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1982年10月28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唐河,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他是一位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1952年,冯钟越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响应号召前往沈阳飞机制造厂,投身新中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1956年,首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他自此开启飞机结构强度研究之路。在参与多种型号飞机设计时,面对传统理论不适用于小展弦比机翼等难题,他积极探索,如采用矩阵位移法对东风113飞机应力分析,还推动矩阵力法应用探讨。1961年航空研究院成立,他先后任歼击机设计研究所强度室副主任、主任,组织米格-21战斗机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翻译与消化,更正数据错误,同时开展新技术研究与储备。1964年,他负责歼8飞机全机结构强度与试验工作,制定计算原则,确定各大部件计算方案,签发主要设计图纸,组织试验,其方法为后续新机研制提供借鉴。1970年后,他参与歼-9飞机设计方案论证,聚焦热结构问题;1973年后,组织领导多款飞机的全机静力破坏试验,均获成功。1975年起,他建议并主持通用有限元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研制,涵盖静力、动力、非线性分析等多个系统,还组织指导结构多约束优化设计系统研制。1979年,他两次出国考察,推动先进设备引进,并提出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作的建议,担任相关课题组主任工程师。1982年10月,他因病离世。
冯钟越长期从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在新型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978年,冯钟越的“小展弦比机翼强度刚度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HAJIF系统的静力分析系统(I型)获三机部和国防工办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HAJIF动力分析系统(II型)获三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他参与研制的歼8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获特等奖光荣册,同年HAJIF动力分析系统(II型)、结构多约束优化设计系统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HAJIF非线性分析系统(III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结构多约束优化设计系统获部级成果一等奖,他生前推动的7760CAD/CAM系统也于1986年研制成功,并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冯钟越原籍唐河县。1931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著名学者。学生时代的冯钟越同志先后在昆明市、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
1952年,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冯钟越在大学读书时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的积极分子,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建设序幕拉开,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建设,冯钟越放弃留校和去昆明工作的愿望,服从组织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加入航空工业建设行列。
1956年,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冯钟越开始飞机结构强度的研究工作,冯钟越任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强度组长。1958年夏,冯钟越受领导委托,到南昌飞机制造厂参加初教-6飞机的强度复查工作;此后冯钟越相继参加两种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工作。
1961年8月,航空研究院成立后,冯钟越任歼击机设计研究所强度室副主任,1962年冯钟越任主任;同年,冯钟越向六院提交“小展弦比机翼强度刚度研究”课题立题报告,获批准后冯钟越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1964年,冯钟越开始参与自行设计中国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工作,冯钟越负责全机的结构强度和试验工作。
1970年以后,冯钟越参加歼9飞机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冯钟越的研究重点转向热结构问题,特别是热结构的规范和强度计算的标准问题。1973年以后,冯钟越组织领导水轰5飞机、运-7、运8飞机、运-10的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1975年4月,三机部六院在西安市召开飞机和战术导弹强度研究十年规划会议,冯钟越建议将通用有限元航空结构分析系统研制作为强度研究重点课题,获部院批准,后冯钟越先后任结构分析系统Ⅰ、Ⅱ、Ⅲ型主任工程师。1976年5月,冯钟越开始研制航空结构分析系统Ⅰ型(HAJIF1),1979年9月该系统通过部级鉴定。
1977年,冯钟越开始论证结构分析系统Ⅲ型(HAJIF-Ⅲ);12月,冯钟越推动与日本日立制作所签订合同,引进日立-80计算机系统。1979年,冯钟越两次出国考察,参观美国和德国的科研机构和飞机公司;同年,冯钟越开始组织指导结构多约束优化设计系统的研制;11月,冯钟越开始研制结构分析系统Ⅱ型(HAJIF-Ⅱ)。
1980年,冯钟越正式向部院领导提出“立足国内现有硬件,不失时机地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工作”的建议,获支持;年底,7760CAD/CAM课题组组成,冯钟越任主任工程师。1981年,冯钟越带病在盛夏酷暑时奔波于北京、沈阳市、西安市、成都市等地,进行7760CAD/CAM课题的调查研究和联合攻关事宜;同年,冯钟越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0月,结构分析系统Ⅱ型(HAJIF-Ⅱ)通过部级鉴定,同时冯钟越开始研制结构分析系统Ⅲ型(HAJIF-Ⅲ)。
逝世后事
1982年10月28日,冯钟越因病逝世。1985年,冯钟越研究的结构分析系统Ⅲ型(HAJIF-Ⅲ)通过部级鉴定(该系统由冯钟越此前推动论证并组织起步研制)。
社会任职
冯钟越先后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委员。
科研成果
科研方向
冯钟越长期从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在新型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研究成果
飞机结构强度
有限元法应用研究
结构分析系统研制
航空科学技术现代化推动
主要作品
学术报告
人才培养
冯钟越带出一批科技人员,培养一批科技工作实干家,冯钟越对科技人员压担子、上课题,大胆放手且及时指导,冯钟越关心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外语水平提高,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机会,冯钟越注重发现和培养技术尖子,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技专家刘夏石是冯钟越重点培养的技术尖子之一。
个人生活
个人爱好
冯钟越有出众的文学素养,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冯钟越去世后,其父亲冯友兰为他写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泪洒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文艺,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婚姻生活
冯钟越夫妇二人在沈阳市工作,育有一个独生子冯岱,冯岱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冯岱跟随母亲去沈阳生活。
家庭关系
人物评价
冯钟越为中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清华大学评)
冯钟越为歼-8飞机制定的强度计算原则及做法,后来在其他新机研制中得到借鉴或沿用,为中国歼-8系列飞机以及其他战机的研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兵工科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