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鳐(拉丁学名:Rhinobatidae),又称犁头鲨,是犁头鳐科物种的总称,隶属于软骨鱼纲、鳐目。截至2025年8月,ITIS、类群2000(中国)显示犁头鳐科共有5属38种,其中5属分别为蓝吻犁头鳐属(Glaucostegus)、犁头鳐属(Rhinobatos)、铲吻犁头鳐属(Aptychotrema)、南犁头鳐属(Trygonorrhina)、强鳍鳐属(Zapteryx),中国共有2属5种,2属分别为蓝吻犁头鳐属、犁头鳐属。
犁头鳐体长1米左右,最大体长近3米。其体较平扁呈菱形,前部形成三角形体盘,具有突出的尖吻,具有两个靠近尾部的背鳍,胸鳍宽大并与头部融合,尾部细长呈鞭状,内含单根毒刺,尾鳍发达,喷水孔发达。体色因物种和栖息地而异,包括褐色、灰色及斑点图案。该物种分布于全球沿岸水域,主要分布于大西洋、红海、非洲沿海、印度洋、澳大利亚沿岸及太平洋温、热带海区等。其栖息地范围涵盖沙质海底至珊瑚礁,偏好松软底质的浅水区,部分物种可栖息于深达200米的水域。该物种常半埋于砂中,游动迟缓,以底栖生物为食,包括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但也会捕食小鱼。该物种采用卵胎生繁殖方式,一胎常产10余仔。
犁头鳐在其分布范围内的部分区域属于商业捕捞对象,其肉可供食用,皮可干制为“鱼皮”,背鳍、尾鳍可制鱼翅,头侧透明组织可干制为“明骨”,都是名贵海味。
截至2025年8月,犁头鳐共有35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被评估为数据缺乏(DD)的物种共有5种,无危(LC)共有3种,近危(NT)共有4种,易危(VU)共有8种,濒危(EN)共有5种,极危(CR)共有10种。
分类
犁头鳐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鳐目。截至2025年8月,ITIS、类群2000(中国)显示犁头鳐科共有5属38种,其中5属分别为蓝吻犁头鳐属(Glaucostegus)、犁头鳐属(Rhinobatos)、铲吻犁头鳐属(Aptychotrema)、南犁头鳐属(Trygonorrhina)、强鳍鳐属(Zapteryx),中国共有2属5种,5种分别为颗粒蓝吻犁头鳐(Glaucostegus granulatus)、台湾犁头鳐(Rhinobatos formosensis)、斑纹犁头鳐(Rhinobatos hynnicephalus)、小眼犁头鳐(Rhinobatos microphthalmus)、许氏犁头鳐(Rhinobatos schlegelii)。
特征
犁头鳐体长1米左右,最大体长近3米。其体型为中等至大型,体型介于鲨鱼和鳐之间,体较平扁呈菱形,前部形成三角形体盘,具有突出的尖吻,与多数鳐类不同,具有两个靠近尾部的背鳍,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后方,背中线处齿状鳞片呈单行排列。胸鳍宽大并与头部融合,形成翼状结构,尾部细长呈鞭状,内含单根毒刺,尾鳍发达,喷水孔发达。体色因物种和栖息地而异,包括褐色、灰色及斑点图案。
分布范围
犁头鳐分布于全球沿岸水域,主要分布于大西洋、红海、非洲沿海、印度洋、澳大利亚沿岸及太平洋温、热带海区等,极少进入河口和淡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等。
栖息环境
犁头鳐栖息地范围涵盖沙质海底至珊瑚礁,偏好松软底质的浅水区,部分物种可栖息于深达200米的水域。
习性
犁头鳐常半埋于砂中,游动迟缓。该物种以底栖生物为食,包括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但也会捕食小鱼。
生长繁殖
犁头鳐采用卵胎生繁殖方式,胚胎在卵内发育并于母体内孵化,出生时为活体且发育完全,一胎常产10余仔。
保护
截至2025年8月,犁头鳐共有35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被评估为数据缺乏(DD)的物种共有5种,无危(LC)共有3种,近危(NT)共有4种,易危(VU)共有8种,濒危(EN)共有5种,极危(CR)共有10种,分别为菲律宾犁头鳐(犁头鳐属 whitei)、白斑犁头鳐(Rhinobatos albomaculatus)、暗斑犁头鳐(Rhinobatos irvinei)、金芭兰犁头鳐(Rhinobatos jimbaranensis)、安氏犁头鳐(Rhinobatos annandalei)、许氏犁头鳐、光背犁头鳐(Rhinobatos lionotus)、霍氏犁头鳐(Pseudobatos horkelii)、普通犁头鳐(犁头鳐属 rhinobatos)、斑鼻犁头鳐(Acroteriobatus variegatus)。
用途
犁头鳐在其分布范围内的部分区域属于商业捕捞对象,其肉可供食用,皮可干制为“鱼皮”,背鳍、尾鳍可制鱼翅,头侧透明组织可干制为“明骨”,都是名贵海味。
代表物种
斑纹犁头鳐
斑纹犁头鳐(Rhinobatos hynnicephalus)吻呈三角形,前端圆钝。眼中大,眼径为吻长1/41/6。喷水孔卵圆形,约等于眼径之半。鼻孔横斜,前鼻瓣后部转入鼻间隔区。口几平横,等于口前吻长1/3。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背腹面具很细盾鳞。胸鳍颇宽大,基底前延,越过鼻孔前缘水平线。腹鳍狭长,几与胸鳍相连。两背鳍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尾平扁,渐细狭,尾椎轴低平,尾侧皮褶很发达,尾鳍短小。背面褐色,除背鳍、尾鳍及吻侧外,全身常密布暗褐色斑点及睛状、条状或植物病原线虫状花纹;腹面白色。为暖温性近海底栖中小型次要经济鱼类。体长1米左右。肉供食用,皮可干制为“鱼皮”,背鳍和尾鳍可制鱼翅,吻侧的半透明组织干制为“鱼骨”。该物种分布中国沿海;朝鲜,日本。
许氏犁头鳐
许氏犁头鳐(Rhinobatos schlegelii)吻三角形,体盘长大于全长1/3,宽比长为小。尾平扁,渐狭小,每侧具1皮褶。眼中大,椭圆形,眼为吻长2/9。喷水孔小于眼径。鼻孔中大,横列。口平横,口宽约等于口前吻长2/7。唇褶发达。齿细小数多,铺石状排列。鳃孔小,5个,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体具细小鳞片,背面正中及眼眶上的结刺弱小。胸鳍狭长,基底伸达吻侧后部。腹鳍狭长,几与胸鳍相连。背鳍2个,约同形同大。尾鳍短小。体纯褐色无斑纹,腹面白色,吻前端腹面具一黑色大斑。为暖温性近海底栖次要经济鱼类。体长达1米左右。卵胎生。南海产量较大,广东省曾进行港养。肉供食用,皮可干制为“鱼皮”,背鳍和尾鳍制鱼翅,吻侧半透明结缔组织干制为“鱼骨”。该物种分布中国沿海;朝鲜,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