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晞(995年—1057年),字景微,号聱隅子,人称聱隅先生,福建省建安人,北宋学者、藏书家。
黄晞著有《隅子琐微论》二卷、《聱隅先生易义》十卷、《扬庭新论》十篇等作品。泉南郡侯陈靖、福唐郡侯陈绛在位时,都争相礼聘黄晞讲学,还亲自带领学生听讲。黄晞成为学有专长的学者后,并不满足于自身学识。于是,他前往京都东京(今开封市)客居。刚到东京不久,赵祯时期的宰相章得象听闻其名,将他召至门下。但相府常有趋炎附势者及经纪人、生意人出入,这与黄晞的愿望不符。他感到压抑,便辞别了章宰相。离开相府后,黄晞被苏绅延请到家中授馆。苏颂为官后,黄晞离开苏家,在京城偏僻陋巷租了简陋房屋居住。景祐年间,黄晞随乡贡前往礼部参加考试,但他没有考中。之后,他又呈上五十条策论,请求参加直言诏科考试,也未如愿。于是,他便住在京师偏僻处。后来,北宋的石介得知黄晞爱好古学且有才华,曾派人聘他为官,但未成功。嘉祐年间,数十位公卿大夫联名推荐黄晞。枢密使韩琦得知后,极力向朝廷举荐,朝廷欲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黄晞表示自己不能胜任,若实在不可推辞,愿得七品闲职,回南方。赵祯听闻后十分诧异,后顺从其意愿,特授他为太学助教,但黄晞尚未穿上绿袍就于1057年去世了,后葬在江都杨子寺后园。
人物生平
995年,黄晞出生。他出身贫寒,却自幼好学。早年,他便声名远扬。泉南郡侯陈靖、福唐郡侯陈绛在位时,都争相礼聘他讲学,还亲自带领学生听讲。黄晞成为学有专长的学者后,并不满足于自身学识。他觉得“欲阅天下义理,观未见之书,莫若居京师为得计”,于是前往京都东京(今开封市)客居。刚到东京不久,赵祯时期的宰相章得象听闻其名,将他召至门下。但相府常有趋炎附势者及经纪人、生意人出入,这与黄晞的愿望不符。他感到压抑,便辞别了章宰相。离开相府后,黄晞被苏绅延请到家中授馆。苏绅读过黄晞的文章,极为欣赏、器重他的才学,便让儿子苏颂师从于他。
黄晞在苏颂家授馆五六年,苏颂与他相伴游从、切磋论难,学问日益精进,终有所成。苏颂为官后,黄晞离开苏家,在京城偏僻陋巷租了简陋房屋居住。景祐年间,黄晞随乡贡前往礼部参加考试,但他没有考中。之后,他又呈上五十条策论,请求参加直言诏科考试,也未如愿。于是,他便住在京师偏僻处。黄晞在与众多学人切磋中,进一步完善了品行和学问。北宋的石介得知黄晞爱好古学且有才华,曾派人聘他为官,但未成功。
嘉祐年间,数十位公卿大夫联名推荐黄晞。枢密使韩琦得知后,极力向朝廷举荐,朝廷欲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黄晞表示自己不能胜任,若实在不可推辞,愿得七品闲职,回南方。赵祯听闻后十分诧异,后顺从其意愿,特授他为太学助教,但黄晞尚未穿上绿袍就于1057年去世了。
主要作品
黄晞著有《隅子歔欷琐微论》二卷、《聱隅先生易义》十卷、《扬庭新论》十篇等作品。
《聱隅子歔欷琐微论》仿照汉扬雄《扬子法言》、北宋建阳阮逸女《中说注》的体例,是一部阐发古人道义隐微、古今治乱得失的杂著。原书二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为十卷,此当是以篇数为卷数。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记载为二卷,可作佐证。全书分为生学、进身、扬台、虎豹、仁者、文成、战克、大中、道德、三王十篇,每篇都有小序。序中作者自释书名:“聱隅,是物之名;歔欷,是叹息之声;琐微,意为阐述细微之事。”《聱隅子歔欷琐微论》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初建阳刻本,如今存于南京图书馆,为海内孤本。鲍氏鲍廷博丛书本便是依据此本重刊的。
人物影响
黄晞是闽籍首位藏书达数万卷的私人藏书家,他在福建省私家藏书发展史上建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后世纪念
黄晞去世当天,学生范迁和张奥到苏颂那里报丧。苏颂悲痛万分,随即赶去操办后事。第二天,韩琦得知消息,派人送去殡葬用品,还写文章称赞黄晞凭借学识自足,以道德自重,虽隐居乡野,却名扬天下。同时,韩琦为自己没能早日举荐黄晞,让他未能及时施展才华而深感自责。黄晞葬在江都杨子寺后园。出殡前后,无论是否相识,路过的人都到墓前感慨凭吊。有人作歌诗哀悼,有人在屋壁上题名,木皮竹竿也几乎题满。
为了纪念黄晞,激励后人学习他的风范,江都区宰,承议郎罗适特意为黄晞建造了聂氏宗祠,供其画像,让后人纪奠、凭吊。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