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理工学院(英文名: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GIT),简称贵理工,是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理工类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法定注册地址为贵州省贵安新区党武镇博士路,办学场地包括蔡家关校区和贵安校区。
贵州理工学院于2011年7月启动创建,2012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筹建,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10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贵州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试点建设单位。
截至2025年3月,贵州理工学院办学面积1336亩,规划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11900余人,有教职工892人。学校设置19个学院和1个大学科技孵化园,有40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5年,贵州理工学院在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排名第416名。
历史沿革
2011年1月,贵州省政协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关于创建贵州理工大学的建议》;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贵州理工学院的创建工作。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3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筹建贵州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同意筹建贵州理工学院;7月12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下文正式组建了中国共产党贵州理工学院委员会。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下文正式批准建立贵州理工学院;5月22日,贵州理工学院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4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框架下,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
202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2023年5月,学校申报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贵州省首个智能采矿工程专业。
2024年10月,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贵州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试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贵州理工学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截至2025年6月,贵州理工学院设置19个学院和1个大学科技孵化园,有41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贵州理工学院学校有教职工892人,其中正高职称101人,副高职称279人,博士学位教师245人。省管专家(Ⅰ类、Ⅱ类)、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金师”21人。学校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贵州理工学院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2个。
参开资料:
教育教学
截至2024年9月,贵州理工学院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金课”72门,3个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团队是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人才基地。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3月,贵州理工学院分别与中航贵飞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头部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学校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2025年5月7日,盘北经济开发区与贵州理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4150㎡,阅览 室座位数247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6.7万册,当年新增2747册,生均纸 质图书86.39册;拥有电子期刊50.76万册,学位论文1117万册,音视频177500小时,本地镜像数据量达43008GB。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3.72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678.78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65.83万篇次。
学术出版
《机械与电子》:1983年创刊,月刊,贵州理工学院主管主办。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开设栏目:研究与设计、自动控制与检测、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等。
《贵州农机化》:1983创刊,季刊,贵州理工学院主管、贵州省农机化促进中心主办,是行业指导性刊物。开设栏目:农机论坛、创新园地、研究与探讨、教学研究、教育研究、乡村振兴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贵州理工学院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2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37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900余篇,其中,近三年ESI前1%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10论文、SCI一区二区论文达220余篇。主持研制国际ISO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研制起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35项。
校园文化
贵州理工学院的象征有校徽、校歌、校训等。
校徽
贵州理工学院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为圆形,以红色为基础色,由“贵州理工学院”英文缩写“GIT”为基本元素组合构成并进行变形;“G”“I”“T”构成类似“地球轨道”或“分子轨道”的图形,“I”变形成向上喷发的火箭;“G”、“I”、“T”字母组合成“西”字。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圆形证章,证章印有校名标识;教职工徽章为红底白字,学生徽章为蓝底白字。
校歌
贵州理工学院校歌为《莫负好时光》。
校训
贵州理工学院的校训为“知行至善 厚积薄发”。
现任领导
学校校区
贵州理工学院占地111.24万平方米,由蔡家关校区、贵安校区两个校区组成,其中蔡家关校区占地58.05万平方米,贵安校区占地120.61万平方米。
蔡家关校区
蔡家关校区,因历史悠久一般也被称为贵州理工学院老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蔡关路1号。
贵安校区
2019年8月26日,位于贵安新区的贵安校区投入使用,规划建筑面积66.95万平方米,可以容纳全日制学生15000人。建筑工期始于2015年6月,一期工程2019年8月贵安校区启用,大数据学院、理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陆续迁入贵安校区。
荣誉与排行
所获荣誉
2014年,贵州理工学院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框架下,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202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学校排行
2025年,贵州理工学院在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排名第41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