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市是西藏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由林芝市代管,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山脉之间,位于北纬28°39′-29°50′,东经93°07′-95°12′。东南部与墨脱县县相连,西部与朗县相接,北部与巴宜区接连,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毗邻,南部与印控区接壤。全市区域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39千米,南北跨度158千米。市驻地东多村海拔2950米,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80千米,距离林芝市72千米。截至2021年,米林市常住人口26221人,户籍人口24742人。
米林市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3℃,年降雨量652.6毫米。米林市地形东西狭长,西高东低,多宽谷,相对高度相差较小,全市平均海拔3700米,呈山河谷地形。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河段长250千米,全市有5条较大的支流,境内河流总长1077千米。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市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林芝地区撤地设市,2015年6月,林芝市挂牌成立,米林县属林芝市管辖。2023年4月,撤销米林县,设立县级米林市。2023年8月18日,米林市挂牌成立。
2021年全市实现市域生产总值(GDP)2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9.3%。三产业的比例为9:40:51。2021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73元,同比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46元,同比增长13.3%。
2008年,米林珞巴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米林珞巴族始祖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
米林,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药洲”。建县之初驻米林村,故以村名命县名。米林市的前身为则拉宗(又译则拉岗宗、则岗宗、工布则岗宗等)。
历史沿革
1200年前,藏医药鼻祖、著有《四部医典》的宇妥·云丹贡布在米林市创办第一所藏医学校。
元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地。明属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辖区。清将境内的则拉宗(又译则拉岗宗、则岗宗、工布则岗宗)、羌门拉宗和窝绒谿等归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辖。噶厦地方政府后在现林芝市置塔工基巧(即塔工总管),辖上述宗谿。
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地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林芝地区撤地设市,2015年6月,林芝市挂牌成立,米林县属林芝市管辖。2023年4月,撤销米林县,设立县级米林市。2023年8月18日,米林市挂牌成立。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米林市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山脉之间,位于北纬28°39′-29°50′,东经93°07′-95°12′。东南部与墨脱县相连,西部与朗县相接,北部与巴宜区接连,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毗邻,南部与印控区接壤。全市区域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0.949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39千米,南北跨度158千米。市驻地东多村海拔2950米,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80千米,距离林芝市72千米。
气候
米林市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3℃,年降雨量652.6毫米,85%的雨水集中在6—9月,无霜期为163天。空气稀薄,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
地形地貌
米林市地形东西狭长,西高东低,多宽谷,相对高度相差较小,全市平均海拔3700米,呈山河谷地形。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世界第十五高峰,它与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隔江相望。
水文水利
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河段长250千米,全市有5条较大的支流,境内河流总长1077千米。
自然资源
米林市具有林地面积广阔、原始林比重大的特点。共有林地面积643087.93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67.73%。其中有林地326033.98公顷、灌木林地316821.17公顷、其他林地232.78公顷。矿产资源初步勘探发现有石膏、碳酸钙、铬、铁、沙金、水晶石及电气石等。
市内土地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4503.74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0.47%。其中水浇地4014.33公顷,旱地489.41公顷。9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稞麦、油菜、春早、荞麦等,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苹果、梨、核桃、桃和藏鸡、藏猪等。拥有草场面积约304441公顷。
全市园地面积257.5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0.027%。园地全部为果园,以种植苹果、核桃和白毛桃为主。米林市天然草地240989.95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25.38%。天然草地分为3个草地类,分别是天然牧草地133558.88公顷、人工牧草地17.53公顷、其他草地107413.54公顷。全市城镇农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179.48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0.12%。该地类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公路沿线,地势低平,水草丰美,交通便利。其中建制城面积101.68公顷、村庄892.85公顷、采矿用地25.43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59.52公顷。全市交通用地面积935.86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0.09%。其中公路用地280.01公顷、农村道路用地289.78公顷、机场用地366.07公顷。米林市水域面积33117.23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3.48%。其中分为河流水面7947.19公顷、湖泊水面3697公顷、坑塘水面39公顷、内陆滩涂6811.52公顷、沟渠32.9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4.78公顷、冰川及永久积雪14584.81公顷。
全市其他土地面积25385.29公顷,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2.67%。其中分为设施农用地4.12公顷、田坎57.38公顷、沼泽地51.35公顷、沙地810.13公顷、裸地24462.31公顷。
生物多样性
主要林木品种有冷杉属、云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杨、桦、高山栎、青冈和巨柏等。药材种类有虫草、川贝母、天麻、丹参、红景天、当归、三七、雪莲花、秦艽、沙棘、雪山一枝蒿及赤松茸、清头菌、双色薄瓤牛肝菌等多种菌类、蕨类植物。野生动物有野牦牛、叶猴、獐属、水獭亚科、熊、羚羊、环颈雉等。
行政区划
米林市辖5乡3镇69个村(居),其中八个乡(镇)分别为米林镇、南伊珞巴民族乡、里龙乡、卧龙镇、扎西绕登乡、派镇、羌纳乡、丹娘乡。核定行政编制93名,平均每个乡(镇)12名。
政治
2002年7月2日,米林县县直机构设置。分别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县委工作部门5个,部门管理机构3个;政府工作部门16个,部门管理机构10个;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作机构各1个;人民团体1个。行政编制按5%精简,调整为122名。
米林市辖八个乡(镇),核定行政编制93名,平均每个乡(镇)12名。
2010年3月4日,米林县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正科)21个。分别为: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公室、信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暨普查局)、教育局(体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公安局、监察局(与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不计机构个数)、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牧局(科学技术局)、商务局、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文物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旅游局;设置部门管理机构(副科)3个:森林公安局由林业局管理;粮食局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由卫生局管理。2015年3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林芝市撤地设市,2015年6月19日林芝市挂牌成立,米林市属林芝市管辖。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
截至2021年,米林市常住人口26221人,与2020年的26176人相比增长0.17%;户籍人口24742人,与2020年的24590人相比增长0.61%;农村人口20347人,与2020年的19145人相比增长6.27%;农村劳动力9622人,与2020年的9042人相比增长6.41%。
第七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米林市共有家庭户7560户,家庭户人口为2314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7人减少0.71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205人,占54.27%;女性人口为11971人,占45.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6上升为118.66。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703人,占21.79%;15-59岁人口为18150人,占69.34%,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23人,占8.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15人,占5.7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3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3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915人,占22.6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261人,占77.40%。
全市常住人口的各乡(镇)分布如下:米林镇6440人,派镇2515人,卧龙镇4964人,丹娘乡1871人,南伊珞巴民族乡776人,扎西绕登乡3993人,里龙乡2396人,羌纳乡3221人。
民族
米林市聚居民族有17个,藏族、汉族、珞巴族、门巴族、回族、东乡族、土家族、土族、撒拉族、彝族、壮族、傣族、苗族、白族、纳西族、柯尔克孜族、羌族。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米林市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18470人,珞巴族1616人,门巴族402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76人,汉族人口为5012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95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96人,汉族人口增加2187人。
经济
概述
2021年全市实现市域生产总值(GDP)2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9.3%。三产业的比例为9:40:51。2021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73元,同比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46元,同比增长13.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3.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6.64%。各项税收收入0.79亿元,同比减少4.8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71亿元,同比减少38.98%。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总产值24080.33万元,同比增长4%。其中:农业产值11214.74万元,同比增长7.1%;林业产值426.63万元,同比增长14.1%,牧业产值10091.96万元,同比增长1.3%,农林牧渔服务业2347万元,去年持平。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229.5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8.9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75.7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56.91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8712.08吨。其中:稞麦1794.15吨;小麦5844.24吨。
全年油料产量377.71吨。蔬菜3015.97吨。全年牲畜存栏总头数140023头/只。其中:牛64995头;羊1096只;猪67897头。全年肉类产量1339.20吨。其中:牛肉产量616.85吨;猪肉产量266.60吨;羊肉产量3.08吨。全年奶类产量3375.74吨。禽蛋产量4.73吨。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亿元,同比增加9.15%。分区域看,城镇零售额2.51亿元,同比增加10.46%;乡村1.29亿元,同比增长6.65%。分行业看,商品零售2.2亿元,同比增加4.73%,住宿、餐饮销售1.60亿元,同比增长15.9%。
社会发展
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同比增长54.55%;旅游收入达16.41亿元,同比增长43.82%。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9万元,同比减少11.94%;电信业务总量3516万元,同比增长1.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3亿元,同比减少3.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88亿元,同比减少18.2%。
社会事业
教育
2021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1所,招生441人,比去年增长46%;在校生数1041人,比去年增长9.9%;教职工数115人,同去年持平。小学9所,招生人数434人,比去年增长9.05%;在校生数2470人,比去年减少1.7%;教职工数255人,比去年增长4%。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90.01%。
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米林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12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5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966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34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5851人上升为13035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264人上升为5551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3016人上升为15151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9634人下降为39506人。
卫生健康
2021年,全市拥有医院3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院8所,卫生技术人员1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5人,医疗机构床位数136张,其中医院54张,藏医院20张,妇幼保健站6张,乡镇卫生院56张。
社会保障
2021年末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61人,同比增长19.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41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2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16人,同比增加48.5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810人,同比增加22.9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20人,同去年持平。
交通
公路
截至2014年米林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90公里,境内有一条省道林邛公路,主要公路干线有林邛线、岗扎线、岗派线三条。全市行政通车率达86%,乡(镇)通车率达100%。
截止2018年12月,具备条件的乡镇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尚未通硬化路的乡镇0个、建制村16个,其中,不具备通硬化路条件的乡镇0个、建制村0个。
铁路
2021年6月25日上午,西藏自治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连接拉萨市和林芝市的拉林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拉林铁路起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经山南市贡嘎县、扎囊县、乃东区、桑日县、加查县和林芝市朗县、米林市,终至林芝市区,全长435.48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初期共设9座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车站。
航空
林芝米林机场于2003年10月开工建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民航总局共同投资7.8亿元,系西藏自治区重点工程之一,设计年运送旅客量12万人次,定位为支线旅游机场,林芝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跑道长度3公里,宽(含道肩)60米,最大起降机型为波音757,停机坪可同时停放两架该型飞机。
林芝米林机场海拔2949米,低于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和3570米的拉萨贡嘎机场,在国内民用机场中排位第五。但该机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周围都是4000多米常年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峻岭,飞机起降只能在狭窄弯曲的河谷中飞行;另外机场多低云天气,风向多变并伴有风切变等紊乱气流,飞机只能利用上午时刻起降,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机场全年适航时间累计仅有100天。
公共交通
截至2018年12月,米林市不具备通客车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分别有0个、22个;剩余具备条件但尚未通客车共有1个乡(镇)、5个建制村。
文化
门巴族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米林市门巴族的饭食主要有荞麦饼、包谷饭、鸡爪谷糊、大米饭、小麦饼、糌粑糊等。米林市门巴族善饮酒,大至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小到日常杂活、谈天说地,均离不开酒。
珞巴族饮食
米林市珞巴族以食用玉米面、鸡抓谷面做的面团为主。做法是先将水烧开后往水里撒面,边撒边搅拌成黏坨状,颜色变黄后便用手抓食。另外,喜欢吃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
环颈雉、野山猪肉等山珍野味是珞巴族招待尊贵客人的上等佳肴。珞巴族喜欢喝用玉米、鸡爪谷等粮食作物酿制的米酒。
藏族饮食
米林市藏族饮食习惯同其他藏区基本相同,主食以糌粑、面粉、荞麦为主,副食品有牛肉、猪肉、羊肉、酥油、奶渣、酸奶及各种蔬菜类、菌类,常用饮料有酥油茶、清茶、自己酿制的白酒和青稞酒等。
米林市藏族喜欢吃荞麦做的饼子。制作时,将荞麦磨成面,再用滤子过滤后,精细部分即为荞麦面。做熟食时,将荞麦面与适当的水搅拌成糊状,倒在被火烤热的铁锅或石板上,将其烤熟。食用时,可以在热饼表面上抹上一些酥油和撒一点白糖,也可以同酸奶一起吃。
米林市藏族食猪肉,平时将藏猪肉晾干,在火上烤熟后食用。米林市藏族喜欢吃辣椒,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辣椒的吃法多种多样。
门巴族服饰
服装
米林市门巴族成年男子的外衣有两种,一种叫“蒙安康蒙”,是用棉线织的土布衣服,衣长及小腿肚,斜襟右衽,无领,长袖,用“朗曲巴”束腰。另一种叫“蒙折曲巴”,是用红、黑、白、绿、无色相间织成的条纹布缝制的,亦为斜襟右衽,无领,有长袖,多在婚宴喜庆和节日活动时穿。内衣称“堆通”,为立领,搭襟,3个扣,长及肚脐,均为白色。下体穿的“多玛”,长及小腿。
妇女喜欢穿白色小上衣,无领、圆口、搭襟,一般不穿外罩衣服。天气冷时,也穿一种称为“古休”的长衣。“古休”是一种无领无袖,从头上套下的宽大褂子,色彩纹饰是由红、绿、花组成的条纹。米林市门巴族妇女下身喜欢穿有竖条花纹、下边带飘穗的筒裙。筒裙的两侧各有三道褶,有的在裙上还挂缀小铃铛。
装饰
米林市门巴族男子的佩饰物有耳饰、胸饰及手镯、戒指等。男子蓄长发,佩戴用两个珠子串结而成的耳饰,胸前喜戴一菱形“嘎乌”,腰挂一把叫“恰窝”的长刀,手戴银质或铜质手镯和戒指,显得飘逸潇洒。
米林市门巴族妇女的装饰品有耳环、项饰、腰带、手镯、戒指等,耳环取绿松石和红玛瑙(上绿下红),用彩线串缀起来,丝线的吊穗一直垂到两肩。项饰是用若干根细细的皮条串缀许多珍珠、玛瑙、珊瑚、翡翠,中间一颗很大,两边较小,色彩斑斓。腰带有银腰带、铜腰带和铜银合金腰带多种。
珞巴族服饰
服装
过去,博嘎尔男子上身内穿自制的野牦牛皮、山羊皮或藏式氆氇旗袍,外罩山羊毛纺织的黑色套头大坎肩。坎肩用长条窄幅氆氇制成,前后上下一样宽,不挖领,中间留一逢口套头。下身一般不穿衣物,只系遮羞布,从前面垂下,兜上后腰。头戴熊皮盔,该种帽子是用熊皮制作的带沿的圆型皮盔,沿上套一条带毛的熊皮圈,毛伸向四周。帽后缀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带眼窝熊头皮,垂在颈部。熊皮头盔坚硬无比,戴上既可在狩猎和械斗时防身,又显得十分彪悍英武。
博嘎尔妇女穿叫“基都”的短上衣。用麻籽制成的土布缝制,其样式为无领、短袖、对襟。下部穿用羊毛织成的粗呢紧身筒裙,称做“结邦”。小腿部绑扎裹腿,叫“涅苏木”。条件好的人家外面还要罩一件称做“阶纳布”的披肩。
博嘎尔人的制衣方法比较简单。加工皮革时,将剥下的兽皮铺平,用竹棍支撑晒干,然后用石头、木铲或刀子把皮削薄并去油脂,或两人拉着皮子在木头上来回摩擦,待皮子削薄和去净油脂后,涂上狗熊油将皮张拉直风干制成可供做衣服的皮张。用刀裁衣,用竹针缝纫。竹针的制作是取一年竹龄的竹子,削细如火柴杆粗细,长约60厘米,用火烤软,将一头削尖,尖长约5厘米,其余的削成丝绒状,将竹绒分成两股搓成线或与线搓合在一起,即可缝衣。缝制土布一般用麻线或叫“郎蒂”的纤维制作的线,缝纫皮革则用一种叫作“乌格”的藤皮。
装饰
耳饰
米林市珞巴族许多部落的男女都戴耳饰。博嘎尔妇女戴用“颜巴”藤制作的藤耳环。
崩尼部落男女均戴大耳环,铜质耳环称为“阿龙”,锡耳环叫“日济”。布瑞部落耳垂穿孔,悬挂小串珠子或戴藤、金属耳环。
项饰
博嘎尔部落佩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叫“波阶”,多用海贝、兽骨、兽牙或玉石等磨制成珠状。佩戴时,有时缠绕脖颈数圈箍紧颈项,有的垂于胸前或垂在脐上。佩戴的项饰少则三五串,多则二三十串。崩尼部落的项饰是佩戴数串红、白、黄、黑等色的串珠项链,项链上还拴缀饰物。米古巴部落妇女多佩挂玛瑙、珊瑚、绿松石及各种珠串项链,颈上项链的多寡是米古巴妇女穷富的标志。崩如部落男女喜戴白珠子穿成的项链,有时多达几十串。
腰饰
米林市珞巴族对腰饰十分重视和考究。博嘎尔部落男女腰部均佩饰带。饰带用兽皮制作,上面缀满一排排兽牙或海贝,两端各缀接一块磨制近似方形的大螺壳。系戴时,把两端扣拢于脐部正中。饰带下悬吊数根金属链条,每根链条的一端系结于脐部正中,另一端分别系结在腰部两侧,正面看上去,就是若干个左右对称的、悬于两腿前的半圆弧,显得飘逸潇洒。腰间还佩戴火镰、鼻烟壶和珞巴弯刀。妇女在饰带上还要佩挂若干小铜铃、红石串珠和大铜勺状饰物等。男子则腰间斜插长刀,肩挎长弓和箭筒,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英姿凛凛。
腕饰
米林市珞巴族各部落均喜戴腕饰。腕饰以戴手镯为主,质地不一,有藤、银、铜、铁等多种。德根部落的男子右手戴一个藤手镯,手镯上绑缠野生动物的毛,妇女则戴金属手镯,分有纹饰和无纹饰两种。博嘎尔部落的腕饰很有特点,多用食肉目(如老虎、豹子等)的牙齿嵌在湿皮条上。有的人佩戴腕饰从腕部排到肘部,成为护肘。
脚饰
米林市珞巴族妇女脚饰是戴藤环或藤编织物。博嘎尔妇女每只脚上戴两个脚环,由一种“颜巴”藤条做成,名叫“颜巴勒令”。
米林藏族服饰
服装
米林市藏族群众着装以工布服装为主。为适应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生产活动,米林市藏族群众着“古休”服装。“古休”由兽皮、山羊皮和氆氇等质料制成,其基本结构为无袖、圆领、套头、形似坎肩。制作时,用氆氇拼缝成略短于两个身长的片状物,宽与两肩齐平,中间挖一圆洞作领,备腰带。穿时,将头颈套进圆领,前后衣长提高至膝,用腰带束缚,胸背形成兜状。男装宽度以披盖臂膀为宜,女装略宽于肩,下摆垂至踝部。人们劳作时,多穿用山羊皮缝制的短“古休”,晴天毛向里,皮袍向外;雨天毛向外,可起到防雨和保护的作用。男子的一种皮“古休”用称为“果果拉”的动物皮制作,其毛色发红,受工布男子喜爱。野山羊皮、熊皮也是男子制作“古休”所喜欢的面料。女子则喜欢猴皮“古休”。
米林市妇女一年四季都穿“古休”,夏天以氆氇缝制,冬天用毛皮制作。一般人家都缝制三种“古休”,供劳作、平时和节日穿。劳作时穿的“古休”用经久耐磨的小牛皮或山羊皮制成,工布妇女多在林中劳作,皮“古休”不易被树枝等挂损,背柴背物时更是实用而不易损坏。平时所穿的“古休”多用氆氇缝制,前摆、后摆和腰部用彩线织锦或用缎料作角饰,称为“卓添”,美观大方。节日穿的“古休”做工较为考究,用优质氆氇“布囊”制作,前后、下摆用紫色锦缎镶边,腰部用黄白缎子装饰,再佩戴银、铜分节镂花腰带,十分华丽。猴皮“古休”是工布妇女最钟爱的节日服装,用多张猴皮缝制,以上等氆氇或缎子做衬里,边镶水獭皮,腰间用紫色缎子装饰。米林妇女戴的一种帽别具特色,由氆氇缝制,帽面饰以锦缎,以金、银线镶边,帽沿伸出两翼似燕尾,戴帽时两尾向后,初看好似帽子戴反了,因而有人形象地称为“燕尾反向帽”。
装饰
耳饰
米林市藏族男女过去都戴耳环。耳环多用金、银镶嵌宝石制作。男子所戴最常见的耳环称作“阿隆”,呈圆形,有金、银和铜质,镶嵌松耳石。牧区的耳环较大,农区的则相对小一些。男子通常只戴一只耳环。妇女戴双耳环,质地和形状比男式耳环更佳,有金、银、宝石、珍珠耳环等。有的精致、小巧,有的体大、厚重。
项饰
脖颈上戴挂由各种天然宝石串缀的珠串,是米林市藏族男女佩饰的一大特点。在藏族人的饰品中,有两大主要构成,一是金银器物,一是天然宝石,而米林藏族对天然珠宝有着特殊的偏好。米林藏族饰物中一般都有宝石,视各种珠宝饰品为财富和美的象征。即使家境贫穷,也要倾其所有设法求购或添置几颗珠宝,作为女儿们的装饰。
米林藏族喜欢的天然珠宝有琥珀、猫眼石(以九眼珠最为名贵)、玛瑙、珍珠、珊瑚、绿松石等。
胸饰
“噶乌”是米林市藏族最典型的胸饰,男女均可佩戴。“噶乌”系以金、银或铜为原料制成的盒状物,有八角形、菱形、圆形等多种款式,人们俗称护身盒(符)。“噶乌”的制作一般是金银錾花,表面以绿松石镶嵌,工艺精细。其中一般放佛像、经书、圣物等,佩戴于胸前,既是美观的装饰品,又能满足心理上防身避邪的要求。
腰饰
米林市藏族男子腰饰上最重要的物品是腰刀。腰刀分长刀和短刀两种。长刀约50厘米,刀锋锐利。刀柄用牛角或硬木精心制作,有的刀柄镶有犀牛皮和宝石。河刀鱼有银质和铜质等,以银质刀鞘最为华贵。刀鞘上刻有虎、狮、龙、凤等吉祥图案,并缀饰以玛瑙、绿松石等珠宝。腰刀平时斜插于腰间,既是生产工具,又作为防身武器,还是男子汉必不可少的装饰。短刀只有数寸长,有的制作很精细,造型别致,常吊挂在腰带上,多作生活用具。腰带是重要的饰物之一。米林藏族的腰带并非一般意义上系裤束衣之物,而是既美观又实用的锦衣玉带类饰物。腰带除绸带、羊毛纺织的五彩带外,还有金、银雕花带、珠宝串缀的宝石带等等。人们平时十分注意腰带的制作和装饰,把腰带视为整个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饰
米林市藏族的首饰主要有手镯和戒指等。戒指有金银戒和宝石钻戒两大类,也有将两者结合精雕细刻的。手镯的质料较多,女子大多喜戴玉镯和海螺手镯。海螺手镯只在右腕戴一个,其它质料的手镯以一对为单位戴于左右手。
脚饰
米林市藏鞋色彩斑斓,藏族男女所穿的鞋实际上是长筒靴,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灯鱼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藏鞋可分为两大类,即松巴鞋和嘎洛鞋。松巴鞋有多种,其中较高级的有“松巴梯呢玛”,做工精致考究,喜庆节日才拿出来穿。其鞋底是牛皮做的,用粗毛线密密缝钉,厚达寸余。
鞋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几种颜色的丝线绣花边和花辫,鞋面绣很多花朵。鞋帮用氆氇呢做长腰,长腰与鞋面间用红、绿毛呢相接,颜色搭配得体,长腰上端靠腿肚部位,竖开一条约10厘米长的口子,便于穿着和提携。其它几种松巴鞋,鞋底一般都是用牛毛绳纳制的,宜于天气暖和的季节穿着。还有一种叫“松巴各多”的鞋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在冬天穿。嘎洛鞋以牛皮作底,鞋帮用三层氆氇缝制而成,鞋后跟和鞋尖缝以黑色牛皮,鞋面用染黑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
嘎洛鞋的特点是鞋尖上翘,宛如木船的前端。嘎洛鞋的鞋帮用黑色氆氇和围裙料制作,黑色在下,约1尺高。彩条围裙呢料在上,约2寸,花纹竖立。后帮开5寸竖口,口边分别用红羊皮加固,便于拉携。
米林藏鸡
米林藏鸡为畜产品,产于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米林市。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有关资料,原产地保护范围为米林市现辖行政区域。
历史人文
据民族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藏文版《巴协》记载:“洛帝故(臣)以馨石堵门,在洞内呻吟许久,即后闻鸡叫。”说明大约一千年前,西藏就已经饲养鸡了。20世纪50年代,米林市养鸡形成规模化。
2015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米林藏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饲养环境
海拔1500至3500米,分布有成片天然灌木林地和草地。
饲养管理
(1)饲养方式:牧草生长季节放养饲养,枯草季节反放牧与补饲结合饲养;
(2)饲料:育雏期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育成期以天然牧草为主,补饲当地稞麦、小麦、玉米粒;
(3)出栏:240至270日龄,公鸡体重1.0至1.5kg,母鸡体重0.75至1.0kg。
品质特征
(1)感官特色:
①活体鸡:体型小巧匀称、头昂尾翘,翼羽和尾羽发达。公鸡冠大直立,冠齿4至6个,母鸡冠小,稍有扭曲;胫黑色或肉色。
②白条鸡:皮肤浅黄,光滑滋润,肌肉丰满有弹性,表皮和肌肉切面有光泽,肌肉鲜红色,肉质鲜美,有弹性。
(2)物理化学指标:
①活体鸡:公鸡体重公鸡体重1.0至1.5kg,母鸡体重0.75至1.0kg。
②白条鸡:胴体重0.5至1.25kg,粗蛋白含量≥20%,粗脂肪含量≤ 9%。
产业状况
截至2018年,米林市藏鸡饲养量21191只,产值350万元。
藏医
1200年前,藏医药鼻祖、著有《四部医典》的宇妥·云丹贡布在米林市创办第一所藏医学校。藏医药在此发源,影响远至境内外。
当年,宇妥·云丹贡布远赴南亚多国收集整理民间医疗土方;被崇山峻岭包围的尼泊尔村庄常有藏医来诊疗,中尼药材供应链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往日画面、今朝新景,藏医药和“药洲”的文化交流与友谊之花,香越喜马拉雅,造福四方民众。
在米林南伊珞巴民族乡读书,学费和食宿费全免。学生们将在3年内学习藏医知识,通过考试后取得藏医专业职业高中毕业证和学历证书。20多年来,已经有800多名学生从贡布曼隆宇妥藏医学校毕业,在世界各地行医。
“《四部医典》是宇妥·云丹贡布用20多年时间完成的藏医经典著作。书中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法则和药理学等。在藏医学中,它的重要性相当于汉族医学中的《黄帝内经》。”坐在挂满藏医药唐卡的房间内,贡布曼隆宇妥藏医学校校长伦珠向记者介绍,“宇妥·云丹贡布不仅走遍西藏自治区各地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还多次赴印度、尼泊尔等地,汲取国内外医药学精华,留下了许多与南亚邻国民众交往的故事。”
米林藏医药文化馆展示的图片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尼泊尔国王哈达如患上肠胃顽疾,遵从当地名医医嘱却未见效。宇妥·云丹贡布应邀为国王把脉后诊断为寒性病,让国王适量食用盐和酒,不久就治愈康复。宇妥·云丹贡布还在克什米尔运用藏医外科器械疗法,对克什米尔大臣桑格白巴成功进行了脑颅外伤手术,并得到嘉奖。
凭借医术和开拓精神,宇妥·云丹贡布展示了藏医在内外科、诊断学等方面的成就,推动了跨喜马拉雅医学交流与融合。古老的藏医药在各方支持下,早已走出高原,不断焕发新生。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藏医药的影响远播尼泊尔、不丹、印度、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风景名胜
综述
米林市的名胜古迹有南迦巴瓦峰及山脚下的沙丘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伊沟原始森林、扎西绕登寺、羌纳寺。扎西绕登寺、羌纳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重要景点
南伊沟
南伊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有“藏地药王谷”之称,是珞巴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南伊沟内生态保护完好,气候湿润,古木参天,流水激荡。牛羊成群、牧民小屋散布的南伊沟仍旧保留着具特色的生活氛围,俨然一副秘境的模样。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市派镇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位置),峡谷主体在墨脱县。大峡谷平均长度为504.64千米,谷底最深处达6009米,均为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汇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其科学内涵及资源被科学家关注,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的其中一个地区,因其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所重视。
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本应寒冷干燥、不利于动植物生存,却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存在,大大改变了当地的气候,成就了一个湿润的“西藏小江南”——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昂然挺立的山脉是藏东南地区的天然屏障,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原本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因为有了大峡谷这条天然的水汽通道,使得印度洋暖湿的气流在此汇聚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11060毫米。充沛的雨水带来的湿润气候使藏东南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自治区江南”。
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旅游资源,那就是南迦巴瓦峰,从西向东流淌的雅鲁藏布江,奔流至南迦巴瓦,就倒转方向,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转为向西南流淌。
索松村
索松村座落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它依山傍水,背靠西藏神山南迦巴瓦,面朝雅鲁藏布江。
藏东环线旅游景区
德拉山,又名玉松山,位于里龙乡玉松村境内,被当地群众奉为神山。
天下第一坡,位于里龙乡巴让村境内,第一坡河水清澈、上游河面宽阔而水流平缓,中下游河内怪石林立水流高低落差而湍急,河岸山崖陡峭险峻、林木繁盛,是开展漂流的好去处。沿河道的山间小路前行14千米左右到达桑格山坡,传说文成公主路过此地遇到一伙强盗,强盗抢劫财物后走到山坡处,突起狂风将他们全部埋在了地下,后来人们便称此山坡为“脾气古怪的桑格山坡”,生动的向我们说明了此山坡终年多风的气候特点。
达瓦西热神山、雨拉神水位于里龙乡朗贡村20千米处,每年都有大批转山的人来到这里。此山很是神奇,至今还无人能够登上峰顶。山上有一“黑洞”,因无法上去,只能远观而更显得神秘。神水呈乳白色,依稀透蓝,极为奇特,据说以此水洗面可驱逐晦气,振奋精神,饮用则可祛百病。
珊瑚天柱位于里龙乡巴让村境内,远眺其主峰成金字塔形,四季冰雪覆盖,被当地人奉为“天柱”“神山”。山峰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湖泊,山脚下前后各有一湖泊,湖水平缓宽阔,四周草木繁盛,景色极其优美。每到夏季放牧时节,帐篷处处,篝火点点,牛羊四野,高原湖光山色令人遐想无限。传说湖中曾有“湖怪”等大型野生动物出现,一些石头上还存有古代海洋生物的足迹,这多少可以证明西藏自治区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是一片汪洋,令人不觉有沧海桑田的感慨。
倾波高原牧场位于卧龙镇倾波地区,为米林市主要的高原牧场之一。牧区草场如织,牛羊成群,雪山连绵起伏,森林茂盛,雨水充沛,是游客感受高原绿色生态、体验游牧生活的理想场所。
南伊旅游风景区
扎贡沟原始森林位于米林市南部的南伊珞巴民族乡扎贡沟内,距离市区7千米,森林总面积达820公顷,气候条件良好,年平均降水量675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8.2℃,林中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造型奇特的各种树木、种子植物720余种。主要包括松科植物、蕨类植物、药用植物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如:米林杨、红柄柳、米林繁缕、米林乌头、米林翠雀花、米林小檗、米林黄芪、米林凤仙花、米林五加、米林虎耳草、米林杜鹃、藏布杜鹃、西藏箭竹宽柱鸢等。另外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可提取香精,如:高山杜鹃、沙棘等,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珍稀动物,瀑布、草垫、雪山、冰川随处可见。同时,还分布一定数量的大型食用、药用真菌,藏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是生态旅游区。沟内有一株千年云杉王和神奇的“甘露洞”。
千年云杉王矗立于南伊扎贡沟内。据专家实测,云杉王为松科云杉,该树胸高直径为298.4厘米,树高56.8米,树冠面积达304平方米,为特有典型的丽江市变种,具有年代久远,枝盛叶茂,树形庞大等特征,是扎贡沟迄今实测到的最粗的云杉林木。云杉王北侧有一清澈的小溪,由云杉王上坡流出地面而成,溪流冬不退、夏不涨,无冰冻,四季长流,水质纯净。传说云杉王和溪流是由藏医始祖宇妥·元丹贡布云丹工布点化而成,由108个不同品种的泉水分成8个支流汇合而成,藏译名为“求米央拉吉”,能治百病,被当地群众称为“神水”“神树”。
与奇正藏药园相隔的南伊扎贡沟内北侧半山处有一天然岩洞,名为甘露洞,有泉水从石缝中滴出,寒冬自成冰柱,水滴冰穿,造型奇特。被称为甘露洞(仙女洞):传说是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工布大师行医受徒之地,现洞内还保存着藏医大师的壁画供世人瞻仰。
当地群众视此洞为“神洞”,视此洞内的泉水为“神水”,饮用可祛百病,延年益寿。洞壁左侧上方有一方形石块,当地群众称之为“酥油石”,下方石壁有一天然小洞,可闭眼将头伸入,洞内会隐隐传出低沉的诵经声,名曰“听经洞”。
南伊珞巴民族村:珞巴族为中国第二少小民族(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西藏的珞瑜地区,珞巴意为“南方人”。主要分布在米林、察隅县、墨脱等县与印度、尼泊尔接壤的边境地区。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通用藏文。珞巴人主要生活在林区,兼营畜牧、纺织、采集和竹器编织。狩猎是其中最重要副业之一,现已改变狩猎传统。
珞巴族人的服装与藏族明显不同,由于长年狩猎,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无论男女腰部和颈部都挂满了厚重的饰物。珞巴族善饮自酿的玉米、稞麦、鸡爪谷酒,每逢有人从远方来,都用大碗的青稞酒款待客人。珞巴族信奉原始宗教,图腾有太阳、月亮、虎、豹、熊、猪、牛、羊、狗、鹰等30多种,还有对天体、山石、土地、树、水和火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每次远行或外出狩猎,都要杀生祭祀山神。解惑最为流行的方法是杀鸡看肝的卜肝卦,一般人都认为自己能从鸡肝的脉络纹路判断吉凶。为此珞巴族家家户户都养了不少的鸡。
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正式成立于1988年6月。1959年民主改革后,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从山上搬到平坝地区。修建了新村,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农田耕作开始普遍使用新式犁头、播种机、电动脱粒机等农具。过去完全靠刻木结绳记事的珞巴族人民,现在有了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和科技人员,选出了自己的人民代表,以往那种杀生驱鬼,念经祛邪的风俗,也得到了改变。他们不仅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充分享受着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
扎西绕登寺
扎西绕登寺是500多年前,扎西和绕登两位僧人在扎西绕登乡建立,扎西绕登乡因扎西绕登寺而得名。民主改革前,扎西绕登寺所在的雪巴村村民全部隶属于这所寺庙,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1959年8月,米林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对扎西绕登寺进行了“三反三算”(反对叛乱、反对特权、反对剥削和算政治压迫账、算阶级压迫账、算经济剥削账)运动,将没收的土地、牲畜、粮食、房屋及其他财产分给了农牧民群众。
羌纳寺
羌纳寺位于米林县羌纳乡贴琼林,距乡政府1千米左右。15世纪兴建,寺庙占地508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42.2平方米,原建于羌纳一个沟内,属格举派;后因地震,于1953年迁建于现在的位置,并改为格鲁派。寺内主供佛为弥勒佛孩童像,还供奉着猪头像。
著名人物
珞巴族舞蹈家亚依
亚依,女、珞巴族,1964年生于林芝市米林市,国家二级编导,作家。1977年-1982年考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民族舞蹈专业,97年-98年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进修编导专业,曾在本团上演的各类剧(节)目中多次担任独舞、双人舞、领舞等角色。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陌生的套绳》《鸽子与老人》《猎人的獐子》《阿崩》。主要表演剧(节)目有:《金山战鼓》《央金玛》《热巴情》等,自编自演的双人舞《古老的主题》、独舞《珞巴士风舞》。
从事创作工作以来所创作的作品:歌舞《大雁颂》荣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新剧目奖和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双人舞《珞巴人的刀》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三人舞《彩蝶戏鼓》《珞巴之春》在全区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二、三等奖等。曾随中国西藏艺术团出访过欧美等许多国家。
非遗传承人亚依
亚依,西藏林芝市米林市南依乡才召村人,1973年出生,是珞巴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织布声,她再熟悉不过。小时候,母亲常常为她织布裁衣,亚依觉得很有意思,9岁那年便跟着母亲学织布。
多年以后,亚依仍然保持传统织布裁衣的习惯。当时,村里几位60岁以上的长辈已经做不动了,年轻人里只有亚依会这门手艺。2007年,亚依开始收徒。她挨家挨户敲开村民家的大门,经过不断劝说,陆续收了10多个女孩子做徒弟。南伊珞巴民族乡专门把驻村工作队的一间房腾了出来,作为她们的工作室。
重要荣誉
2019年1月8日-12日,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在韶关市举办了“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二届四次理事会暨第三届中国景区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优秀旅游景区表彰活动中,西藏林芝市米林市雅鲁藏布大峡谷荣获“山岳类”中国优秀旅游景区殊荣。
2020年9月,米林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区)名单。
2020年10月,米林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1月28日,米林市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3年,米林市入选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