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坚强是在5·12汶川地震中幸存的猪,小名“36娃儿”。
2007年,猪坚强被万兴明夫妇从市场上买回。2008年,猪坚强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被埋36天奇迹生还,体重由150公斤降到了50公斤;6月22日,猪坚强被建川博物馆以3008元的价钱买回收养,该馆馆长樊建川认为它代表了地震中一种向上的力量,饱含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美好意义。此后,猪坚强在黄玉英、龚国成等人的照料下成长。
2021年6月16日晚10点50分,猪坚强因年老衰竭去世。2022年5月12日,纪念512,猪坚强标本在建川博物馆首次展出。
主要经历
2007年,猪坚强被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龙门山镇团山村村民万兴明夫妇从市场上买回。2008年5月,猪坚强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里;6月17日,猪坚强被成都军区空军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战士刨出。期间36天里,猪坚强靠着震后当地下了几场大雨,可能有雨水渗进猪圈和木炭维持生命,体重亦由150公斤降到了50公斤;6月22日,猪坚强被建川博物馆以3008元的价钱买回收养,馆长樊建川为它取了小名“36娃儿”和大名“朱坚强”。后为避免伤害到叫做“朱坚强”的人,又改名为“猪坚强”。此后,猪坚强先后在黄玉英、王大爷(化名)、龚国成(2015年至2021年)等人的照料下成长。
2018年1月,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个人微博上发布消息称,猪坚强因伤势严重,冬日气温太低,取消每天散步计划。一时间引发网友对猪坚强身体状况的担忧。2020年1月16日下午,猪坚强从旧宅迁入“猪坚强之家”。新家位于建川博物馆地震系列展馆的中心区域,其分为生活区和参观区,展示了介绍猪坚强生平事迹的图片和视频。
2021年4月30日,建川博物馆发布微博称,猪坚强可能即将走完整个生命旅程,惦记猪坚强的人五一期间一定要来博物馆探望它;5月10日,建川博物馆再次发布微博表示,猪坚强已在弥留,只在须臾。后来又改为猪坚强已进入生命的晚期;6月16日晚10点50分,猪坚强因年老衰竭去世。2022年,猪坚强被制作成四件塑化标本(骨骼、皮肤、肌肉、内脏),并于同年5月12日入住“猪坚强之家”,正式对外展出。
体态与习性
2008年6月,新希望集团派出的畜牧兽医师冯维兴为猪坚强体检后表示,它是被阉割的育肥母猪,属于川猪和长白猪的杂交品种。经测量,当时的猪坚强体长128厘米,前躯高78厘米,后躯高82厘米。
生活习性方面,猪坚强喜欢吃喜旱莲子草藤,喜欢在草地里躺着打滚。猪坚强可以正常行走时,早晚都会出去遛两趟,每趟一个小时左右,通常等到散步时它才会在草地上排泄。
影响与评价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买下猪坚强时表示,它代表了地震中一种向上的力量,饱含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美好意义。收养猪坚强后,曾有一家专门为动物办保险的公司找到建川博物馆,表示可为猪坚强提供终身保险,一般的猪死了只赔800元,但考虑到猪坚强是名猪,如果出了意外,要赔5000元。
2008年12月17日下午,网友“麓山彳”在红网论坛公布了自己评出的2008感动中国年度十大动物,猪坚强位居榜首,称赞它比悟空还能承压,生动地诠释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2009年,猪坚强成为了“成都草根剧组”举办的草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吉祥物。该春晚还专门为它拍摄了MV(即音乐短片)。此外,由广智、金波演唱的歌曲《猪坚强》这样唱道:“像猪一样的坚强,积蓄更多的能量,在绝境中把最美的梦想守望,不会害怕不会慌张。”猪坚强离世后,英国《卫报》在报道中称“中国举国哀悼”,《泰晤士报》和《独立报》则称猪坚强在中国犹如英雄一般。
衍生
克隆小猪
2011年2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对猪坚强开展耐受性相关分子机制及健康检查研究,获取其耳组织。后将采集组织培养出成纤维细胞,并采用手工克隆技术将其体细胞进行胚胎克隆,再将克隆胚胎移植入两头健康的代孕母猪受体内。经过110天的体内胚胎发育,两头代孕母猪分别于当年8月31日和9月2日在广东惠州成功生产出猪坚强的复制个体共6头。不幸的是,其中两只来到建川博物馆后仅仅存活了几个月,后来其它小猪也相继离世。
商标注册
“猪坚强”商标遭遇了多次抢注。2008年,被称为“80后第一杂文作家”的邢荣勤将“猪坚强”注册为养殖业商标,并联合文学界的朋友投资开办养殖场养猪,引发社会讨论。截至2023年1月,天眼查存在多条与“猪坚强”相关的商标信息,国际分类涉及广告销售、科学仪器、医药、酒、珠宝钟表、厨房洁具、方便食品等。
纪念作品
儿童小说《猪坚强失踪谜案》以猪坚强为原型,将其定义为“大地震中被深埋废墟中近40天的勇敢者代表”,描述了猪坚强在欢乐岛旅行访问中失踪的故事。清华大学资深教授、艺术家韩美林在5·12汶川地震14周年之际通过画笔再现了猪坚强的形态。郭懿萌撰写的文章《告别猪坚强》荣获新京报总编辑奖2021年第二季度“文本写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