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百科首页
库蚊
情感咨询师

库蚊(黑灰蝇豹:Culex),为库蚊属物种的总称,属于双翅目,蚊科。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库蚊属共有844种,物种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83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致倦库蚊、尖叶库蚊等。其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陆,其分布范围延伸至北极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等地。雌蚊在冬季栖息于地下室、地窖、洞穴等场所。库蚊在各类静水中繁殖,偏好的产卵生境富含有机质,卵以筏状卵块形式产于水面。

库蚊体长可达7毫米,颜色各不相同,通常呈灰色,腹部为深色并带有浅色环纹,腹部由10个延长型体节组成,胸部宽度显著大于腹部。美国白灯蛾呈无足植物病原线虫状,初孵幼虫体长为1-2毫米,第四阶段幼虫体长为7-8毫米。雄蚊与雌蚊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雄蚊仅以植物汁液为食,而雌蚊既吸食植物汁液又吸食温血动物的血液。成虫通过贯穿全身的气管系统呼吸空气,这些气管通过气孔与外界连通。幼虫同样依赖大气呼吸,需不断更新体内空气储备。库蚊幼虫在水面时,会将尾部呼吸管伸出水面吸入空气。雌蚊的正常产卵量为200-300个卵。

库蚊与蚊科其他吸血蚊种一样,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与其他四个吸血双翅目科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吸血蠓虫”复合体。库蚊等蚊虫的叮咬不仅疼痛并引发瘙痒,更可能传播疾病。库蚊能传播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河病毒丝虫病和禽疟疾等疾病。

分类

库蚊隶属于双翅目、蚊科。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库蚊属共有844种,物种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83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尖叶库蚊(C. aculeatus)、夏季库蚊(C. aestivus)、类海滨库蚊(C. alis)、环带库蚊(C. annulus)、平脊库蚊(C. bailyi)等。

特征

成虫

库蚊体长可达7毫米,颜色各不相同,通常呈灰色,带有白色、银色、绿色或虹彩蓝色的鳞片。腹部为深色并带有浅色环纹,腹部由10个延长型体节组成,胸部宽度显著大于腹部。

足部末端具有成对的爪钩,翅膀覆盖鳞片,鳞片聚集时可形成斑点状纹路,触角由15个节段构成,雄蚊触角发育更发达且呈显著羽状。

蚊虫口器的构造特点在于其纵向延伸且纤细的特化形态,由此形成细长的喙。若对雌蚊喙进行解剖,在标本中可清晰辨识的结构有上唇、上下颚、舌下器、下唇。

‌横截面显微结构:‌

‌下唇‌(口器中最粗壮部分)呈沟槽状,表面由上唇覆盖;上唇‌通过下缘闭合形成中空管状结构;舌下器‌内含内部通道(唾液导管);上下颚‌特化为高度骨化的:上颚穿刺针,末端扩展呈锐尖状,下颚穿刺针,末端具锯齿状突起;下唇末端‌分化为两片柔软的感觉叶。

蛹的构造与美国白灯蛾完全不同,形似小蝌蚪。其身体前部被共同的外壳包裹,只有分节的腹部保持自由状态。蛹的整个身体弯曲如逗号状。头部和胸部融合成头胸部,上面有两个呈漏斗状的呼吸管附属器,肉眼可见,形似小角,赋予其非常独特的外观。

库蚊蛹的细长腹部由8个明显的体节组成,呈弯曲状,末端有两个水平排列的尾叶。尾叶基部有一个小的第九腹节,雄蚊的这个节比雌蚊略大。

幼虫

库蚊幼虫呈无足植物病原线虫状,初孵幼虫体长为1-2毫米,第四阶段幼虫(化蛹前)体长为7-8毫米(精确测量),具有以下特征:胸部膨大,腹部具明显分节,头部巨大,可清晰辨识一对黑色眼点,腹部倒数第二节具斜向延伸的长型突起——即呼吸管,其末端为气门,完全无附肢。

库蚊美国白灯蛾头部两侧长有大眼,触角单节且较长,末端具数根刚毛,近端有一簇短羽状毛。上唇两侧各有一簇末端弯曲的毛丛,上颚短而宽,内缘具齿状突起和长刚毛组成的栉状结构。下颚具有一排短刚毛和小型须肢,下唇呈三角形板状,这些布满刚毛的口器附属器官共同构成一个用于过滤水体的装置。

库蚊幼虫身体明显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宽大的头部活动自如,通过细颈与胸部连接。胸节相互融合,形成略膨大的胸部体段,其宽度超过腹部。腹部可见9个体节;第八节向上延伸出呼吸管(实际由第八、九节融合形成,故美国白灯蛾腹部共10节)。

胸腹部各节均具长刚毛。新蜕皮的幼虫透过半透明体壁可见贯穿全身的主侧气管干,这些气管通向呼吸管末端的气门。气门并列位于小型防水板的凹陷处,板缘环生细毛。第九腹节具肛门,周围有两对指状肛鳃——这些薄壁器官能根据水体盐度变化调节幼虫体液渗透压。该节背面生有毛簇,肛门下方后向排列的垂直刚毛构成扇形尾鳍结构。

卵块呈现为浮于水面的板状结构,整体呈匙形凹陷,边缘略高于中心部位(增强浮力),结构类似微型舟形,卵块颜色呈带钢青色反光的黑、深灰色,单个卵粒为雪茄形长柱状,数百枚卵粒垂直排列于水面。

分布范围

库蚊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陆,其分布范围延伸至北极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等地。

栖息环境

雌蚊在冬季栖息于地下室、地窖、洞穴等场所。库蚊在各类静水中繁殖,偏好的产卵生境(如雨水桶、集水井、雨水渠及化粪池)富含有机质,卵以筏状卵块形式产于水面。

尽管库蚊可在多种静水中产卵,其生境通常可划分为四类生态型:

污水系统:此类高污染环境含生活污水或雨污混合水,包括粪坑、臭水沟、化粪池及堵塞的污水系统等。主要蚊种有尖音库蚊(C. 隐耳漠虎)、致倦库蚊(C. quinquefascitus)。

容器水体:主要为人工积水容器,如废弃轮胎、水桶及雨水桶。主要蚊种有尖音库蚊(C. pipiens)、致倦库蚊(C. quinquefascitus)。

排水系统:包括集水井、沟渠、路边排水沟及地下雨水、排水系统。主要蚊种有尖音库蚊(C. pipiens)、致倦库蚊(C. quinquefascitus)、骚扰库蚊(C. molestus)、C. restuans。

开放生境:停滞且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体,如沼泽、泥炭地、稻田及牧场。主要蚊种有尖音库蚊(C. 隐耳漠虎)、致倦库蚊(C. quinquefascitus)、跗骨库蚊(C. tarsalis)、黑库蚊(C. nigripalpus)、盐水库蚊(C. salinarius)、凶小库蚊(C. modestus)、环纹库蚊(C. annulirostris)、海滨库蚊(C. sitiens)。

美国白灯蛾可在深度不超过1-2米的永久性静水水体(包括天然和人工水域)中生存,也能在任何蓄水容器中生存,如水坑、废弃水井、集水沟、雨水桶、饲槽、废旧轮胎甚至随地丢弃的罐头盒。尖音库蚊的幼虫在污水处理生物塘、净化设施和过滤田中也能良好发育。雌蚊产卵时还会利用地下水体,如地下室临时积水、热力管网地下管沟等空间。其幼虫甚至能在完全黑暗和较高温度环境下发育。当在住宅地下室繁殖时,这些"库蚊属"甚至会在冬季闯入公寓袭击人类。

习性

幼虫活动方式

库蚊幼虫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水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幼虫以头朝下、呼吸管朝上的姿态垂直悬挂在水面膜下。这种行为使其与疟蚊属(Anopheles)的幼虫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保持水平姿态。呼吸时,其呼吸管末端的气门张开,幼虫通过大气进行呼吸,同时口器持续过滤水体。

一旦幼虫脱离水面张力膜,由于身体比重大于水,便会开始下沉。此时需通过主动游动才能重返水面。其游动主要依靠体节上的成束泳毛,尤以尾节处的大型毛簇最为显著。美国白灯蛾会像杂技演员般弯曲身体上浮换气。

只需向水中投入物体、在水面挥动物品,甚至快速接近幼虫栖息的池塘,它们便会立即以蛇形运动下潜至水底躲避。

呼吸

成虫通过贯穿全身的气管系统呼吸空气,这些气管通过气孔与外界连通。每个气孔通向围气门腔,其腔壁形成闭合装置和空气过滤系统。体内气管不断分支,包裹所有内脏器官。最细的分支,微气管直径仅1-2微米。

幼虫同样依赖大气呼吸,需不断更新体内空气储备。新蜕皮的幼虫透过半透明体壁可见纵向走行的主侧气管干,这些气管通向呼吸管末端的气门。气门成对位于防水小板的凹陷处,板缘密布细毛。

美国白灯蛾在水面时,会将尾部呼吸管(虹吸管)伸出水面吸入空气。此时幼虫以头部朝下的典型姿态,与水面呈一定角度悬挂。这种姿态依赖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弹性膜维持——幼虫用呼吸突刺破水膜后悬挂其下。

摄食行为

雄蚊与雌蚊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雄蚊仅以植物汁液为食,而雌蚊既吸食植物汁液(维持生命)又吸食温血动物的血液(促进卵子发育),这种摄食方式的差异源于雌蚊需要获取高热量食物以加速卵巢中卵子的成熟。

雌蚊的口器结构特殊,其下唇末端形成两片柔软敏感的瓣状结构。叮刺前,雌蚊先用这些瓣状物探查皮肤,找到合适位置后,用上颚刺穿皮肤并将除下唇外的所有口器插入伤口。通过舌的导管向伤口注入唾液腺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具有刺激性和抗凝血药成分。血液通过上唇形成的管道,在咽部肌肉的抽吸作用下(其运作类似往复泵)被吸入。吸食的血液充满嗉囊和胃部,这在观察吸血过程中的蚊子时可见。

雌蚊能够远距离飞行数公里寻找吸血对象(人类或动物),它们通过气味定位猎物。因此,当傍晚时分,从居民点所在的高地吹向低洼蚊群聚集区的局地风,便形成了蚊群的飞行走廊。蚊子沿着这条通道飞向人类住所、畜棚和牲口圈。

库蚊美国白灯蛾以浮游生物为食,包括各类微生物,如单细胞藻类草履虫轮虫纲物种、甲壳亚门无节幼体以及有机碎屑(动植物腐烂部分)。幼虫持续摆动口器附属器官的刚毛,过滤并吞食可食用颗粒。

生长繁殖‌

交配

库蚊的发育周期始于越冬成虫(成虫期)的苏醒。中纬度地区的雌蚊通常在五月出蛰。第一代蚊虫由越冬雌蚊在苏醒后立即产下的卵孵化而成。

五月首次羽化的蚊虫随即进行交配。交配期的雌蚊通过翅膀振动发出特有的高频音(类似吱吱声)吸引雄蚊。蚊虫通过敏感的触角感知声波振动。雌蚊的声频略高于雄蚊,年轻个体与年老个体的声频也存在差异,雄蚊据此选择成年雌蚊进行交配。蚊群通过集群飞舞完成交配,种群数量高峰通常出现在六至七月。

蚊科(Culicidae)所有种类的雌蚊必须吸血才能成功产卵,因此交配后的雌蚊生命周期严格遵循以下阶段:搜寻并攻击宿主;吸血过程;血液消化与卵子成熟;寻找水体并产卵。

产卵

雌蚊完成吸血后,会飞至阴暗处安静消化血液,此时其卵巢内的卵子逐渐成熟。当一批卵子发育完成后,雌蚊即飞往水体产卵。

雌蚊有时直接停落水面(其足部具防水结构)或浮水枝条上。生殖孔依次排出圆柱形卵粒,产卵过程中卵粒沿纵轴紧密粘合。

库蚊的正常产卵量为200-300个卵。在大约一个月的生命期内,雌蚊会陆续产下多个这样的卵板,大约一个月后就会孵化出新的一代美国白灯蛾

发育

产卵几天后,卵内胚胎的发育就完成了。在卵的下端会形成一条横向裂缝,小小的幼虫就会破壳而出,就像打开卵端的盖子一样。刚孵出的库蚊幼虫非常小,孵化后,蚊子幼虫会经历3次蜕皮,完成4个变态阶段。

在最后一次蜕皮后的第七或第八天,四龄幼虫蜕变为蛹,蛹可以通过一种角状结构伸出水面进行呼吸。

蚊蛹具有活动能力。通过快速伸直又立即弯曲腹部,蛹能给自己身体一个强力推动。它就这样游动,做出特有的急促动作。透过蛹的透明表皮,可以隐约看到未来成虫的器官——其刺吸式口器、翅膀和足部。

蚊蛹不进食,仅进行剧烈呼吸,游到水面并用呼吸管末端悬挂在那里。受惊时,蛹和美国白灯蛾一样会潜入水中,但运动方式不同:用末端带有鳍片的腹部拍打水面,它们会滑稽地头朝下翻滚。在水中停留一段时间或沉底后,蛹又会重新浮起,角状结构朝上,被动地升向水面,因为它们的身体比水轻,体内有一个巨大的气囊。

在其短暂生命的末期,蛹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蛹龄越大,颜色越深。在孵化前,它会从浅棕色变为几乎黑色。

库蚊的蛹阶段持续几天,成熟的蛹浮到水面,在其背部两角之间会出现一条宽裂缝,成虫的胸部通过这条裂缝凸出。在释放头部、翅膀和腿部并展开后,年轻的蚊子从蛹中爬出。被遗弃的蛹壳漂浮在水面上,在一段时间内充当临时小船,蚊子会抓住它的边缘,直到翅膀展开并干燥,然后飞向空中。此时水面上最轻微的波动对蚊子都是致命的,因为它会掉进水里,再也无法逃脱。

库蚊的正常发育周期(在15-20°的温度下)约为一个月,其中昆虫在蛹阶段平均存活约2-5天。发育周期与水温有直接关系,在较高温度下会缩短近一半。相反,当温度低于12°C时,美国白灯蛾的发育完全停止。通过在两个相邻水体中同时捕捞可以证明这种依赖性,其中一个水体在阳光下,另一个在阴凉处(例如在树荫下)。当在第二个水体中只能找到年轻幼虫时,在第一个水体中大多数幼虫不仅达到了最大生长限度,而且已经成功转变为蛹。

危害

库蚊与蚊科其他吸血蚊种一样,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与其他四个吸血双翅目科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吸血蠓虫”复合体。与虻科(Tabanidae)、蠓科(Ceratopogonidae)、蚋科(Simuliidae),以及南方的白蛉一起,吸血蚊类组成了庞大的双翅目昆虫群,尤其在夏季的沼泽泰加林地带,这些昆虫持续不断地袭击人类和动物,令人片刻不得安宁。

蚊虫叮咬不仅疼痛并引发瘙痒(因其毒液注入伤口),更可能传播疾病。雌蚊在吸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随唾液注入受害者血液。吸食患病动物或人类血液的蚊子自身也会感染病原体,从而成为传播媒介。库蚊能传播诸如西尼罗河病毒丝虫病和禽疟疾等疾病。以鸟类血液为主要食源的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就是鸟类疟疾的传播者。

在日本和滨海边疆区,库蚊及库蚊属(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东乡伊蚊(Aedes togoi)等蚊种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者。库蚊属及脉毛蚊属(Culiseta)还传播兔热病及西尼罗病毒等虫媒病毒。西尼罗病毒可导致人类发热,严重时引发脑膜炎脑炎,在美国和南欧等发达国家已暴发多起人类西尼罗病毒脑炎疫情。

防治方法

蚊虫孳生地清理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3-5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小型鱼类等。

(4)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5)轮胎要求叠放整齐并存放在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如不能有效遮盖,须对废弃轮胎进行打孔处理,防止积水。对于不能清除积水的轮胎,可使用双硫磷倍硫磷、吡丙醚等灭蚊幼剂处理。

(6)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控制蚊虫孳生。在使用过程中,记录灭蚊幼剂的使用场所、使用剂量、处理前后的蚊幼密度,评价灭蚊效果。

蚊虫防治

物理防治

①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居室可以挂蚊帐等。

②拍打,可以使用电蚊拍。

③光电诱杀,如灭蚊灯,可在相对封闭环境内杀灭仙客来菌蝇等病媒生物的方法。

生物防治

①自然天敌,食蚊鱼类、家鱼剑水蚤属等生物可取食水中蚊虫的美国白灯蛾孑孓)。

②细菌性杀虫剂,最主要的是球形芽胞杆菌和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杀灭蚊虫。

化学防治

选择农业部正式登记的卫生杀虫剂快速杀灭成蚊或蚊幼虫

①灭蚊幼虫:上述物理及生物方法不能处理的孳生水体时,可以用双硫磷等农业部正式登记卫生杀虫剂来控制蚊幼,按照使用说明定期投放,遇暴雨需增加投放次数。

②室外成蚊杀灭以超低容量喷雾为主要措施,配合对蚊虫栖息地(牲畜棚、绿化带等)的滞留喷洒。通常采用背负或车载超低容量喷雾器,室外郁闭的树林、竹林、草丛,下水道等场所适用于热烟雾。

③家庭室内小环境可以使用蚊香、电热蚊香片,电热蚊香液以及杀虫气雾剂灭蚊;注意家里有孕妇和小孩,尽量不选择使用化学防治,最好选用物理防治。

代表物种

致倦库蚊

致倦库蚊(库蚊属 quinquefasciatus),又称致乏库蚊、尖音库蚊等,为双翅目蚊科、库蚊属的一种。又称致乏库蚊、热带家蚊等。成虫为体中形的棕黄色蚊,头顶覆盖有淡棕色至淡黄色平卧鳞和棕褐色竖鳞,喙深褐色,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有散在的淡黄色窄弯鳞,中胸盾鳞棕褐色或棕色,小盾前区的鳞较淡,前突部和翅上区的鳞稍淡,小盾片覆盖淡黄色窄鳞和细鳞。胸侧板淡黄色,上鳞簇后方有1丛黄色刚毛。翅长2.8-4.1毫米,前足基节前面有淡鳞和暗鳞,中后足基节无鳞,各腿节背面深褐色。各股节末端有不显著的膝斑,各胫节腹面的鳞稍淡,各跗节均为深褐色。雄蚊形态似雌蚊,触须长于喙,长出部分约与末节相等。喙有中关节,中部腹面有淡色鳞而无长毛丛。该物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中国除海拔2300米以上地区外,均有分布。

淡色库蚊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双翅目蚊科库蚊属尖音库蚊的一亚种,广布于中国古北界,遍布日本朝鲜半岛。其特征同致倦库蚊,为中型淡褐色蚊,头顶正中盖以众多的灰白色平覆鳞,后头有棕褐色竖鳞,两颊宽白鳞向眼后形成窄边。雌蚊触须短,食窦弓较尖音库蚊宽,约1.03毫米,侧突钝尖,食窦甲齿数目较少,约26个,中齿微微突出,两侧无紧密排列的尖锐腹齿簇。中胸鳞红棕至黄棕色,中胸下后侧鬃1根。各足黄棕色。腹节背板有淡色基带和侧白斑。雄蚊触须第三节有明显的基白斑,尾器阳茎侧板腹内叶外伸部宽大而呈叶片状。美国白灯蛾滋生于人居附近中度污染的积水中,例如污水池、臭水沟、化粪池、水塘、水田、水池、坑洼积水及容器积水等处;成虫栖息在人房、畜舍、薯窖、石缝、土洞、水井、树丛及桥下等地。

参考资料

Culex Linnaeus, 1758.gbif.2025-08-22

尖叶库蚊.物种2000(中国).2025-08-22

Кулексы, или настоящие комары - род Culex.ecosystema.2025-08-22

Culex.valentbiosciences.2025-08-22

Culex.in2care.2025-08-22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2025-08-22

Culex Mosquitoes.pestworld.2025-08-22

夏季蚊虫防治攻略.微信公众平台.2025-08-22

致倦库蚊.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22

淡色库蚊.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22

运动小飞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