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百科首页
虹彩吸蜜鹦鹉
情感咨询师

彩虹吸蜜鹦鹉(拉丁学名:Trichoglossus moluccanus),别名斯温森氏吸蜜鹦鹉、蓝山吸蜜鹦鹉,为鹦鹉目、鹦鹉科、吸蜜鹦鹉属的一种鸟类。截至2025年8月,Catalogue of Life显示该物种共有2个亚种,分别为彩虹吸蜜鹦鹉指名亚种(T. m. moluccanus)、彩虹吸蜜鹦鹉澳北亚种(T. m. septentrionalis)。该物种原生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大陆地区,分布范围从昆士兰州延伸至南澳大利亚州。其栖息于各类低地及低山森林地带,从原始雨林到种植园和花园均有分布,但偏好边缘生境和受干扰的植被区,且由于具有一定迁徙性,其在特定区域的出现与否主要取决于开花事件,其海拔范围‌最高可至1800米。

彩虹吸蜜鹦鹉体长为25至30厘米,翼展为40至45厘米,体重为75至157克。该物种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小型鹦鹉,拥有多色羽毛。其头部呈深蓝色,与鲜绿色的背部、翅膀及尾部形成鲜明对比。胸部为醒目的橙红色,而腹部则显现出蓝色与绿色的条带。雄鸟与雌鸟均具有相似的羽色,使其在野外无法区分。幼鸟羽毛为成鸟羽色的较暗淡版本,喙部颜色较深,随其成熟会逐渐转为红色。该物种主要以本土花卉的花蜜和花粉为食,其特化的刷状舌尖可高效采食,它们也会摄取果实、种子及昆虫。其以活力充沛且时而喧闹著称,能发出多种声音,包括啁啾声和颤鸣声。该物种全年均可繁殖,8月至1月为高峰期,雌鸟会在洞底的木屑层上产下2-3枚白色卵。

彩虹吸蜜鹦鹉在贸易中出现频率较低,在评估的七个贸易数据集中仅见于两个。

2023年,彩虹吸蜜鹦鹉被评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4年,该物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

分类

彩虹吸蜜鹦鹉隶属于鹦鹉目、鹦鹉科、吸蜜鹦鹉属。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吸蜜鹦鹉属共有13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摩鹿加虹彩吸蜜(T. haematodus)、日落吸蜜鹦鹉(T. forsteni)、日落黄彩虹鹦鹉(T. capistratus)、叶华丽鹦鹉(T. weberi)、鹿顶客吸蜜鹦鹉(T. rubritorquis)、彩虹吸蜜鹦鹉(T. moluccanus)等。

此前依据Christidis和Boles(1994)的研究,摩鹿加虹彩吸蜜、日落吸蜜鹦鹉、橘黄彩虹鹦鹉、叶华丽鹦鹉、红领吸蜜鹦鹉、彩虹吸蜜鹦鹉及比亚克彩虹鹦鹉(T. rosenbergii)(del Hoyo and Collar 2014)被归并为单一物种;而更早时期遵循Sibley和Monroe(1990,1993)的分类体系,这些类群被拆分为椰果彩虹鹦鹉和鹿顶客吸蜜鹦鹉两个物种。

截至2025年8月,Catalogue of Life显示彩虹吸蜜鹦鹉共有2个亚种,分别为彩虹吸蜜鹦鹉指名亚种(T. m. moluccanus)、彩虹吸蜜鹦鹉澳北亚种(T. m. septentrionalis)。

特征

彩虹吸蜜鹦鹉体长为25至30厘米,翼展为40至45厘米,体重为75至157克。

该物种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小型鹦鹉,拥有多色羽毛。其头部呈深蓝色,与鲜绿色的背部、翅膀及尾部形成鲜明对比。胸部为醒目的橙红色,而腹部则显现出蓝色与绿色的条带。

雄鸟与雌鸟均具有相似的羽色,使其在野外无法区分。幼鸟羽毛为成鸟羽色的较暗淡版本,喙部颜色较深,随其成熟会逐渐转为红色。

分布范围

彩虹吸蜜鹦鹉原生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大陆地区,分布范围从昆士兰州延伸至南澳大利亚州

栖息环境

彩虹吸蜜鹦鹉栖息于各类低地及低山森林地带,从原始雨林到种植园和花园均有分布,但偏好边缘生境和受干扰的植被区,且由于具有一定迁徙性,其在特定区域的出现与否主要取决于开花事件,其海拔范围‌最高可至1800米。

习性

摄食行为

彩虹吸蜜鹦鹉主要以本土花卉的花蜜和花粉为食,尤其偏好桉树、班克木、木槿椰子的花卉,其特化的刷状舌尖可高效采食。它们也会摄取果实、种子及昆虫。

在城市环境中,它们已适应采食引进植物,偶尔会造访人工喂鸟器获取补充食物。

就水果而言,该物种会食用梨、香蕉、柑橘属青木瓜和芒果。一项调查显示,其食物构成中87%为来自43种不同植物的花卉。

活动规律

彩虹吸蜜鹦鹉是高度社会化的鸟类,常以喧闹的群体活动。它们飞行敏捷,能像杂技演员般在树木间快速穿梭。它们以顽皮天性著称,常于进食或社交时倒悬于树枝上。

‌鸣叫特征

彩虹吸蜜鹦鹉以活力充沛且时而喧闹著称,其尖锐响亮的鸣叫声常被描述为"兹特-兹特"或"叮克-叮克"。它们能发出多种声音,包括啁啾声和颤鸣声,尤其在群体活动时更为显著。黎明与黄昏时分,当它们在栖息地与觅食地之间移动时,常可闻其鸣叫。

天敌‌

彩虹吸蜜鹦鹉主要天敌包括游隼和强健鸮等猛禽,以及城市地区的猫、狐属等引进的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

彩虹吸蜜鹦鹉形成一夫一妻制配对,全年均可繁殖,8月至1月为高峰期。求偶期间会互相理羽并发出特定鸣叫。巢穴通常位于树洞中,尤以桉树为多,雌鸟会在洞底的木屑层上产下2-3枚白色卵。孵化期约25天,主要由雌鸟负责孵化。

生长

双亲共同准备巢穴并哺育幼雏,幼鸟约7-8周后离巢,但仍需依赖亲鸟喂养7-21天直至独立。该物种的寿命通常为10至20年,有记录的最长寿命为20年。与所有鸟类一样,其寿命可能受捕食栖息地质量、疾病及食物来源获取等因素影响。

保护

2023年,彩虹吸蜜鹦鹉被评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4年,该物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极大,因此不符合依据分布范围标准(即分布面积小于20000平方公里且存在范围缩小、波动,栖息地范围、质量下降,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点稀少或严重破碎化)判定的易危物种阈值。虽未量化其种群规模,但认为其不符合依据种群规模标准(即成熟个体数少于10000且持续下降速率预计十年或三代内超过10%,或具有特定种群结构)判定的易危阈值。尽管当前种群呈下降趋势,但认为其下降速度未达到依据种群趋势标准(即十年或三代内下降超过30%)判定的易危阈值。

用途

彩虹吸蜜鹦鹉在贸易中出现频率较低,在评估的七个贸易数据集中仅见于两个。

参考资料

Rainbow Lorikeet.iucnredlist.2025-08-18

Trichoglossus moluccanus (Gmelin, 1788).gbif.2025-08-18

Rainbow Lorikeet.birdsoftheworld.2025-08-18

短尾鹦鹉.类群2000(中国).2025-08-18

Rainbow Lorikeet.birdfact.2025-08-18

Browse the Catalogue of Life.catalogueoflife.2025-08-2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8-18

Trichoglossus Stephens, 1826.gbif.2025-08-18

Rainbow Lorikeet.australian.museum.2025-08-18

运动小飞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