在首场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之挑战及其世界性与未来性”座谈会中,杨开煌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丰富了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地走对路子。
2024年10月11日,杨开煌接受中国评论通讯社记者专访。杨开煌指出,总之,鉴于台湾发生了重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的对台工作指导思想,已经从第二代领导人倡导的和平统一,转变为当前的新时代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表明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主动性更强。针对“台独”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将“批判的武器”变成“武器的批判”。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让台湾的年轻人看见他们的未来。如果他们发现中国的未来至少代表了全球一半的未来,那么他们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台湾的年轻人没有过于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相信台湾青年人的转变速度会很快。我们应该像“台独”教育那样,思考如何让“台独”的下一代变成统一的支持者。
2025年5月,杨开煌参加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两岸关系研讨会。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兼容并包,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可为台湾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和借鉴。杨开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惠及台湾同胞的过程面临“反中”教育等多重挑战,大陆可通过自媒体等手段展示自身发展成果,吸引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主动与大陆发展融合、主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5年6月,杨开煌揭露“台独”窘境,其表示,你永远是自我奴化,低人一等,因为你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基因,你怎么“独立”,你永远是在自我奴化自我禁锢,这是“台独”最可悲的地方。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