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文名:国際協力機構,英文名: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简称:JICA)成立于2003年10月1日,其前身是1974年8月1日成立的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是直属日本外务省的政府机构,机构理事长为田中明彦。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主要负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人员培训、派遣专家、合作标准调查以及提供器材等。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务所成立于1982年。2008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海外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等业务及外务省的无偿资金合作业务整合在一起,成为综合性、专门性、一元化的援助组织。2010年,该机构成立了评估咨询委员会。 2013年2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派出首个调查团前往巴西和巴拉圭。2018年5月,该机构主持召开了第一届“日裔医院联合协调会”。2024年6月,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见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理事长田中明彦。2025年2月,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与彭水自治县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研学活动在重庆、成都市两地举办。3月20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中日友好医院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联合在乌当区开展了义诊活动。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有大约100个海外事务所,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截至2022年3月底,该机构共向南美洲9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1542名,向南北美洲的10个国家派遣高级志愿者547名。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强调实施“能看得见效果的援助”,减少基础设施支援,转向提升发展中国家“软实力”的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对改善日本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构建和传播日本的国际形象,提升日本的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发展背景
日本开展对外援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以加入英国主导的科伦坡计划(科伦坡 Plan)成为对外援助国为重要标志,日本开始向东南亚、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国际援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和外交成果,这也成为战后日本迈向“正常国家”追求“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
历史发展
1974年8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直接前身——作为“特殊法人”(special public institution)的国际协力事业团正式成立,成为日本政府负责实施官方发展援助的专门机构。国际协力事业团主要由海外移住事业团(1963)、海外技术协力事业团(1962)、海外农业开发财团(1969)和海外贸易开发协会(1970)等相关机构整合而成。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务所成立于1982年,办公地点在朝阳区的发展大厦。 1994年,国际协力事业团撤销了原有的“移民事业部”,相关工作由“企画部”内的“移住企画调整课”接办。21世纪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面向日裔社会的项目实践,从传统的单向的经济与文教等领域的扶持,转为促进日本与日裔社会及其所在国开展双向的合作,项目扩展到培训研修、志愿服务、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移民及日裔社会的发展,也增强了日本与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联系。
2000年,日本政府出台《海外移住审议会意见书》,这是21世纪初日本海外移民政策的重要标志,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有关援助项目实践提供了政策指引。同年,该机构有关海外移民的业务职能又移交给“中南美洲部”,后由其下属“计划和移民课”统筹处理与日裔社会的相关业务。2002年12月,《国际协力机构法》颁布,对于该机构面向日本移民及海外日裔社会的服务目标及业务范围加以规定。2003年10月,国际协力事业团改组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对中南美洲的移民给予移居地定居和生活安定等方面的支持,标志着日本官方发展援助进入新阶段。2008年10月,日本政府将该机构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的海外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等业务及外务省的无偿资金合作业务整合在一起,使其成为统一提供技术合作、有偿资金合作和无偿资金合作的综合性、专门性、一元化的援助组织。2010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成立了评估咨询委员会,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学术界、非政府组织(NGO)、媒体等部门的专家参加,以便提高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评估的质量,加强评估结果的反馈,以保证评估问责的执行。
2013年2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派出首个调查团前往巴西和巴拉圭,以强化日本私营企业和这些国家日裔私营企业间的伙伴关系,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017年5月,日本外务省发布《拉美地区日裔社会合作专家座谈会报告》,对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为促进日本与海外日裔社会合作开展的工作实践加以充分肯定。2018年5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主持召开了第一届“日裔医院联合协调会”,旨在增进日裔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引进日本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知识,并与日本国内企业、大学和医疗机构建立关系。2024年6月12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见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理事长田中明彦。2025年2月21日至23日,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与彭水自治县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研学活动在重庆、成都市两地成功举办。3月20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中日友好医院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联合在乌当区开展了义诊活动。
管理层
机构业务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主要业务包括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有偿资金合作;无偿资金合作;促进国民相关合作活动;海外移民及日裔支持;技术合作人才的培养保障;调查和研究;相关器材和物资储备与供给;派遣国际紧急救援队等。
作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的实施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合作,以派遣专家和接收研修员为依托的“技术合作”、以优惠条件提供开发资金的“有偿资金合作(日元贷款)”、和无需担负偿还义务的“无偿资金合作”作为其主要的援助手段,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该机构在实践中注重与政府、国际援助组织、私营企业,尤其是与当地民众和社区密切合作。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项目实践涉及教育、医疗保健、水资源、治理、维和、社会保障、交通运输、信息通信技术、资源和能源、财政与金融政策、民间私营部门开发、农业农村开发、自然环境保护、水产、性别与发展、都市和区域开发、减贫、环境管理、南南合作、气候变化、防灾、老年福利等众多领域。
环境合作
“环境合作”作为中日共通的课题,一直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对华援助的重点领域。自1990年开始,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通过以“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无偿、技术合作)为核心的环境合作,开展了针对中国的环境政策、制度、组织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项目。并且,中国通过日元贷款,开展了大气改善(39个城市)、下水道(59个城市)、废弃物处理(30个城市)、植树造林(13个省、自治区)等多方面的合作项目(日元贷款在2007年度签署了最后一批新项目)。
技术合作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在技术合作领域推动多项环境治理项目,联合不同中方实施机关开展工作:与环境保护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合作推进循环型经济项目,涉及企业环境报告书导则制作、公害防治制度导入及相关研讨会举办,还携手环境保护部总量控制司在湖南省湘潭市开展大气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试点,派遣专家组探索NOx减排方案;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司完善废弃物循环政策并开展地方示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编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技术指南;此外,还与国家林业局合作推进朱鹮保护、西部林业人才培养项目,与农业科学院开展可持续农业技术研究,助力西安市改善黑河金盆水库流域水环境。
日元贷款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通过日元贷款支持环境项目,其中北京市环境治理项目由其提供贷款支持,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作为中方实施机关负责执行,该项目于2009年完成,在北京市电子城地区建设天然气热电联产设施,替代区域内老化小型燃煤锅炉,优化当地能源结构。
基层友好技术合作
在基层友好技术合作层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项目,西安市大气悬浮颗粒物减排项目便是其与京都、西安市共同推进的成果,项目借鉴京都市城市建设经验,指导西安市研习PM10、PM2.5监测方法,提升当地大气污染防控技术能力。
中日合作
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次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开始在湖北省实施日元贷款《湖北省城市防洪建设项目》。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建设和改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共17个(市/县)地区的堤坝、水闸、泵站、水渠,增强各城市的治水能力。从2000年到2013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在中国的26个省、自治区开展了184个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2006年3月20日,国际合作司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正式签署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与控制合作项目”备忘录。该项目是以江西省、四川省、甘肃省、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5省为项目实施地区,针对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型肝炎4种传染性疾病,重点加强薄弱地区和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项目地区儿童健康水平以及项目省份的疾病监测水平及EPI预防接种服务质量。2006年起,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在贵州省12个贫困县实施日元贷款“贵州省环境治理及人才培养项目”,内容涉及教育、卫生、社区环境改善、小城镇供水、防洪、垃圾处理、水土保持工程和人员培训等。截至到2015年底,该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受益人群达到约449万人。
2007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元贷款河南省造林项目”开始实施,用材林计划通过间伐产生经济效益。2008年至2016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成功实施日元贷款“兰州市大气环境改善项目”,兰州市通过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年度排名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2009年开始,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向黄冈外国语学校派遣了4名日语教育专业的青年海外协力队员以协助该校日语教学的发展。自2012年起,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实施了旨在加强广东省及食品制造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的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作为项目活动之一,由日本官方和民间人士组成的专家组面向广东省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桑果汁生产厂就“5S改善”、“HACCP”等食品安全相关管理方法进行了技术交流。2014年2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心理援助人才培养项目”在成都召开终期评估研讨会及培训活动。
2015年11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为评估与中国人社部共同实施的“中日劳动保障监察”项目,委派终期评估调查团前往北京及试点地区山东省、天津市劳动保障监察机关收集数据,采访相关人员。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在强化中国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基础、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员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年11月24日至12月2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元贷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综合环境治理项目”进行了后评估第1次现场调查。该项目通过实施供水、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集中供暖和造林等建设工程,改善了伊宁市的大气及水环境,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发挥了作用。
2015年12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河南省财政厅、林业厅就“日元贷款河南省造林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会谈,并考察了偃师区的造林现场。2016年,《中日技术合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项目》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协议下,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联合启动,内容包括应对大气污染、水环境管理、环境教育、环境信息公开等环境领域的相关课题。自2018年3月开始,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共同实施“加强中日石棉相关癌症诊断能力项目”。同年11月,该项目进行了首次赴日研修。来自中国的临床和劳动卫生医师共7人参加了研修,考察了日本“石棉确定诊断委员会”,学习了石棉相关疾病的诊断事例。
2019年2月,“中日石棉相关癌症诊断能力提高项目”中国病理医师团一行7人前往日本的医院以及劳动卫生相关机构,向日本的顶级专家学习了石棉相关癌症的病理诊断理论;进行了巴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的实操训练;参加日本医师培训独立完成了36例典型病例的镜检练习;参加日本石棉确诊委员会专家会诊通过多人共用显微镜学习了专家会诊时讨论的病例。3月22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中日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3月25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备忘录。9月10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总代表中里太治向日元贷款《湖北省城市防洪建设项目(承诺资金:130亿日元)》实施机构湖北省水利厅科技和对外合作处授予项目后评估A奖证书。
2021年5月24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所长佐佐木美穗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办公室主任姜春力在日本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公使志水史雄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推进中日老龄社会医养照护领域合作备忘录》。9月16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共同举办的“中日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线上会议顺利召开。2022年1月13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召开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实现碳中和社会做贡献》主题研讨会。邀请JICA项目进修回国人员以及两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相关人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围绕“双碳”课题开展了技术交流。
2022年9月28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关于环境保护领域合作备忘录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10月31日,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和日中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联合主办,日中固体资源利用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政策交流会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得到了日本环境省和中国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研讨会以介绍中日关于「循环经济」、「塑料资源循环促」、「实现废弃物和资源循环领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无废城市规划」等为主题,双方从废弃物政策到实践等展开深入的交流。2023年9月1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回国进修生深入到腾格里沙漠腹地,实地考察了“JICA长期进修生公益林”的种植、管理以及灌木生长的情况。9月2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理事会召开了以“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2025年6月9日至13日,应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邀请并经生态环境部批准,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副主任田洪海带队赴日开展环境合作交流。
经营状况
作为世界最大的双边援助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有大约100个海外事务所,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截至2022年3月底,该机构共向南美洲9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1542名,向南北美洲的10个国家派遣高级志愿者547名。
机构文化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以培养人才、无偿协助发展中国家开发经济及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实施国际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明天”为该机构的宗旨。其行动理念共有五点,一是使命感,以荣誉感和激情来完成使命;二是现场主义,要求进入现场和人们一起工作;三是大局观,从广阔的长远视野出发,进行战略上构思和行动;四是共创意识,集结各种知识和资源;五是革新意识,创新思维,引起前所未有的冲击。
价值意义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提出要实施“能看得见效果的援助”,减少或停止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合作、文化交流等这些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援助领域,加大了公共宣传力度,对改善日本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构建和传播日本的国际形象,提升日本的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25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发布声明指出,部分非洲媒体错误声称“山形县长井市将成为坦桑尼亚的一部分”;尼日利亚方面则称,日本将为有意移民到千叶县木更津市的尼日利亚青年设立特殊签证类别。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声明称,上述“赠送城市”或“特殊签证”的说法均与事实不符。同日,日本外务省在声明中也强调,不存在“长期移民”或者“特殊签证”安排。
CNN报道称,这些说法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大量日本民众质疑与担忧。日本放送协会(NHK)称,爱媛县今治市政府在25日一天内接到约1000封邮件、450通电话,内容多涉及对公共安全、社会负担以及外国人非法滞留的担忧。多地市长相继发声澄清,安抚民众情绪。
2025年8月26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表示,相关签证项目仅涉及参与JICA短期培训的外国实习生,培训期满后实习生将返回本国。尽管如此,许多日本网民仍然不满,甚至要求撤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CNN分析认为,这起事件反映了日本社会日益高涨的反移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