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外文名:あま、Ama)是指不戴辅助呼吸装置、只身潜入海底捕捞龙虾、扇贝、鲍鱼、海螺等海产品的女性,尤以日本、韩国的海女较为著名。
日本海女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白滨町的废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鲍鱼壳和用鹿角制成的捕鲍工具,公元759年,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万叶集》出现了描写海女的诗歌。20世纪20年代末,大约有200名海女活跃在御宿以及附近的七个港口。20世纪50年代之后,日本海女渐渐减少,同时,海女也逐渐地被观光业商品化。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海女总数达1万多人。2010年,日本海女仅2174名,平均年龄近65岁。朝鲜半岛从公元前就有了“海女”这一职业。1629年,李健所著的《济州风土记》和《葵态集》文献中首次出现文字记录,书中将海女称作“潜女”。1670年至1717年,金春泽撰写的《北轩先生文集》第13卷的《潜女说》中有关“潜女”有更详细的记载。1932年1月,济州岛海女抗日独立运动在济州岛旧左邑等一带展开。济州岛1.7万多名海女在此后的两年间开展了230次运动。1965年,韩国海女的数量达到顶峰,有超过23000名。截至2019年,韩国海女还剩下不到4000人。
日韩政府为保护这一古老职业和文化,加大了对“海女”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不仅出版了相关书籍,邀请各国媒体采访,还大力发展“海女”旅游业,希望把“海女文化”打造成新的旅游增长点。此外还定期举办“海女峰会”。2015年,济州海女文化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海女女性潜水文化被指定为日本重要的非物质民俗文化财产,也成为日本农业遗产。
定义
海女是一项历史非常古老的职业,指不戴辅助呼吸装置、只身潜入海底捕捞龙虾、扇贝、鲍鱼、海螺等海产品的女性。韩国海女将最能潜水的海女被称为上军,拥有中等技术的海女称为中军,刚开始潜水的海女称为下军。
职业分布
海女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北亚及东南亚各地,尤以日本、韩国的海女较为著名。日本海女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千叶县的安房国、静冈县的伊豆市、山口县的大浦、福冈县的钟崎等。
历史沿革
日本
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海女起源于“太古”,即公元4世纪之前。此后,有关“海女”的记述出现在众多日本历史学、文学作品中。在古代日本,由于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渔民为生活所迫,所以采用这种作业法。但在今天的日本,它是作为一种“特技”而被渔民们继承下来的。
日本海女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白滨町的废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鲍鱼壳和用鹿角制成的捕鲍工具,公元759年,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万叶集》出现了描写海女的诗歌。20世纪20年代末,大约有200个海女活跃在御宿以及附近的七个港口。她们从10岁时就开始接受训练,首先成为海女见习生,母亲或年长的海女会在海女小屋中传授她们下潜和捕渔的技巧。50年代之后,由于近岸渔业的衰退和继承人不足,日本海女渐渐减少,同时,日本走上现代化之路,消费意识开始觉醒,海女也逐渐地被观光业商品化,进入大众的视野,她们出现在旅游海报上,成为了一种旅游商品,在写真杂志上,作为裸体模特进行拍摄,甚至出现了“海女艺妓”作为观光商品继续被消费。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海女总数达1万多人。2010年调查显示,日本全国海女仅2174名,平均年龄近65岁。
韩国
朝鲜半岛从公元前就有了“海女”这一职业。1629年,李健所著的《济州风土记》和《葵态集》文献中首次出现文字记录,1670年—1717年金春泽撰写的《北轩先生文集》第13卷的《潜女说》中有关“潜女”有更详细的记载。直到19世纪,徒手潜水还是男人的专职。但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重男轻女:男人做工税重,女人做工税轻。渐渐地,丈夫们开始在家煮饭看孩子,而妻子则每天外出捞海物赚钱。日久天长,潜水成了女人们代代相传的本事,“海女”这个称呼应运而生。1932年1月,济州岛海女抗日独立运动在济州岛旧左邑等一带展开,抗议日本殖民者的掠夺和民族歧视政策。济州岛1.7万多名海女在此后的两年间开展了230次运动。1965年,韩国海女的数量达到顶峰,有超过23000名。这大约是当时15岁以上女性总人口的21%,是岛上渔业从业人员的近80%。20世纪70年代,济州海女群体曾达到约15000人,但由于海水养殖场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海鲜减少、海女老龄化等原因,到1980年,济州海女减少了近一半,只剩约7800人。截至2019年,海女还剩下不到4000人,其中84%的人年龄在60岁或以上。
作业工具
日本
日本海女在工作时,头上扎布毛中,穿上衣和短裤,带潜水眼镜,颈上挂一只能装捕捞物的网篮。捞取贝类时,使用的是种铁制的橇。日本海女也建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在海女比较集中的地区还有一种叫“海女村”的村庄。在“海女村”中,男人只为妇女做一些辅助工作,主要工作都由妇女担任。
韩国
韩国的海女全部装备只有一副潜水镜,除此之外,任何现代化工具都是不被允许的。济州岛的海女,身穿黑色紧身潜水衣,脸带护目镜,脚穿鸭蹼,腰上绑着的绳子连着一个白色的浮漂作为休息时的依靠,圆形的浮漂上系着一个网状口袋。最开始,海女们只在距海岸近的浅海中捕捞,后来则不得不潜入深达20米的海底。
猎物类型
日本
日本海女捕捞的水产物主要有鲍鱼、蝾螺、青口贝等贝类,石花菜、裙带菜、海带等食用海草以及像鹿角菜这种能制糨糊和肥料的海草。
韩国
海星纲、章鱼、海胆、水母等都是韩国海女的捕捞对象,不过她们主要目标是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鲍鱼。发现鲍鱼后,海女用铁铲将其敲下,丢进随身小铁笼。寻找鲍鱼难度较大,常需在10至20米水深区域多次往返。海女潜入海中,依靠手腕上的铁铲撬下礁石上的鲍鱼。
职业分类
日本鸟羽市、志摩地区的海女,有三种潜水捕捞形式:第一种,徒人海女,从岸边携带木桶入海,在离岸较近的岩礁地带潜水捕捞;第二种,同乘海女,几个海女同乘坐一条船,到指定渔场进行捕捞;第三种,舟人海女,乘船到离岸相对远的岩礁处,活动范围比较大,潜水距离和滞水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一般是夫妇共同作业,妻子潜水捕捞,丈夫在船上驾船操作辅助作业。也有女性结婚前为徒人海女,结婚后夫妇共同从业,改为舟人海女。
从业要求
民俗知识
日本鸟羽市、志摩的海女渔猎技术中,民俗知识层面包括“渔场认知”“自然认知”“渔具选择”三个方面。
渔场认知
渔场认知是指海女出海潜水捕捞时,一般需要在海上通过附近的山、海岸、露出水面的礁岩岛屿作为参照物,同时通过对风向和潮汐的变化状态来确认可以潜水作业的位置。另外,海女还需要了解水下的生态情况,一般会寻找礁岩直冲向海面、海底生长较多的褐藻纲和裙带菜、水质好能见度高、岩石和岩石之间的缝隙可以进人的地方这些地方适合贝类和海藻类的生长。海女每次人水下能滞留约50秒,所以她们要在短时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海底地形的准确判断才能获取更多的渔获量,这些判断都基于平时积累的民俗知识。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有的是海女通过自身长年经验的积累,有的是通过长辈的传承,并在身体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知。
自然认知
自然认知主要是海女对自然环境和天气变化的应对,通过自身经验来判断能否出海潜水捕捞对潮汐流动和天气变化的感知,是她们有效回避危险的重要途径。通常,在村落中,海女会按照居住地组成3-5人的小组,组长在捕鱼期要负责观察每天海水的状况和天气情况,适合出海就通过信号(通过在高处挂起小旗等方式)通知大家。如果在出海作业中,出现黑云、大风、大浪和涨潮等情况海女们会中断潜水捕捞作业,提前结束工作。
渔具选择
渔具是海女进行传统潜水捕捞时,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的工具。海女常用的工具有潜水眼镜简易橡胶潜水衣、浮水圈和网袋、木桶、海凿等。在这些工具中,有的在保留传统形状的基础上,被海女们为自己使用方便进行了改良和加工。例如,为了防滑,在凿子手柄的部分缠绕上线绳,或涂上黄白相间的油漆,或缠上彩色胶带等,凿子的长短根据个人的习惯到铁制加工厂进行定制等。
潜水技术
潜水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潜水捕捞本身的技术,另一方面是指装备的技术革新。海女的捕捞技术,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海女们也讨论过是否使用呼吸树,但担心会导致过度捕捞而放弃。传统方式的潜水,虽然存在个人之间的差别,但一般一次作业在50 秒左右。在50秒的时间内完成下潜、寻找捕获猎物上浮三个过程。为了缩短下沉,海女通常会将铅坠(轻的5公斤、重的10公斤,也有的地方是3公斤和8公斤;过去是用石头)挂在腰间,达到快速下沉的目的。潜水时,手持海凿,或插到腰间,或插在浮水圈上,携带到潜水地点。入水后,头垂直向海底,身体呈倒立姿势。上浮时,确认好上方安全后,头向上上浮。
资源管理
无论是民俗知识还是潜水技术,都与资源管理密切相关。地域社会及海女本身了解资源的有限性,过度捕捞不仅会扼杀物种,还会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在资源面临枯竭的同时,还面临着海洋环境的污染。虽然近代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与便捷,但也产生了大量工业、生活垃圾及污废水。根据爱知县县民环境部的调查,大部分海洋污染物都是来自人类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导致的近海水质污染会引起海藻的枯竭,鲍鱼及蝾螺等生物主要依存于海藻,水质污染引起的海藻枯竭是鲍鱼产量逐年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面对技术的革新、过度捕捞及海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地方社会尝试制定各种能够使地域资源再生的策略。在此,潜水这种原始的捕鱼方法作为 可以规避资源过度消费和振兴地域经济的一种有 效途径而得到地方社会的再认识。
在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制定上,地方政府主管职能部门明确了禁渔期、规定可捕获水产动物的大小尺寸、未成熟幼苗禁止捕捞等相关细则例如,在《三重县渔业调整规则》中的第 35 条和第36条规定:9月15日至12月31日是鲍鱼渔期因为这期间是鲍鱼的产卵及繁育期;直径小于10.6厘米的鲍鱼禁止捕捞。鲍鱼从幼贝到可供捕捞,需要4年时间成长,因此保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必要保护措施势在必行行政规则之下是地方渔业协会制定的“乡规民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例如具体捕捞期的制定,每年潜水作业的天数、每天潜水的时间、潜水衣的使用可否、在鲍鱼繁育季节放生幼贝等。在上述规则的实践中,海女潜水渔法本身具有的传统性她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身体感知性、协同合作的集团性都能够对地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工作过程
日本
日本海女每天分三个时段潜水,休息时要大量进食而且必须保暖。完成一天的捕捞,海女要潜水60至80次,下潜至3-24米,每次长达两分钟,必须维持充足的脂肪来防止体温过低,所以,她们总是带着便当来工作,下潜期间分几次上岸补充能量,团坐在海边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她们登陆时靠燃烧篝火或者穿上棉袄取暖。
韩国
韩国海女每天工作7小时,一年工作90天。在每次下水前,她们会手牵手祈祷,祈求“潜嫂”保佑她们安全和丰收。在潜水几分钟后,她们会探出头来,通过吹哨和其他海女交流。
文化信仰
潜水这一行为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在海底接近缺氧极限时浮出水面,鲍鱼及夜光蝾螺栖息的地方生长大量海藻,海女有被缠绕无法脱身的危险,还有被岩石割破手指、身体卡在岩缝不能上浮等危险,水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会遭遇生与死的考验。因此,海女们从过去开始就有多和信仰和独特的风俗,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来祈求避开灾难、渔业丰收。
除魔咒符
在鸟羽市、志摩地区,海女们的从业工具、服装及头巾上都印有称为“dooman”和“seeman”的咒符。“dooman”是由4条横线和5条竖线交叉形成的格子形状,“seeman”是一笔画成的五角星符号。海女们相信海里存在妖魔。据说,海女们在潜人深水时,会出现与自己等身大的海女她会向你微笑并抓住你的手,诱惑你游向大海的深处,有时还会用鲍鱼来引诱。但是如果你浮出水面,发现海面上除了自己并没有任何人,再潜入海底时,她还会伴随着你。海女们将其称为tomokazuki”,认为它是海女的亡灵。如果禁不住妖魔的诱惑,就会有在深海中因缺氧而被夺走生命的危险。因此,海女们把咒符用勾线笔画在或绣在白色的潜水衣及头中上,同时也刻在海凿及木桶等工具上,以此辟邪。“seeman”必须一笔画成,从最初起笔到最后落笔必须是同一处,寓意着从开始到结束都不会让妖魔有得手的机会,“dooman”的格子代表很多的眼睛在时刻监视着妖魔,迷惑妖魔,让妖魔找不到出口和人口。咒符也是区别海女和妖魔的标记,因为妖魔的白衣没有咒符的标记。另外,海女们在使用橡胶潜水衣之前,身着白色木棉衣潜水,原因是鲨鱼对白色不敏感这样做可以降低被鲨鱼攻击的可能性。海女在潜水前,也有简短的祈祷仪式。舟人海女的仪式是,船掌舵者用勺取一些海水,舌尖轻舔一下这些海水后到船舷敬海神,然后嘴里发出类似老鼠的“啾啾”声以驱邪。海女也同样到船舷,用海凿沾一些海水,轻舔海水后,环视四周,也同样发出“啾啾”的声音来驱除妖魔。
在日常生活的家中,海女们每天早上要向自家的神龛或佛像供奉祭品。出海前会面向家中的神佛祈祷安全和能有更多渔获,赶海回来后感谢神佛的保佑。在相差町海女小屋附近及周围的岸边供养着很多因海难事故死亡的渔师或海女的地藏菩萨,从供养碑能知道这些死者有的死于江户时期,有的死于平成时代。村内的海女每天早上经过这些供养碑的时候,一定要供奉鲜花、白米等,双手合十,祈祷安全。在死者中有她们曾经的同伴,海女们相信这些死者死后的灵魂能够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海洋,也能够保佑她们的安全。
地域信仰
日本海女与地域信仰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海女们生活的当地有较多的神社、寺院,这些神社及寺院中的传说和信仰大多与海女有关,信仰的目的都是守护出海安全和祈愿渔业丰收。
相关评价
岩濑桢之镜头下的海女展现了东亚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另一种可能性——充满力量、饱满健康和极具生命力,她们放声大笑、唱歌、说话,和海浪、礁石、阳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命的天然力量。这种生命之美打破了女性身体被性化的常态,也对社会构造的单一女性形象产生了冲击,海女们的智慧从身体的符号中解放出来。(假杂志评)
纪念与保护
韩国在济州海女抗日运动纪念公园内建立了海女博物馆。博物馆内共分三层,博物馆第一层的“海女生活”重现了海女曾居住的房屋,并陈列着海女们吃过的食物和使用过的工具等。第二层为“海女的劳作”,主要展放着海女在海中使用的工具和服饰等,向游人介绍海女下海捕捞的过程。此外,该展厅也系统介绍了海女在抗日运动中的业绩。博物馆第三层为休息厅,设有观景台可眺望大海美景。此外,博物馆建筑外的草地上还散放着雕塑作品,济州海女抗日运动纪念碑也竖立于此。
日韩政府为保护这一古老职业和文化,其加大了对“海女”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不仅出版了相关书籍,邀请各国媒体采访。还大力发展“海女”旅游业,希望把“海女文化”打造成新的旅游增长点。此外还定期举办“海女峰会”。
2011年10月底,2011海女峰会在鸟羽市相差町举行,发布申报世界遗产行动宣言。“海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称,海女历史悠久、以女性为主体、面临消失危机,且其捕捞方式环保,对思考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关系有启发,具备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的条件。在徐志摩地区,海女成为当地旅游业招牌。鸟羽市御木本珍珠岛是重要观光景点,除珍珠相关展示,海女现场表演吸引游客,不过表演海女并非正宗,不进行实际捕捞。若想观看正宗原生态海女及了解其生活文化,需前往渔村,如鸟羽市相差町。那里有展示“海女文化”的资料馆、海女祈祷的神社、休息的“海女小屋”,游客还能品尝海女捕捞的海鲜。相差町海女对景区表演的非正宗海女无排斥,部分景区海女年老后会回到渔村成为真正下海捕捞的海女。
2011年12月,济州道政府成立“济州海女文化保存和继承委员会”,树立“海女文化世界化5年计划”,并于2015年向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提出申遗要求。2013年12月,韩国文化财厅确定为海女文化申遗,于次年3月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申请,之后补充申请材料耗时2年。2015年,济州海女文化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海女女性潜水文化被指定为日本重要的非物质民俗文化财产,也成为日本农业遗产。
相关影视
《海女》是由日本放送协会(NHK)于2013年春季开播的一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位生于东京的少女回到母亲的故乡岩手县三陆海岸、继承海女职业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播出后,掀起日本追捧热潮。
相关研究
海女多为女性的原因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一种理论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多的皮下脂肪,耐寒时间更长;另一种理论认为,随着捕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男性承担离岸的捕鱼工作,近岸潜水的工作只能由女性承担;第三种理论是关于女性在祭祀和供奉中承担的神圣的角色。
相关争议
日本海女现存的最早纪录见于晋朝陈寿著《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蛤”,日本据此考证出2000多年的相关历史。然而该记载只能作为徒手潜捞的佐证,无法表明是否有女性参与。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海女起源于“太古”,即公元4世纪之前。韩国海女一说有700至1000年的历史,另一说发端于19世纪。但是二者公认,海女在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才真正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