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西航职院”,英文名称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缩写XAP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中国航空城——西安市阎良区,处于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教育部确定为陕西唯一一所空军、陆军定向培养士官院校。
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阎良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隶属于原第三机械工业部,1979年更名为空军航空工程部第三技工学校,隶属于空军,1985年改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更名为空军西安航空工程学校,2001年由空军移交陕西省管理,升格大专并更名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南、北、东3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多亩,在校生近15000人。学校有航空维修工程学院、通用航空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航空管理工程学院、航空材料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军士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并创建了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等6个教学单位,1个航空制造工程中心,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三全育人”研究院等2个研究院,开设了通用航空、航空维修、制造、材料、管理、人工智能、自动化、汽车等高职类专业49个。开设高职类专业49个。截至2025年1月,学院有在编在岗教职工882人,有专任教师751名。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2025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中全国高职院校总排名第14名,理工类排名第6。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58年第三机械工业部阎良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成立,隶属于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后张掖第一、第二、第三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及东北242航空技校(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并入学校。
1962年更名为空军外厂修理学校(空军010部队),后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2厂。
1975年更名为解放军第5717工厂。1979年更名为空军航空工程部第三技工学校,隶属于空军航空工程部管理。
1985年改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同时保留技校教育。199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航空工程学校,隶属于空军装备技术部。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升格成立
2001年由空军移交陕西省管理,升格大专并更名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12月学校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了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百所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5年、2017年,学校先后被国防部、教育部确定为空军、陆军定向培养士官院校。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11月,学校获批首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学校入围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确定为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被陕西省遴选为优质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5年6月,学院设有航空维修工程学院、通用航空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航空管理工程学院、航空材料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军士学院9个二级学院,并创建了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等6个教学单位,开设了通用航空、航空维修、制造、材料、管理、人工智能、自动化、汽车等高职类专业49个,涵盖了航空设备维修、机械装备制造、通用航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航空管理服务、交通运输营销等职业门类。
师资规模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在编在岗教职工882人,其中专任教师751人。有二级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2名、杰出教师1名,陕西省首批“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名、享受陕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名、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19名、三秦工匠2名、陕西省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2名、陕西省师德标兵5名、陕西省最美教师1名;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1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选聘行业领军人才、知名企业家、企业高管、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聘请了(飞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巍,试飞英雄黄炳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薛莹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600余名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获批建设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示范中心1个,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1门。
教学基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波音737-300、歼7等20架飞机,建有集航空人才培养和航空科普于一体的航空科技馆。拥有教学实验实训室共210个,含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15450台(套),总值约2.3亿元,生均1.5万元,依托航空产业开辟了校外实训基地297个。与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联办了“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与德国纽伦堡工商会合作建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HK证书培训。
教学成果
2023-2024学年,学校共立项校级教改课题19项,省级教改课题11项,中华职教社研究课题1项,陕西省中华职教社研究课题10项,陕西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19项,行指委课题1项,机械职教政研会课题3项。在教学成果奖方面,2023年学校共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校级成果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此外,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78项,其中一等奖13项;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300余项,其中一等奖91项;国际获奖累计28项。2020年至2025年间,学校在双创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9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1项。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先后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泰国私立大学联盟、柬埔寨暹粒地区理工学院、韩国岭南大学、大林大学、泰国国王科技大学、韩国新罗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建立经世国际学堂培养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与泰国金士顿芭堤雅职业学校签署留学生培养项目协议,与菲律宾共设航空教育创业基金、共建航空教育创业中心,助推中菲航空教育合作交流。2020年至2025年,学校累计选派165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习或对外培训。曾接收新加坡理工学院126名交流生来校进行航空维修实习,累计派出多名学生参加“大学生暑期赴美带薪实习”活动。对接教育部“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项目”平台,多次承办“中美未来职业之星联合研习营”西安站活动。接待来自泰国、新西兰、韩国、菲律宾、非洲、美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院校、企业、机构等来访团组,共计26批322人次。2019年,学校被遴选确定为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2022年,老挝“经世学堂”正式揭幕挂牌;202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并成功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院校、“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院校。在校的老挝、巴基斯坦学历留学生26名,泰国的汉语预科生10名。
校企合作
截至2024年,学校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航空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参与建设其他院校牵头组建的行业产教融合体11个。其中学校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联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飞公司、西安兴航航空科技公司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国家级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此外,由学校与成都纵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牵头,集合工业无人机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82家单位共同申报获批首批全国工业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学校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20家院校、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中航西飞等14家航空航天科研院所、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以及行业组织学会、相关单位总计43家单位联合组建民航运输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获批陕西省第二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项目。
校地合作
根据2025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加入了中国航空学会、陕西航空学会等行业组织,担任“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常任主席单位,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职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单位;牵头组建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及陕西西安航空城职教联盟,与民航西北空管局、珠海中航通用机场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悉尼协议》协同应用高职院校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中英现代学徒制教育合作发展联盟、全国航空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成员高校,承接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省级培训项目“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计算机类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课程实施能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课程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企业实践(土木建筑大类)、教师企业实践(计算机应用专业)和专项技能提升(职教技能大赛与教学能力比赛)”等6项培训项目。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有纸质图书约65万册,电子图书约33万册,购买了中文期刊全文库(维普)、SpringerLink、Emerald、JCR期刊分区表、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ACS/RSC、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等数据库。
学术期刊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前身是《教育与研究》,创办于1986年,2000年更名为《西航教育》, 2005年改版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报获得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特色学报”荣誉,获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期刊、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内刊评比一等奖,“工程技术应用”栏目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科研平台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1个,2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设有西安市阎良区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航工业天飞工程研发中心、全国航空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及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三全育人”研究院等2个研究院,学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科研成果
2024-2025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3项科研成果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并且利用航空高端制造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密闭空间无人机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研究,已获得授权专利/知识产权553项。
2022年,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809.13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57.5万元,获得知识产权项目数170项,其中专利授权数量116项,发明专利授权数量34项。学校获批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1项、合作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以上项目46项。申报专利163项,授权111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完成技术专利转让3项。全年发表论文357篇,其中SCI、EI、CSCD检索19篇,检索、核心占比62.7%。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2020年,学校5项项目获准立项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其中,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服务地方专项项目1项,1个项目获2020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成果三等奖。
校园文化
校徽
校标为校旗上除学院中英文校名外内容,是蓝色、红色两个抽象的腾飞向上的飞机造型,下面为学院英文校名缩写字母XAPI。校标上标识色色值为,蓝色:C:100,M:60,R:O,G:80,B:150;红色:M:80,Y:100,R:222,G:65,B:25;黑色:K:100,R:25,G:25,B:25。
校旗
校旗为白色旗面,旗面正中为校标,下方为黑色学院中文校名全称以及英文名大写全称。校旗为标准2号旗。校旗上标识色色值为,蓝色:C:100,M:60,R:O,G:80,B:150;红色:M:80,Y:100,R:222,G:65,B:25;黑色:K:100,R:25,G:25,B:25。
校训
尚德躬行,笃学擅用
“尚德躬行”是对学校师生的宏观要求,即培养高尚道德、锻炼出色技能,为更好地做人、做事奠定基础。“笃学擅用”是学校师生对待文化知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学校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
校歌
《放飞希望》
我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带着憧憬带着梦想
迎着太阳我们播种理想
向着蓝天我们放飞希望
我们是翱翔蓝天的一只雄鹰
搏击风雨磨练翅膀
我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
尚德躬行笃学
善用是不变的航向 航向
启智有人打造桥梁
坚定信念把航程点亮
发展特色服务一线
为祖国的航空事业
为祖国的航空事业
发热发光发热发光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5月,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南、北、东3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多亩。
南校区
南校区建有学术报告厅、大学生体育馆、实训楼等教学设施。
东校区
东校区2018年4月由学校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正式签署共同建设,设有航空维修工程学院、军士学院等二级学院。
北校区
北校区建有实习厂房、2号教学楼、卫生所等教学生活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