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百科首页
乔治·何克
情感咨询师

乔治·何克(1915年-1945年7月22日,全名:乔治·艾温·何克,简称:何克,外文名:George Hogg),出生于英国哈彭登镇,毕业于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曾任《曼彻斯特卫报》记者,是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

乔治·何克小时候就读于瑞士的学校以及家乡圣·乔治学校。1937年,乔治·何克大学毕业后随姑母环球旅行,先后到美国、日本考察。1938年初,乔治·何克抵达已被日本军占领的上海市。同年6月,乔治·何克以美国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到延安市参观访问。1939年,乔治·何克去宝鸡市“工合”西北区办事处。1940年初,乔治·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1942年,经路易·艾黎推荐,乔治·何克担任凤县双石铺镇培黎工艺学校校长。1944年,培黎学校开始往甘肃山丹县搬迁,乔治·何克亲自带领学生修建废弃的庙宇,将其改造成为教室、宿舍、实验车间。此外,乔治·何克根据所见所闻,写了一本书《我看到一个新中国》,较为客观地介绍抗日战争的情况,这本书于1944年在美国出版,1945年在英国出版。1945年7月22日,乔治·何克因腿部受伤,感染破伤风去世,享年30岁。

2025年7月22日,乔治·何克纪念展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博物馆举行。同年8月29日,新华网发布文章《怎能忘记旧日朋友?铭记援华抗战的国际友人》,乔治·何克位列其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5年,乔治·何克出生于英国哈本登。乔治·何克小时候就读于瑞士以及家乡圣·乔治学校,1937年,乔治·何克毕业于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其后,乔治·何克随姑母穆里尔·莱斯特环球旅行,先后到美国、日本考察。他曾任《曼彻斯特卫报》记者1938年初,乔治·何克抵达已被日本军占领的上海市

中国经历

乔治·何克在上海亲历日军侵华及沦陷后的情形,感到震惊,并注意到中国人民的抵抗行为。乔治·何克决定留在中国,进一步了解社会状况并参与中国革命活动,后来,他以以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的身份抵达汉口。1938年6月,乔治·何克以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到延安市参观访问。

乔治·何克以在延安及晋察冀根据地考察约一周后,将延安评价为“抗日运动在全国最强有力的中心”。返程途中,经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引荐结识路易·艾黎,加入工合。随后,他自北平市穿越封锁线进入晋察冀根据地,与朱德、聂荣臻会面。考察结束后,他撰写《我看到一个新中国》,记录根据地见闻,并对比中条山国统区状况。书中称根据地“是我生活过的最好的地方”,称八路军“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他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新面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带头使中国走向民主和抗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1939年,乔治·何克去宝鸡市“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工作,办事处干部、地下党员聂长林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逼迫去太行山区,他收养聂氏的4个孩子为义子。

1940年初,乔治·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何克为中国工合运动投入了全部心血,他奔走于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促成许多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并通过报道中国民众努力生产生活的见闻,争取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据统计,高峰时期,工业合作社一度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支援抗战的重要力量。何克在一封家书中兴奋地写道:“现在是我为中国工作的时候了。”之后,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艾黎、何克在多地创办学校,招收贫困生和农家子弟。他们为学校取名“培黎”,寓意“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由于条件艰难,最后仅有陕西双石铺镇培黎工艺学校留存。

1942年,经路易·艾黎推荐,乔治·何克担任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中国国民党认定艾黎为“亲共危险分子”,“工合”西北办事处36名干部相继被捕。艾黎认为已无法在秦岭双石铺继续工作,遂与乔治·何克商议后决定迁校,离开国民党控制下的宝鸡市

1943年夏,学校决定西迁甘肃山丹县,乔治·何克制订搬迁计划。得到搬迁通知后,乔治·何克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八辆胶轮大车,两辆旧卡车,满载学校的所有机械设备、生活用具和师生行李,启程向山丹搬迁。1944 年秋,乔治·何克带队自双石铺启程,翻越秦岭,经徽县天水市兰州市,沿丝绸之路跋涉约一千公里,历时两月抵达山丹,迁至甘肃山丹后,艾黎与乔治·何克挂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牌。1942年至1945年1月,乔治·何克任教务主任、代校长。学校基础课聘有美、英等八国 20 余名外籍教师,同时延请退休技工在校办工厂指导,教授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某日,乔治·何克,打篮球时,不慎撞破脚趾,感染破伤风,卧床期间,他重写被中国国民党扣留的《我看到一个新中国》第五章,题为《国内战线》。病重时,乔治·何克请艾黎朗读《红星照耀中国》和《共产党宣言》,拒绝友人劝其回国治疗的建议,并写下中文歌词,表示愿留在山丹直至生命终点,留下“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的字句。

人物逝世

1945年7月22日,去世,享年30岁。

亲属关系

乔治·何克的姑母是穆里尔·莱斯特,他的外甥是马克·艾尔温·托马斯。

主要作品

后世纪念

墓碑诗句

1979年5月,山丹县人民政府新建乔治·何克陵园。1984年5月,王震同志亲笔题词:“学习乔治·何克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发扬培黎学校的光荣传统。”

乔治·何克的墓碑上写着“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为了它,人们一直在奋发向前。他已经逝去,从此不再奋战。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何克这位国际友人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

主席纪念

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祝酒辞中,提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休戚与共的两个动人故事。一个是英国人乔治·何克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另一个是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日本“里斯本丸”船上数百名英军战俘的故事。习主席还动情地说:“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影视纪念

1944年秋,乔治·何克率领的搬迁队伍翻山越岭,冒着几十年少有的严寒,取道徽县天水市兰州市,沿着丝绸古道,历时两个月,跋涉1000多公里,安全抵达山丹县,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电影《黄石的孩子》, 2008年4月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同时也是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来自中英两国的学者、机构代表以及何克的家属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何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作出的贡献,同时致敬他为中英民间理解与友谊所搭建的桥梁。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的记者也在现场分享了制作乔治·何克纪录片的经历。由于缺乏何克的影像资料,纪录片主要依托其文字著作与家族回忆,还结合了何克侄子马克·托马斯撰写的传记,借助AI技术还原了他在中国旅行、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为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营造出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活动中还首次放映了纪录片《烽火见证:英国记者的中国纪行》的预告片,影片预计于8月正式发布。

纪念展

2025年7月22日,乔治·何克纪念展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博物馆举行,以追思其为支持中国抗战作出的贡献,共同追忆中英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下的友谊。乔治·何克的外甥马克·艾尔温·托马斯在纪念活动上发表演讲。

文章纪念

2025年8月29日,新华网发布文章《怎能忘记旧日朋友?铭记援华抗战的国际友人》,乔治·何克位列其中,在文章中,新华出版社对乔治·何克做出了评价:“英国青年乔治·艾尔温·何克,作为记者,他目睹侵华日军在上海、武汉等地的暴行,撰写大量文章报道中国战事,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的著作《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至今被人们铭记。他以‘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为目标参与创办的学校,至今薪火相传。”

相关评价

乔治·何克的故事为西方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用的独特视角。“我们可以用数据和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但何克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他本可以随时离开,但却选择留下来,最终为中国人民牺牲。这是一个极具人性的、令人动容的故事。”(英国史学家 评)

乔治·何克既是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真相的记录者,又是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他以生命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深受中国人民铭记。8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贫弱到繁荣的伟大飞跃,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开放合作。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厚友谊,应以史为鉴,携手前行。(中国驻英大使馆公使王起 评)

参考资料

在大漠戈壁守护“黎明”的“星火”——记国际友人乔治·何克的援华故事.百家号.2025-08-29

从牛津到山丹——乔治·何克 一位国际友人的中国情节.中国甘肃网.2025-08-29

【统战故事】 乔治·艾温·何克.张掖市人民政府.2025-08-29

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英《卫报》发表署名文章:中英曾经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今天同样可以携手合作.外交部网站.2025-08-29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铭记援华抗战的国际友人.新华网.2025-08-29

习近平主席在访英中高度评价乔治•何克.兰州城市学院.2025-08-29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纪念展举行 追忆中英反法西斯战争友谊.新华网.2025-08-29

习主席讲两个故事 中英情谊永不褪色.央广网.2025-08-29

纪念乔治·何克:跨越80载战火记忆,传承中英友谊精神.人民网.2025-08-29

运动小飞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