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乙化(1911年6月11日—1941年2月4日),字野鹤,学名荣鸥,满族,辽宁省辽阳人,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1929年,白乙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预科政治经济系。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经党组织批准,在保留学籍的情况下,他回到家乡秘密从事革命工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组织抗日义勇军,率部转战辽西、热北、锦西。1935年12月9日,白乙化参与组织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全国抗战爆发后,白乙化组织成立抗日民族先锋队,任总队长。1939年,抗日民族先锋队与冀东抗日联军整编为华北抗日联军,白乙化任副司令员。1940年,他领导丰滦密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武装斗争。1941年2月4日,他在指挥密云马营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2014年9月1日,白乙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1年6月11日,白乙化出生在辽宁辽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6岁时入私塾。1928年,他考入沈阳东北军教导队,后升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步科。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预科。期间,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书刊。
革命经历
1930年秋,白乙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经党组织批准,在保留北平中国大学学籍的情况下,他回到辽阳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白乙化发动部分抗日青年,秘密积蓄力量。1932年春,在攻打辽阳县城时,带领三位勇士袭击了伪县警察局,夺取十余支步枪,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军,自任司令。部队转战辽阳、新民、沟帮子等地,沉重打击了日伪武装,威震辽西,队伍迅速扩大到三千余人。1933年春,这支队伍被国民党军强行缴械遣散后,白乙化回到北平读书、任教。
1935年12月9日,白乙化参与组织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他奋勇当先,积极组织同学集会、游行。1936年2月,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学生抗日大会上,他发表演讲,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收复东北,会后遭逮捕。出狱后,他奉指示赴绥西东北垦区工作,历任中共绥西特委委员、中共垦区工委书记、垦区特委书记。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白乙化建立抗日民族先锋队,自任总队长兼党总支书记。1939年,抗日民族先锋队与冀东抗日联军整编为华北抗日联军,白乙化任副司令员。在这期间,他指挥了沿河战斗,击溃日军大岛大队。后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平北军分区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改编后他即率部参加了粉碎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10路围攻的战役,屡创日军,并在东胡林阻击战中击落敌机1架。
1940年4月,为完成“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任务,白乙化率十团到密云潮白河以西地区,经大小100余次战斗,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敌后抗日根据地。组建多支地方抗日武装,协助地方建立党组织,领导丰滦密抗日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武装斗争。9月至11月,他指挥十团粉碎了日伪军对丰滦密的大“扫荡”,并在反“扫荡”中率部开辟新区,使丰滦密抗日游击根据地由初创时的4个区一下发展到8个区。
人物牺牲
1941年2月4日,伪满道田讨伐队170余人沿白河向根据地进犯,白乙化率部在密云县马营西山与敌人激战,毙、俘敌117人,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白乙化被日军击中头部后牺牲,年仅30岁。
后世纪念
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表了《告全军同志书》,赞扬他是“优秀的指挥员、民族英雄、无产阶级的先锋”。萧克将军称赞白乙化“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和冀北第五地区队,为白乙化建立了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民族英雄”4个字。1984年,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萧克将军手书碑文。
1984年,为纪念白乙化密云县(现为密云区)人民政府在石城镇河北村南山修建白乙化烈士陵园,1985年5月竣工,并向社会开放,2002年重新修缮。陵园占地面积近4200平方米,入口处建有6米高牌楼,正面镌刻着原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手书“白乙化烈士千古”,背面刻有原中共平北地委书记段苏权手书“民族精英”。雕像背后并排竖立着4块大理石碑,中间两块镌刻着萧克手书“血沃幽燕”“名垂千古”等碑文,左边石碑刻着白乙化生前战友、冀东军分区第10团第二任团长王亢撰写的白乙化传略,右边石碑刻着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白乙化纪念碑记。白乙化烈士陵园被先后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密云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基地。
2006年,白乙化烈士纪念馆暨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史展馆正式建成,纪念馆门前“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八个大字是白乙化生前战友焦若愚所题。纪念馆对面的降蓬山山顶,就是当年白乙化战斗到最后的地方。2009年,辽阳市宏伟区对白乙化烈士故居进行了重新修缮,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9月1日,白乙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