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纪念日,是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9月28日。孔子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出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诞辰日期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关于孔子诞辰的早期记载,见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中国古代祭孔活动中,长期以农历八月廿七日作为孔子诞辰日。民国时期,政府曾将夏历八月廿七日定为教师节,后邀请历法及考据专家将其换算为公历9月28日。2024年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海内外各界嘉宾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孔子诞辰纪念日会举行祭孔大典、诵读《论语》经典篇目等活动。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姬泄心三十一年八月廿七日)出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尼山镇鲁源村),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后人尊其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先世原为宋国贵族,因内乱避居鲁国,逐渐没落。孔子思想核心是“礼”和“仁”,主张按周代礼制办事,好施“仁政”。曾担任过司空、司寇等职。孔子十分重视教育,首创私人讲学风气,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在整理古文献方面也很有成就,曾亲自编订鲁国史籍《春秋》。其言行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虽几经变易,但不改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地位。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市城北泗河之上,即孔林所在地。
经孔子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县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贡献和思想影响,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演变及考证
晋明帝太宁三年下诏,令四季祭祀孔子。此后历代对祭孔活动多有增订,据说每年大小祭孔活动达50多次,其中以春秋两次大祭为核心,尤其以寒衣节最为隆重。后来,人们将每年大祭的时间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称这是孔子诞辰日,据说此日期源自孔姓家谱。国民政府曾据此将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定为教师节,之后又邀请历法及考据专家,按格里历将其换算为公历9月28日。
这一日期的认定,源于将《史记》记载的“鲁襄公二十二年”与《穀梁传》记载的“十月庚子日”相拼接,得出“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再依据“三正说”,将周正“十月”转换为夏正“八月”,并把日干“庚子”换算为数字纪日“二十七”,最终形成“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这一结论。但这一拼接存在明显不合理性:《史记》仅记载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未提及生日干支;而《谷梁传》所记的“十月庚子日”,对应的是“鲁襄公二十一年”,二者年份并不相符。
从历法发展历程来看,战国以前中国主要采用干支纪日,“二十七日”这类数字纪日方式,不大可能出现在西汉前期的记载中。殷墟甲骨刻辞已使用干支纪日,甲骨文中出现的“既吉”“既魄”“既死”等表述,表明周文王时期已用月相补充干支纪日;《尚书》及出土铜器铭文中,也大量以“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描述辅助纪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倾向于“月相四分”说,并归纳出西周历法的置闰规律:一是西周历法以“朔”或“朏”为月首,在认识“朔”之前,以“朏”为月首;二是历法建正多为建子、建丑;三是通常采用年终置闰。这些都说明,西周时期的历法水平尚未达到“四分历”的程度。
两汉时期的历法状况也可佐证早期历法的局限。《后汉书・律历志》记载贾逵论历内容,对比《太初历》与新历在考订日食时的结果:以《太初历》考汉元至太初元年的23次日食,17次得朔、4次得晦、2次得二日,新历则7次得朔、14次得晦、2次得二日;考太初元年至更始二年的24次事件,《太初历》10次得晦,新历16次得朔、7次得二日、1次得晦;考建武元年至永元元年的23次事件,《太初历》5次得朔、18次得晦,新历17次得朔、3次得晦、3次得二日。《汉书・五行志》也提到,汉代共12世212年,发生53次日食,其中朔日14次、晦日36次、先晦一日3次。此外,《后汉书・律历志》指出,自太初元年起施行《三统历》百余年,历法逐渐后天,出现朔日早于历法推算、朔日在晦日或月初见月等情况。
结合西周与两汉的历法水平可知,春秋时期尚无法准确推算朔日,但《春秋》中记载的“日有食之”均发生在朔日。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为:春秋时期只能大致按一个月29天有余、30天不足的规律确定朔日以举行“告朔”仪式,并随时根据日食发生情况调整朔日,正如《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所言“日蚀则朔,月食则望”。《春秋》中与日食相关的“朔日”,并非事前推算得出,而是在日食发生后,将“日食”记载于对应日期的干支之后,并标注“朔”字,因此才显得格外准确,这也是“事以系日”的内容之一。
由于朔日无法准确定出,数字纪日自然难以推行。数字纪日的普及,应在《历术甲子篇》记载的“四分历”出现之后。借助四分历的“月朔旦甲子日法”,才能较准确地确定朔日及月份大小,此后数字纪日才逐渐流行。从现存文献来看,中国数字纪日大致始于西汉后期,到魏晋才日益通行。楚简中仍以干支纪日为主,疏勒河汉简中已出现数字纪日,其年代一般认为在东汉,虽有人提出“疏勒纪年简上下时限为公元前98年至公元137年”,但即便如此,也不会早于《穀梁传》《公羊传》成书的年代。由此可见,孔姓家谱中记载的孔子诞辰“八月二十七”,不大可能是西汉前期的原始记载,应是后人追记的结果。
现状
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这天,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亿万华人生活的地区,都会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
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两侧的观礼台早早搭建完毕,9月28日的祭孔大典便在此举行。数以千计的祭祀者会共同诵读孔子经典,向这位先贤表达仰慕与追思之情。大陆多地也会按惯例,举办各具特色的祭孔仪式。
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的40多座孔庙会提前筹备,于28日循古制举行祭孔典礼。当日清晨,孔子后代嫡长将担任台北孔庙祭孔典礼主祭官,举行台湾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三献古礼”,祭祀程序多达37道,附近大龙小学的学生还会表演传统八佾舞。兴建于1666年的台南孔庙,是台湾第一座孔庙,被誉为“全台首学”,这里每年都会循古礼举办春、秋两次祭孔典礼,其中寒衣节尤为隆重。据悉,台南孔子庙曾于2014年9月27日启动“孔庙文化节”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展览、讲座、雅乐表演等。
2014年9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了首届“孔圣诞日”庆祝活动。自2017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定为孔圣诞日。而在9月28日当天,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还会与内地相关机构合作,在港举办全球华人孔诞纪念典礼,活动包括向孔子圣像行三鞠躬礼及诵读《论语》经典篇目等。2024年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海内外各界嘉宾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
史书记载
关于孔子诞辰的早期记载,见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
《公羊传》
《公羊传》记载:“(鲁襄公)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夏,公至自晋。秋,晋栾盈出奔楚。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谷梁传》
《谷梁传》记载:“(晋襄公)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夏,公至自晋。秋,晋栾盈出奔楚。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该记载与《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中所推衍的日食完全吻合,进一步证明孔子生在鲁襄公二十一年。
《史记》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对于《公羊传》中“十有一月,庚子”的记载,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指出:“按作‘十月’者是也。考杜氏《长历》,十月庚辰小,十一月己酉大,十一月无庚子,庚子乃十月二十一日也。齐召南说。”可见前人已认定《公羊传》此处记载有误。
相关推论
针对《史记》“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的说法,《史记索隐》提到:“《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今以为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司马贞试图从“三正说”的角度调和两说,却被梁玉绳斥为大谬:“从来三正推法,只以后月属前月,并无以前月属后月。周正十一月第能为夏正九月,未闻倒而为夏正之正月者。”
历史上,认同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的学者主要有贾逵、何休、刘恕、马端临、宋濂、崔述、钱大昕等;认同“鲁襄公二十二年”的则有杜预、袁枢、郑樵、朱熹、黄宗羲、阎若璩、梁玉绳、崔适等,双方持论者数量旗鼓相当。
宋濂曾专门撰写《孔子生卒岁月辨》,文中提到:“《公羊传》《谷梁》二氏传经之家也,传经之家当有讲师以次相授,且去孔子时又为甚近,其言必有据依。司马迁固良史,则后于《谷梁》《公羊》者也,吾则无征乎尔。”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写道:“从《公》《谷》者,《史记索隐》《外纪》《黄氏外纪》及宋濂《孔子生卒岁月辨》之类也。从《史》者杜注《左传》《拾遗记》《续博物志》《古史》、《大纪》《路史》、朱熹《论语序说》、《通鉴前编》、余姚黄氏宗羲《南雷文约》之类也。”他又指出:“二十一处是已酉,二十二年是庚,当从《史记》为的。其徵有三:襄二十一年日食,必非生圣人之岁,一也。《公》、《谷》皆口授,《公羊传》著于汉景之刊,《谷梁》显于汉宣之代,历世既久,宁得无讹,二也。杜注哀十六年传云‘孔子至今七十三’。《五代史冯道传》,道卒年七十三,时人皆谓与孔子同寿,则非七十四可知,三也。《困学纪闻》两存其说,以为不可考。《史记索隐》深悼孔子生年莫定,致寿数不明,不然矣。若生月必当从谷梁在十月,以杜《长历》推之,是年十一月无庚子,况三《传》经文于十月既书庚辰朔,则庚子在十月,倘作十一月,则一月只二十日,大不可通。且陆姓《公羊释文》曰:‘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一本作“十一月”,又本无此句。’是知《公羊传》传写讹异,非灼然可据者。至生日必庚子无疑,不但《公羊》书之,《南齐书》臧荣绪以宣尼生庚子日,陈《五经》拜之,固确证也。综而论之,年宜依《史记》,月宜用《谷梁》,日则庚子。《路史余论》定为八月廿七日孔子生,又引《五行书》谓生庚戌年二月二十三日甲申时,斯不足辨耳。”以此为线索,可查阅到大量相关争论材料。
从现今视角来看,梁玉绳主张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的理由均不坚实。事实上自东汉以来,无论持哪一种说法的学者,都没有提出更充分的依据。在缺乏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以《穀梁传》的记载为依据相对更为合理。
《公羊传》《谷梁传》均有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十月接连发生日食的记载,《谷梁传》杨士勋疏称:“据今历无有频食之理,但古或有之。”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接连发生日食的情况虽存在,但鲁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2年)并无此现象。儒略历该年8月20日,在曲阜市可观测到一次食分达0.7的日偏食,当天的纪日干支恰为庚戌,这与《公羊传》《谷梁传》中“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吻合,而两传所记该年“十月庚辰朔日食”的内容则无疑是错误的。
孔子生卒年月考
文献记载与传统祭日
孔子诞辰日期历来存在争议,缺乏统一说法。崔东壁在《洙泗考信录》中据《穀梁传》考订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对应公历8月21日;《孔庭纂要》则记载为8月27日,此外还有公历10月9日、10月3日等多种说法。中国古代祭孔活动中,长期以农历8月27日作为孔子诞辰日。民国时期,政府曾将夏历8月27日定为教师节,后邀请历法及考据专家将其换算为公历9月28日,该日期因传统习惯被大众心理认可并沿用。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感叹:“《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20世纪以来,学界对孔子诞辰的考证形成多种观点。
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上旬丁日为祭孔日,称“丁祭”。每逢春秋此日,府县官吏、举人秀才、府学教谕会齐集大成殿祭孔,仪式隆重庄严肃穆。
主要学者考证观点
徐锡祺:公历9月28日的推算依据
徐锡祺为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其观点节选自1989年《历史教学》第08期《孔子诞辰日期是怎样算出来的》一文。
徐锡祺提出,经史学家与历法学家研究认定,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推算其公历、农历日期可参考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其中明确鲁襄公二十二年(姬泄心二十一年)十月朔(寒衣节)为甲戌,对应公历公元前551年9月8日。按六十甲子排列,从“甲戌”数至“庚子”共27天,由此确定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十月二十七日,对应公历公元前551年10月4日(9月8日加26天)。
因鲁国当时行“建子”历法,以含“冬至”的子月(十一月)为正月;公历1582年前使用“儒略历”,现今通用农历为夏历(“寅正”,以含“雨水”的寅月为正月),二者存在两个月差值,故周历十月二十七日对应现今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公历换算方面,1582年10月4日前通行的儒略历每128年与回归年相差1天,400年相差3天有余。1582年罗马教皇格雷高利十三世改历为“格雷高利历”(现用公历),规定公元前601年3月7日至公元前501年3月5日期间,儒略历日期需减去6天换算为格雷历。据此,公元前551年10月4日减去6天,即公历9月28日,此为《人民日报》所公布孔子诞辰日期的由来。
此外,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记载,查《中国先秦史历表》,鲁哀公十六年(姬匄四十一年)四月朔为庚辰,对应公历公元前479年2月28日(按王韬《春秋朔闰表》为四月朔己卯,对应公历2月27日)。从“庚辰”数至“己丑”为10天,故孔子卒于公历公元前479年3月9日(儒略历),对应农历二月初十。换算为格雷历需减去5天(公元前501年3月6日至公元前301年3月4日换算规则),最终孔子卒于公历3月4日。
注:研读《春秋》《左传》时需结合《春秋朔闰表》,因鲁国历法并非始终行“子正”,也曾用“丑正”“寅正”“亥正”;换算公历时需明确是儒略历还是格雷历,以保证结果准确。
江晓原:天文学方法推算的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江晓原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其观点节选自1999年9月6日《科技日报》《揭开孔子诞辰之谜》一文。
江晓原在查阅《公羊传》和《穀梁传》等古代文献时发现,孔子出生当年都有庚戌日食的记载。江晓原认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确定历史年代的一种科学手段。在此之前,他采用考证天象和回推年份的方法,重现“武王伐纣”的确切日程表,为确定中国古代商周年代设立了至关重要的标点。
“很多现代人推算孔子生在哪一年,首先要知道孔子诞生的时代,他所在的鲁国是用什么历法。但历史文献没有留下这类记载,也不知道鲁国当时使用的历法的详细参数。我完全绕过鲁国历法的障碍,因为我在天文台工作过15年,对天文界比较熟悉,孔子诞生前50天发生过一次日食,我只要知道日食发生的时间,就可以知道孔子的诞辰。推算日食的时间不需要依赖古代历法,运用现代天体力学的方法就可以推算。到了今天,西元前后3000年,共6000年间的所有日食、月食、八大行星在任何时候的位置,天体力学都可以非常精确地算出来,很简单。”
现今我们能见到的较早的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无非是在《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当中。《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的阐释。而《春秋》相传就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鲁国史整理修订而成,按说,由孔子亲自加工,这部经典至少在对孔子诞辰的记载上不应出现错误。然而,不知为什么,经了公羊高和谷梁赤的阐释就偏偏出现了矛盾,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谜团,而且一“谜”就是两千多年。
《春秋公羊传》云:“(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穀梁传》云:“(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
两者记载的年份虽然相同,即都是鲁秦襄公二十一年(西元前552年)。但前后却相差了一个月,前者为十一月,后者为十月,竟又同为庚子日。可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没有庚子日。江晓原说:“古代中国人从很早就用干支纪日,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六十日一循环,甲子是这六十日循环之首。……从干支纪日的简单排算就可以知道,九月庚戌朔,接着十月庚辰朔,接下去二十天后就是庚子,而这个庚子只能出现在十月,整个十一月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庚子的干支,《公羊传》的记载显然是错的。”这位公羊高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现在已不得而知。
如此互为矛盾的记载,即使到了最重实证的大史学家司马迁那里也无可奈何。《史记•孔子世家》云:“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551年)而孔子生”。“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鲁哀公十六年即西元前479年,551-479=72岁。生卒年不能吻合,忽而73岁,忽而72岁,依据哪个?尤为不可谅解的是,另一些人又采用了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办法,即依据《史记》确定年份,确定依据《穀梁传》确定月日,加以组合。这种不顾逻辑而随意杂交了两种互为矛盾观点的做法,很不严肃。
还有的人固执地坚持“西元前551年出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竟是“圣人诞生之年怎能出现日食”一类的思想,其荒唐已臻巫术之境界。写到这里,我们对一位先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就是唐人司马贞。这位学者,在对《史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后,写出了颇具价值的《史记索隐》。面对《史记•孔子世家》的模糊,他老老实实地浩叹一声:“《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江晓原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另起炉灶,也不像司马贞那样无所作为,更不像有些人那样随心所欲。他集中精力去解读《春秋古梁传》,他以“(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为出发点向前走,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十月庚子这一天是公历的几月几日”?这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不但春秋时代历法中的正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几月,目前没有定论,就是公历也只有在西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后才有效。
江晓原曾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说:“中国古人相信天象与地上的事件有密切联系,因此往往在发生重大事件时留下天象记录。借助历史文献中丰富的天象记录,尤其是日食、月食、行星等天象,可以推算出历史时间的精确年代,这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无法做到的。”这个创意,虽然汉朝的刘歆也曾有过,但由于他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和天文软件的帮助,他只能寄希望于后来人。江晓原当然较刘歆幸运多了,他不但有美好的创意,而且还有成功的实践。
《春秋公羊转》《穀梁传》尽管两者在月份记录上有较大出入,但两者写了同一句话,即“日有食之”。对江晓原的研究来说,这是最硬的硬件。日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一般不会出现错记、漏记的情况。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日食又是精确回推计算的天象,它完全可以成为解决孔子诞辰问题的科学坐标。在《春秋》242年的记载中,共记了37次日食,用现代天体力学方法回推验证,其中大部分都是真实准确的。江晓原和助手对鲁襄公二十一年即西元前552年进行反复验算得出的结果都是一个,那年在曲阜市可以看到一次食分达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出现此次日食的这一天,纪日干支恰为庚戌,这就与《春秋公羊转》和《春秋穀梁传》中的“九月庚戌朔,日食有之”的记载完全吻合。验算结果还证明,《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的“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551年)根本没有日食。
为了确定这次庚戌日食的公历日期,江晓原采用了不考虑月份的记时坐标,即天文学上常用的“儒略日”。这是一种以“日”为单位单向积累的记时系统,它以西元前4713年1月1日为起算点一天一天地往下加,一天也不落。这种方法与中国古代连续不断的纪日干支系统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元前552年发生日食的那个庚戌日,对应的儒略日为1520037。而儒略日与公历的对应是早已明确解决了的问题,接下来的结果不能不让人眼睛发亮,原来与儒略日1520037对应的公历日子是西元前552年8月20日。经得起检验的《穀梁传》中说:“(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食有之,庚子,孔子生。”江晓原据此又进行推算,他按干支顺序往后推,从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推到这年十月庚子恰好是50天,从8月20日后推50天,即是这一年的10月9日。而儒略日1520037加上50天,即1520087,与这一天相对应的公历正是西元前552年10月9日。
江晓原和他领导的课题组,掌握着国际天文学界最先进的“核武器”,其中之一是“长时段行星历表DE404”。它的时间跨度为西元前3000年———西元3000年。它不但吸收了雷达、射电、VLBI(甚长基线干涉)、宇宙飞船、激光测月等高新技术所获得的最新观测数据,而且在力学模型上还能保证积分初始值的精确性和理论的先进性,其误差为行星每世纪在百分之一角秒量级。这样的误差对孔子诞辰问题所涉及的计算来说,已完全不必考虑;另外他们还有目前最先进的天象演示软件,它能够在给定观测时间、观测地点之经纬度后,立即演示出此时此地的实际星空,包括恒星、太阳、月亮、各行星、彗星乃至星云等几乎所有天体的精确位置。
江晓原把对孔子诞辰的推算结果输入这两个电脑软件中进行验证,得出的竟是令人惊喜的一致:孔子诞生于西元前552年10月9日,卒于西元前479年3月9日,享年73岁。今年1999年10月9日正是其2550大寿(1999+(552-1)=2550,没有西元0年,故减1)这项科研成果一公布,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应。目前,香港孔教学院已正式向江晓原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应邀前去参加今年十月举行的孔子诞辰2550周年庆典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向那里的人们报告他的研究成果。所以,孔子诞生在西元前552年10月9日那天。
徐文新:格里历推算的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1999年,江晓原根据《穀梁传》的记载,提出孔子诞生于西元前552年10月9日。值得质疑的是,江的推算采用的是儒略历,而不是格里历。
另一方面,传统的祭孔日期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据说出自孔氏家谱。孔氏家谱这一日期应该是来自《史记》,而《史记》不及《谷梁传》可靠。不过,国民政府曾据此定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作为教师节,后来又邀请历法及考据专家把孔子诞辰换算为公历9月28日,并以这天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所邀请的历法专家得出9月28日,是采用格里历推算的。徐文新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史料的情况下,孔子诞辰应以《穀梁传》为依据,而运用格里历推算,那么孔子诞辰合理的日期应该是西元前552年10月3日。
据报道,江晓原为了确定这次庚戌日食的公历日期,采用了“儒略日”。西元前552年发生日食的那个庚戌日的儒略日为1520037。而《谷梁传》中说庚子日孔子生,从庚戌到庚子是50天,儒略日1520037加上50天,即1520087,江换算后认为孔子诞生于西元前552年10月9日。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此处的西元前552年8月20日和10月9日均是儒略历日期,而不是格里历日期,而儒略历是有相当误差的。中国古代用干支纪日,今人读古籍时总想知道是几月几日。儒略日也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所以儒略日也存在一个转换为通用日历的问题。我们把前552年8月20日分别代入上面公式,如果是格里历则JD=1520043,如果是儒略历则JD=1520037。
把前552年10月9日分别代入上面公式,如果是格里历,则JD=1520093,如果是儒略历,则JD=1520087。足以说明,江的前552年8月20日、前552年10月9日均是儒略历日期。如上所述,儒略历有较大误差。如果我们要纪念孔子诞辰若干周年,应该采用更精确的格里历来计算,那么孔子诞辰的儒略日1520087换算成格里历是西元前552年10月3日。从回归年的长度来看,格里历1999年10月3日的儒略日是2451455,格里历1999年10月9日的儒略日是2451461。
可以看出,格里历即公历1999年10月3日与孔子诞辰的儒略日1520087(格里历西元前552年10月3日,即儒略历西元前552年10月9日),相差931368天,与2550个回归年的值931367.61天相近,而格里历1999年10月9日与那一天相差931374天,比2550个回归年多出6天。那么1999年10月9日,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是有误了。从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来看也是如此,取曲阜市地区的平均经度117°02'、纬度35°49'计算:儒略历西元前552年10月9日12时即格里历是西元前552年10月3日12时,儒略日1520086.67,太阳在黄经189°52'47"。格里历西元1999年10月3日12时,儒略日2451454.67,太阳在黄经189°30'53"。格里历西元1999年10月9日12时,儒略日2451460.67,太阳在黄经195°25'47"。显然10月3日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更接近189°52'47"。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江认为的牧野之战日期西元前1044年1月9日,同样是儒略历的日期,如果用格里历来计算,应该是西元前1045年12月30日。
文献依据与核心推论
核心文献梳理
《论语》中无孔子生日记载,距离孔子时代最近、记载最原始的文献为《春秋三传》。其后较早的《孔丛子》《孔子家语》最晚成书于汉末魏初,未记载孔子生日;后世文献更不可靠,参考价值有限。《孔氏祖庭广记》虽因出自孔子嫡系子孙之手影响广泛,但成书于孔子身后一千余年,依据存在问题,故《春秋三传》为研究孔子生日的核心文献。
1、《春秋左氏传》:未直接记载孔子生日。推测因孔子修订《春秋》时不会自载生日,且左丘明与孔子同期,孔子当时仅为下大夫,未达到史书记载生日的级别,左丘明作为有史德的史官,不记载属情理之中。关于《左传》作者,据内容、体例判断为左丘明所作,汉魏前学者无怀疑;《左传》与《春秋》可能同时创作,孔子侧重政治礼乐价值判断,左丘明侧重记载历史事件经过;孔子或参与《左传》写作,因书中多次出现“仲尼曰”,记载孔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细节生动,推测左丘明曾征求孔子看法。
2、《公羊传》:“(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3、《穀梁传》:“(鲁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
4、《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关键推论
1、生年判定: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公羊传》《谷梁传》均记载孔子出生年有庚戌日食,《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证实公元前552年8月20日(庚戌日)曲阜市可见日食,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无日食,故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无疑。
2、生日判定: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周历十月二十一日)。通过干支纪日排算,九月庚戌朔后接十月庚辰朔,二十天后为庚子日,该日期只能在十月,十一月无庚子日,故《公羊传》“十有一月”为衍文,应以《谷梁传》“十月庚子”为准;十月庚辰朔为寒衣节,庚子日即十月二十一日。
3、《史记》误差原因:《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与《公羊传》《谷梁传》矛盾,且导致孔子享年72岁(551-479=72),与“年七十三”不符。司马贞《史记索隐》推测,司马迁可能误将《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的“十一月”(周历)视为次年,导致生年推后;梁玉绳指出,三正推法无“前月属后月”规则,周历十一月仅对应夏历九月,不可能对应次年正月,证实《史记》生年记载有误。
4、两传可信度依据:《公羊传》《谷梁传》传人均为孔子弟子卜商的学生,子夏追随孔子多年,对孔子生日的记载具有可信度;两传属传经之作,有讲师递相传授,成书年代距孔子较近,记载更具原始性。
历法换算争议与最终结论
西历日期争议
江晓原推算的公元前552年10月9日为儒略历日期,徐文新换算的公元前552年10月3日为格里历日期,二者相差6天,根源在于1582年公历改历:儒略历由古罗马凯撒颁布,每年365.25天,每128年与回归年相差1天;格里历由1582年罗马教皇格雷高利十三世颁布,规定1582年10月4日后直接接10月15日,删除10天误差,闰年规则调整为“能被4整除为闰年,世纪年需能被400整除”。公元前552年属儒略历时期,但现代纪念需考虑历法精度,故产生西历日期争议。
中国传统历法视角的纪念日期
孔子诞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周历十月二十一日(庚子日),周历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立春,现行农历(夏历)以寅月(农历正月)为岁首,二者相差两个月,故周历十月二十一日对应夏历八月二十一日。鲁历在孔子时期与周历一致,均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证实该换算关系。因此,从中国传统历法角度,每年夏历八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后6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更符合历史文化语境。
最终结论
对比其他宗教领袖诞辰纪念方式(如伊斯兰教圣纪节采用伊斯兰教历),孔子诞辰纪念应优先遵循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综合文献记载与天文学考证,孔子诞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周历十月庚子日(十月二十一日),对应夏历八月二十一日,2016年为孔历2567年(2016+552-1=2567),今后每年中秋节后6天(夏历八月二十一日)为孔子圣诞节。若采用西历纪念,可选择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儒略历)或10月3日(格里历),但需明确标注历法类型;现行公历9月28日因源自《史记》误差记载,缺乏坚实依据,建议重新考量。
参考资料 >
两岸三地将纪念孔子诞辰.人民网.2025-10-22
海内外人士山东曲阜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环球网国内.2025-10-22
孔子诞辰纪念日|薪火相传,致敬先贤.孔子学院工作处.2023-12-23
中华天学暨孔子诞辰归真研讨会学者特辑.kzjyxy.2025-10-22
孔子诞辰日来历.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