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中文简称:上科大,英文全称:ShanghaiTech University,英文缩写:ShanghaiTech),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上海市唯一新增的一所“双一流”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2月14日),该校还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003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本着“科教融合”思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划在浦东新区共建一所研究型大学。2011年5月,双方决定共同成立上海科技大学筹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推动上科大的建设。2012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上海科技大学。2013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科技大学成立。从2014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2013-2016年,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硕博连读和硕士研究生。2017年开始,以硕博连读的方式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上海科技大学获批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5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有浦东新区、岳阳路两个校区,学校下设学院、书院、研究院所、科研中心共19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本科招生专业12个,涵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管理、创意与艺术、数学、历史等。截至2024年12月,在籍学生6568人,其中本科生1979人、硕士研究生(含国科大学籍)2891人,博士研究生(含国科大学籍)1698人。教职工总数1595人,其中常任教授序列和教学教授序列教师388人、特聘教授序列教师275人。
上海科技大学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主榜)排名中位列第41名。
历史沿革
2004年6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划在浦东共建一所研究型大学。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书,决定合作创办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2012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上海科技大学。
2012年11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成立。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批准同意创办上海科技大学。2014年1月24日,经由教育部的准许,2014年上海科技大学本科招生方案执行。2015年11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召开教授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2021年11月6日,上海科技大学召开第一次党代会。2022年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新增获批“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新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瞄准重大攻关目标的有组织科研奠定平台基础。
2024年5月,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署合作协议。7月,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徐汇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三方合作签约仪式和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下设学院、书院、研究院所、科研中心等19个。本科招生专业12个,涵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管理、创意与艺术、数学、历史等。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教职工总数1595人,其中常任教授序列和教学教授序列教师388人、特聘教授序列教师275人。截至2024年6月底,学校已选聘常任轨教授349位、教学教授31位、特聘教授279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5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4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2022年,上海科技大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工程、临床医学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教学情况
上海科技大学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原则。研究生培养注重结合重大科学设施、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产业,立足学校定位和特色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截至2024年11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在人工智能领域,学校打造了AI辅助药物设计、智能医学与健康大数据、智慧仪器与关键器件、智能信号处理与数据挖掘、智能设计与制造等9个交叉特色方向。2024年,16门本科课程(含慕课)立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项教改项目立项校级本科优秀教改建设项目。市级教学类项目取得多项突破。2023年底,“构建课程、竞赛与创业相结合的卓越拔尖人才创新培养体系”等项目获批2022年度上海市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2024年《算法与数据结构》《癌症生物学》等6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2023年,学校共获批市级课程/教改类项目11项、获得市级教学设计类奖项1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12项(本科)、校级优秀教改建设项目立项4项(本科)、校级教材建设项目立项5项。
2022~2023学年,上海科技大学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全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比例92.3%;所有高级职称教师(包括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授及其它序列教师)承担课程门数为528门,占开课总门数的90.41%,较前一学年提升三个百分点。其中,由正高级职称的教授承担课程门数419门,占总课程门数的71.75%;副高级职称的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数80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3.7%。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科技大学5个项目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校交流
截至2025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致力于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友好务实的合作关系,在外语教育、课程设置、多元文化教育、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试验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截至2024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已经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Berkeley)和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芝加哥)和签订了校际合作备忘录,并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签订了学生培养合作协议,在课程开发、教师进修和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上海科技大学图书馆拥有约2万平方米、2000个座位、全年每天8时至2时开放的学习空间,设有多媒体制作演练中心、群组研讨室、个人研习室、会议报告厅、学术沙龙区、临水书卷区等。为满足师生多层次的文献检索需求,图书馆通过共享国家、中国科学院、高校和上海市文献资源,参加中国科学院和全国高校文献资源集团采购,全面提供数字化的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专利、社会经济数据等,图书文献投入每年超过1500万元,并逐年递增。
截至2024年9月,馆藏纸本图书15.7万册,电子图书322.9万册,生均图书(含电子)351册,生均年进书量(含电子)40册。中外文数据库合计175种,电子期刊24807种,学位论文1407万篇,文献资源达到一流理工科学校水平。信息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2023年纸本图书流通量3.82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超过405万次,期刊、图书等全文下载超过361万次。学校持续推进多场景信息素养培训,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各学科领域专题培训、重要数据库和工具培训、知识分析素养、AI素养培训等。2023年,学校共举办67场信息素养培训,吸引了4074人次参加。
学术期刊
《材料研究述评》(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AMR)是学校创办的第一个国际学术期刊,于2020年10月正式创刊(月刊),由上海科技大学与美国化学会共同出版,2020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支持,相继被ESCI、Scopus数据库收录。AMR主要发表简明扼要的述评文章,概述材料科学和工程各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AMR致力于促进材料领域内不同分支的交融、助力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和材料人的成长,与美国化学会综述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和Chemical Reviews一起组成新的高影响力综述期刊平台。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上海市高分辨电子显微学重点实验室、上海智能视觉影像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高能效与智能定制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大科研基地。还有“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新建的“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属各研究院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与各研究院所的教育资源、科研设施、技术平台等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5篇,EI收录论文79篇,包括《Physical Review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Joule》《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2023-2024学年新增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4篇。此外学校本科生参与申请专利68项,其中7项为国际专利,29项已获批专利权。学校涌现出一批极具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目前已成功创立公司8家,涉及人工智能、可持续生物材料、建筑行业智能检测、虚拟现实等领域。
2023-2024学年,上科大学子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累计82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51人次获省部级奖项。本科生团队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收获自2016年参赛以来的第七块金牌,同时入选“全球十佳”本科生队伍;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斩获两个全国一等奖;为视障人士设计的“Iris可穿戴智能眼镜”获得2024年意大利A'设计 Award设计大奖赛“无障碍、辅助技术和包容性设计类别”IRON奖;在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收获二等奖;首次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截至2023年3月,上海科技大学科研所获成果奖有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项目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1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研成果获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类一等奖,3项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3项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截至2023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1346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8799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Cell、Adv. Materials、Cell Stem Cell、JACS、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TPAMI、PRL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1000篇。2016年以来,该校研究团队以上科大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论文81篇。
截至2023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在《科学》《自然》《细胞》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26余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专利许可合同金额位居中国高校前列。2024-2025年学校取得多项重要科研突破:6月24日,iHuman研究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华甜/刘志杰团队在《自然》发表人类甜味受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研究;4月22日,联合多家单位在《自然》揭示猴痘病毒核心Caspase-3作用机制并设计广谱抗病毒抑制剂;近日,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宇林—陈成团队利用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发现超导魔角石墨烯中显著的谷间—电声子耦合效应;9月13日,联合团队在《科学》揭示HBV表面蛋白自组装体结构柔性机制;10月6日至10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宏博获MICCAI2024最佳论文奖,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黄浩霖获青年科学家奖;近日,宁志军教授团队开发红外上转换成像器并于2月14日在Device发表成果。
学校排行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行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上海科技大学排行第45位。
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学位列第301~400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位列第42名。
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上海科技大学位列第41名。
ABC中国大学排名
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排行第38位。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排行第46位。
校园文化
校训
上海科技大学的校训是“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校徽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情况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科技大学共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浦东校区、岳阳路校区。其中,浦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校区内设有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创业与管理学院、创业与艺术学院、数学科学研究所以及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都设在浦江校区内;岳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8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