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村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区东北部,坐标为北纬35°12′55″—35°21′28″,东经113°17′25″—113°26′55″,隶属于河南省焦作市,幅员总面积122平方千米,下辖七个街道、64个行政村、14个社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马村区常住人口为120560人。
马村,因“武王伐纣”而得名,姬发曾在此演兵练马,这里是商汤革命起始之地、“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之地、孔子问礼“移城就车”典故发源之地。1956年,始建马村区。1958年,撤销马村区,建立马村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马村区。马村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西北向东南呈倾斜趋势,平均自然坡度为20度。整个地貌由丘陵、岗地、平原三大部分组成。境内有煤炭、碳酸钙、铁、铝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丰富。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4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聩城寨遗址(1963年公布)、赵张弓遗址(1986年公布)和天齐庙(2008年公布)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安阳城遗址、邓庄墓群、韩愈墓、韩王纪念地等40处。2022年,马村区共有中小学17所。2024年,马村区地区生产总值95.4亿元,同比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1.8:69.8:28.4。
2019年3月,马村区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3日始建,1956年12月建立人民委员会。
1957年12月30日马村区、李封区同时改为郊区。
1958年8月28日重设马村区,辖待王、安阳城、百建房、马村4个公社。
1958年10月13日撤销马村区,建立马村区公社。
1962年2月14日重新恢复马村区人民政府。
1968年2月22日成立马村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撤销马村区革命委员会,建立马村区人民政府。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马村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区东北部,太行山南麓。马村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5°16′,东经113°17′。马村区总面积12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马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依太行山。北部为山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地区。地势海拔87.7-299.4米。
气候特征
马村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2013年马村区平均降雨量600毫米,蒸发量17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4.2℃—14.8℃之间,日照2200-2400小时,无霜期216—240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马村区境内有煤炭、碳酸钙、铁、铝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丰富。主要有优质无烟煤、铁矿石、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等20多种矿产。
水资源
马村区境内地下水充裕,是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且品质优良。同时,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都途经马村区。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2012年马村区总人口128842人,其中:马村街道24164人、北山街道3866人、冯营街道12053人、九里山街道8891人、待王镇33182人、安阳城乡23396人、九里山乡232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6‰。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马村区常住人口为120560人。
经济
综述
2013年上半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4%。
2018年,马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亿元,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亿元,同比增长12%;三产增加值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2亿元,同比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000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400元,同比增长9%。
第一产业
2013年马村区推广种植优质小麦3000公顷,发展无公害蔬菜、中药材、优质牧草163﹒33公顷,新建食用菌大棚203座。全年造林413.33公顷,建设“绿色通道”41.8公里。牛存栏8700头,其中奶牛905头,羊存栏9500只,机械化挤奶站3个、冷配网点2个、养殖小区3个。
2024年,马村区粮食播种面积10.6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小麦播种面积4.98万亩,比上年减少0.02万亩,亩产385公斤。玉米播种面积5.6万亩,于上年持平,亩产327公斤。油料种植面积0.13万亩,同比增长7.0%。全年粮食产量3.76万吨,比上年增长1.0%万吨。夏粮产量1.92万吨,同比增加0.1万吨。秋粮产量1.85万吨,减少0.22万吨。小麦产量1.92万吨,增长5.0%。油料产量390吨,增长18.0%。猪牛羊禽肉总产量0.25万吨,比上年下降4.0%,其中猪肉产量0.2万吨,下降9.0%。禽蛋产量0.18万吨,下降5.0%。牛奶产量298吨,下降16.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510台,谷物联合收获机械190台。
第二产业
2011年1月到4月,马村区工业企业总产值136135万元,同比2010年全增长20.3%。工业增加值35201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1.3%。主营收入117703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5.6%,实现利润3675万元。马村区有个体工商户2730个、私营企业208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6亿元,占马村区生产总值的58%。马村区财政收入完成5070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37.3%,其中税性收入362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1.4%。财政支出9000万元。
2024年,马村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同比增长7.5%。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3.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7.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35.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同比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4.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7.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同比下降3.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2.5%;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5亿元,同比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同比下降3.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2%;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14.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8.5%。 年末全区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53家。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累计增长2.5%;建筑业总产值18.2亿元,同比增长6.8%。
第三产业
2013年马村区旅游业投资10703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0.6%。
2024年,马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分城乡看,城镇19.6亿元,增长7.1%;乡村9.6亿元,增长6.9%。分行业看,批发业17.7亿元,增长5.5%;零售业9.3亿元,增长10.1%;住宿餐饮业2.2亿元,增长7.1%。全年出口累计完成5.48亿元,同比增长为19.39%。
文化
马村区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马村区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马村区是大师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韩愈等各历史名人曾在此或游历、或隐逸、或葬归于此。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曾在修武百家岩隐居游览。春秋战国时期,马村区古代的手工业也发达。以采矿、冶炼、制陶、编织和工艺美术为主。战国时期已有了煤炭开采业,至明清时期具有了相当的开采规模,延续至今。从考古发掘的文物看,春秋时期这里已开始青铜器制作,东汉时山阳县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冶炼基地之一,宋代出现了以制作兵器、农具为主的作坊群。
交通
2013年马村区道路建设总里程41公里,建成城区道路4条、农村公路5条。辖区内有焦柳铁路、焦辉公路、焦新公路,11条铁路专用线以。张弓、白庄五个铁路专用货场,年吞吐量为400万吨,
社会
教育
2014年马村区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投资699万元,完成合点并校工作和校舍危房改造任务,建成卫星教育地面接收站和实验小学二期工程。马村区共有40所中小学。
2024年,马村区有初中3所,小学8所,九年一贯制6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招生1697人,在校生5096人,毕业生1544人。小学招生1396人,在校生9288人,毕业生1670人。全区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330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357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947人。
科技事业
2024年,马村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马村区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城市书屋2个、综合文化站7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
医疗卫生
2008年马村区投资2000万元,建成马村区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购置了东软螺旋CT、高压氧舱等大中型设备,完成了安阳城中心卫生院门诊楼改扩建和待王卫生院产科学、急救站建设。建成了待王卫生院门诊楼。
截至2024年末,马村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所、个体诊所)149家,其中二级公立综合医院1家,二级私有中医医院1家,一级综合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其中卫生院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个体诊所49个,村卫生室(所)83个,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床位743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卫生室)1207人,其中执业医师366人,执业助理医师100人,注册护士(师)482人。
社会保障
2008年马村区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亿元,增长19.9%。马村区新增就业277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93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2%。
截至2024年末,马村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787人,其中,在职人数7197人,退休人数259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87692人。年末,城乡低保对象1446户2167人,累计支出保障金738.7330万元,其中城镇358户468人,支出保障金203.4980万元,农村1088户1699人,支出保障金535.2350万元。特困对象109户111人,累计支出保障金108.9870万元,其中集中特困对象19户20人,支出保障金20.8711万元;分散特困对象90户91人,支出保障金88.1159万元。城镇居民低保最低生活标准每月667元,农村居民低保最低生活标准每月550元。养老机构7家,年末床位数506张,入住老人数240人。1-12月为3422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龄补贴287.12万元。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550对,离婚登记234对,补领结婚登记证198对。补领离婚登记证41本。
环境保护
2024年,马村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225天,占总天数的61.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61.5%,PM2.5(细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
基础设施
2014年马村区共建成城区道路18条,道路总长度32公里,城区街灯亮灯率100%,在城区道路沿线,栽种银杏、桂花、女贞等景观树,种植草坪,完成了文昌路、银河路和解放路等45公里绿色通道建设。马村区的广场、游园、公园共有20个,占地19.8万平方米。
旅游
政治
区委书记:宗家桢
区委副书记:王婕、康春生
获得荣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马村区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