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百科首页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情感咨询师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Qinghai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系南麓,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属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是中国最早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同时又是全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中著名的湿地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列中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首;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7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青海湖景区被授予“国家旅游名片”称号;2011年又荣膺5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并以“绝代圣境,世间神湖”的美誉获中国十大最美湖“冠军”,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骑行天堂之一。2020年9月28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首批牧民巡护队,参与的牧民有23名,一共3支牧民巡护队。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青海湖普氏原羚及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青海湖为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水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殖场所,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区。截至2023年10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现增量,由原有的72种更新至82种。更新后的《名录》包括兽类7目17科44种、鸟类19目52科281种、两栖动物1目2科2种、爬行纲2目3科3种、鱼类1目2科10种、植物71科225属457种、水生植物21科39属56种、浮游植物9门92属119种、浮游动物5门82属187种、底栖动物4门108属161种、大型着生藻类5门17属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有的19种更新至22种,新增遗鸥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53种更新至60种,新增靴隼雕毛脚鵟短耳鸮等物种。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12种,包括羽叶点地梅青海固沙草锁阳等植物。

背景

形成背景

构成保护区主体的青海湖形成于大约距今21万年前,为一新构造的断陷湖,更早的2亿年前,这里属于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称为特底斯古海。成湖初期,青海湖属于外流淡水湖,与古黄河相通。随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青海湖地区也强烈抬升,日月山的隆起堵塞了倒淌河注入黄河的出水口,倒淌河水随之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湖底矿物质长期受到侵蚀,不断融入其中,因而使湖水逐步咸化,成为咸水湖。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强烈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冲积岛湖等子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

命名背景

青海省湖是中国最大的的内陆咸水湖,古称西海(相传为西海小白龙的居所)、又称仙海、鲜水海,北魏以后称青海。藏语称“措温波”,意为“蓝色的湖”,蒙古语称“青海湖”,意为“蓝色的海”。青海湖之名始于清代,1949年后通称青海湖。湖水面积428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28米,水面海拔3194米,湖水容积719亿立方米。 

历史沿革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是中国最早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同时又是全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1984年,保护区管理机构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县级建制,成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理处。1985年5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岛管护工作的布告》,确定鸟岛管护区范围为“鸟岛(又称小西山岛、蛋岛)、海西皮岛沙岛三处周围半径五千米以内的地面和水域;海心山、三块石岛两处周围半径五百米以内的地面和水域;那尕泽、泉湾至布哈河入湖口一带早成雏觅食区和天鹅越冬区;布哈河从大桥以上五千米至入湖口县母鱼繁殖区;环湖其他有鸟营巢、栖息的地段”,管辖面积为53600公顷。

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中著名的湿地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东自环湖东路、北自青藏铁路、西自环湖西路、南自109线国道四至以内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重点保护鸟岛、泉湾、冲积岛三块石岛海心山倒淌河布哈河等各入湖口湿地的鸟类资源。

2005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7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青海湖景区被授予“国家旅游名片”称号;同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体制改革,并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领导,成为其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处。 2011年又荣膺5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并以“绝代圣境,世间神湖”的美誉获中国十大最美湖“冠军”,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骑行天堂之一,吸引着八方来客。

2020年9月28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首批牧民巡护队,参与的牧民有23名,一共3支牧民巡护队。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青海湖普氏原羚及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系南麓。介于东经99°36′~100°46′,北纬36°32′~37°25′之间。其范围包括东自环青海湖东路,南自109国道、西自环湖西路,北自青藏铁路以内的整个青海湖水体、湖中岛屿及湖周沼泽滩涂湿地、草原,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青海湖湿地以及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地跨青海省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两个藏族自然州的共和县刚察县海晏县三县。东有青海湖环湖东路,南邻109国道、西有环湖西路,北邻青藏铁路和西宁—喀什公路,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280公里,距海北洲刚察县50公里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气候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保护区地处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的交汇地带,并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气候特点是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温差较大,属于高原半干旱气候区。湖区气温多年平均值为-0.7℃,最热月平均气温10.4~15.2℃,最冷月平均气温-31℃,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19~39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300~2000毫米,其中6~9月的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60%,冬春季蒸发量最大。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湖面封冻,冰厚可达60~80厘米。 

(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省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市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3)水分: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是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4)大风和沙暴: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5)水温: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6)冰情: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地形地貌

青海湖的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从高山到湖面分别是极高山、高山、山前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在青海湖西部和北部主要发育和分布有河漫滩、三角洲及河流堆积阶地,东北部分布有大面积沙漠化土地,湖周分布有2-3级的湖积阶地,这些阶地一般高出湖面2-3m,有的最高达50m,湖西北部分布着湖蚀基岩阶地。

青海湖状似梨形,湖面海拔3193米,东西最长约104公里,南北最宽约62公里,周长约360公里,面积4200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湖水最大深度28.7米,平均深度17.6米。青海湖处在高原山间盆地,四周为巍巍的高山所怀抱,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间。

水文水利

青海湖状似梨形,湖面海拔3193米,东西最长约104公里,南北最宽约62公里,周长约360公里,面积4200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湖水最大深度28.7米,平均深度17.6米。

青海湖处在高原山间盆地,四周为巍巍的高山所怀抱,南傍青海南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北依大通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间。青海湖周围有大小河流40余条,均属内陆封闭水系,青海湖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此,其中主要河流有7条,即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及黑马河,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地注入湖体,其流量约占入湖总径流量的95%。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长约300公里,是青海湖裸鲤(湟鱼)在夏初集中产卵繁殖的主要场所。

生态组成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成为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研究高原动物食物链、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成为高原生物重要基因库。

流域湖泊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青海湖全盛时期面积为8200平方公里,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湖东西两端分别退缩了40~60公里,南北两侧不同地段退缩40~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纵然如此,青海湖现今仍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28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31.4米,水面海拔3193.69米,湖水容积719.4亿立方米。环湖40余条河流以及众多泉水形成了大面积高原湿地,大量的植物和水生生物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沈阳鸟岛成为鸟类生息繁衍的天堂。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脉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黄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岛屿组成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km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m,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砾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类繁殖地,是中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三面环水,独特的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繁殖环境。是斑头雁棕头鸥的集中繁殖地。 

青海湖鸟岛是中国8个鸟类保护区之一,而且居于首位。在青海湖的西北部,位于布哈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泉吉乡年乃索麻村境内,是青海湖的名胜景点之一,它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两坐岛屿组成,一东一西,左右对立,膀依在湖边,远远望去,这两个岛屿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姐妹,在湖畔相向而立翘首遥望远方。

鸟岛,因岛上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候鸟而得名。西边的小岛叫小西山,也叫海西山。海西山形似驼峰,面积原来只有0.11平方公里,现在随着湖水的下降有所扩大,岛顶高出湖面12米,岛上鸟类数量最多,约有8—9万只,这里是斑头雁、渔鸥、棕头鸥的世席领地,每年春天,许多鸟一起来到这里,在岛上各站一方,筑巢垒窝,全岛布满鸟巢,到了产卵季节,岛上的鸟卵一窝连着一窝,密密麻麻数不清,所以,人们又把这里称为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东高西底,状如跳板,面积比海西皮大四倍多,约5平方公里,岛上地势较为平坦,生长着茂密的豆科禾,高山韭等植物。岛的东部悬崖峭壁,濒临湖面,岛前有一巨石突兀嶙峋,耸立湖中,四周波光岚影,剖为壮观,岛的西部是一缓坡,与海西山竟、紧相批连,海西皮为鸬鹚鸟的王国,栖息的鸬鹚窝一个连一个,象一座鸟儿的城堡,所以海西皮有叫鸬鹚岛。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km,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km,宽0.8km,面积1.14km2,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m,由花岗石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鸟类集中在岛崖边及砾石滩地栖息,主要为鸬鹚和鱼鸥。山上有一藏传佛教宁玛派尼姑寺,沿袭古时苦修方式,有三百余年历史。 

鸬鹚岛

又名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 

沙岛

位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km,最宽处约2.8km,面积18km2,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m,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 km2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原先是鱼鸥栖息繁殖地,后因人类活动加剧,鱼鸥栖息地发生位移,现有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开发成旅游休闲基地,每年的国际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块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碳酸钙、礁石组成,高约17m,面积约0.056 km2,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由于人迹少至,是青海湖鸟类的重要繁殖地,也是青海湖鸟类的“大后方”。

保护区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22年5月,青海湖地区鸟类191种,分属15目35科。兽类41种,分属6目15科。在191种鸟类中,繁殖鸟(包括留鸟夏候鸟)有116种,占鸟类总数的69.5%;夏候鸟61种,占鸟类总数的37.2%;留鸟有53种,占鸟类总数的30.5%。在41种兽类中,古北界种类31种,广布种4种。在这些野生动物中,有11种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如雪豹西藏野驴白唇鹿马鹿、普氏原羚、野牦牛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24种。在上述这些鸟兽中,有显著经济价值的动物约30种左右。经济价值较大的有:斑头雁大天鹅、鸬鹚、鹤类、鱼鸥棕头鸥、鸭类、雪鸡、鹰类、欧洲狗獾狐属、狼、马鹿、白唇鹿、岩羊、普氏原羚、东方狍等。

鸟类资源

青海湖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有鸟类189种,分属14目37科,青海湖地区鸟类种类相对周边其它区域丰富,鸟类种数占青海省鸟类总数的55%,其中候鸟种数占63.6%。

青海湖是水禽栖息地和国际重要湿地,野生水鸟资源丰富,资源地位突出,青海湖位于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径的交汇点,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青海湖大面积的湿地,以及丰富的水生动植物为水鸟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栖息场所。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数十万只,青海湖又是中国境内夏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每年在此集中繁殖的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四种大型水鸟数量在5.8万只以上。青海湖还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每有近4500只左右的大天鹅在此越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保护区湿地草甸中繁殖,数量达50余只。

青海湖的迁徙水鸟

青海湖的迁徙鸟类的活动时间可划分为2个时间段,春季迁徙期:3~4月,和秋季迁徙期:9~11月。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水鸟达数十万只,种类多达80余种。

青海湖冬候鸟(大天鹅)

冬候鸟是指,冬天在某一地区越冬,而春天迁往繁殖地的鸟,在其越冬的地方就称为该地区的冬候鸟。我们将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停留在青海湖的候鸟定义为冬候鸟。青海湖的冬鸟以大天鹅为主,每年在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在4500只左右。

青海湖的冬候鸟主要以大天鹅为主,别外还有一些种类如,斑头雁、渔鸥、普通鸬鹚、棕头鸥赤麻鸭绿翅鸭、绿头鸭等这些鸟类与大天鹅混群分布,种群数量较少且每年都有较大的差异和变化。大天鹅在10月至11月迁来青海湖,沿青海湖北岸沙柳河口至泉湾一线分布,栖息地点较为分散。至12月后,天气渐冷青海湖逐渐封冻,局限了大天鹅的越冬区域,此时多集中在泉湾湿地、尕日拉湿地、铁卜加河分布。这些越冬地,泉眼众多,地下水丰富,更不易于发生封冻,有利于鸟类越冬。

青海湖夏候鸟

主要是指在青海湖度过整个繁殖期的繁殖水鸟,这一类水鸟有8种,其物种比例约占青海省湖水鸟种类的9%,繁殖期的种群数量近年一直保持在45000只左右,种群数量仅次于迁徙水鸟。在青海湖的停留时间基本上从3月中旬至10月下旬,是青海湖停留时间最长的鸟类。其种群分布和活动范围大多集中于黑马河湿地至沙柳河口沿西北分布的河流、滩地、沼泽以及湖中岛屿、湖岸半岛。

兽类资源

青海湖兽类

青海湖兽类共计有42种分属5目17科,湖区的兽类种类几乎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啮齿、食肉目偶蹄目种类为多,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6种,Ⅱ级保护物种有11种。

普氏原羚(别称:滩黄羊,滩原羚)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属世界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普氏原羚(别称:滩黄羊,滩原羚)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属世界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1872年由俄国自然博物学家尼古拉·普热瓦斯基在青海省湖发现,现全世界只在青海湖地区分布有6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少得多。

青海的鱼类

青海湖保护区有鱼类8种,鱼类资源主要为青海湖裸鲤,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中惟一的水生经济动物,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9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政策。至2011年已是第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此次封湖育鱼为期10年至2020年12月31日。并在2003年将青海湖裸鲤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第一批名录”中,2001年来每年坚持向青海湖放流裸鲤原种鱼种,由此使青海湖裸鲤资源呈现缓慢恢复趋势。

青海湖兽类共计有42种分属5目17科,湖区的兽类种类几乎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啮齿、食肉目偶蹄目种类为多,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6种,Ⅱ级保护物种有11种。

两栖爬行类

青海湖两栖爬行类5种,主要有高山蛙、西藏蟾蜍、青海沙蜥、高原蛇等。

植物资源

截至2022年5月,据初步估计,青海湖湖区有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其中裸子植物3属6种,北温带分布型科属占有较大比重。植物资源以草本为主,多为优良牧草,其它资源植物有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淀粉类植物、观赏植物、饮料类植物等。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有53种,其中硅藻22种、绿藻门18种、蓝藻10种、眼虫黄藻双鞭毛虫门各1种。在这些藻类中以硅藻占优势,绿藻中的刚毛藻和无隔藻非常发育。浮游动物共计29种,其中原生动物7种、轮虫11种、枝角目5种、挠足类6种。底栖动物共有22种,其中寡毛类3种、介形亚纲4种、端足目1种、摇蚊幼虫14种。

青海湖的植物

青海湖区内的自然植被有五大类型(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以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紧邻湖岸的高寒沼泽化草甸为主,主要优势种群为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华扁穗草

青海湖区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上属泛北极植物区内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地区。这是一个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形成的年青植物区系。该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物种类较多,其组成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藻类地衣等植物种类。种子植物共有52科、174属、445种,其中裸子植物仅有3属共6种,被子植物门占绝对优势。

环湖人文景观

碑碣

文物

岩画

保护现况

青海湖保护区在保护、科研、生态旅游科研、社区共管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已成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宣传青海的重要窗口。保护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提升了保护区的形象和旅游品位;投入电瓶车,杜绝了保护区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加大执法力度,海上巡护和陆地巡查的进行,加强了对环湖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扩大了保护区的影响;投入资金,加强了科研、保护力量,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完善了服务接待设施,成功接待了历届环湖自行车赛事。 

截至2023年10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经专家评审修订后已全部更新完成,新调整的名录中,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现增量,由原有的72种更新至82种。

据悉,更新后的《名录》包括兽类7目17科44种、鸟类19目52科281种、两栖动物1目2科2种、爬行纲2目3科3种、鱼类1目2科10种、植物71科225属457种、水生植物21科39属56种、浮游植物9门92属119种、浮游动物5门82属187种、底栖动物4门108属161种、大型着生藻类5门17属18种。此次重点对青海湖鸟类名录进行优化调整,删除了原有名录中存疑的记录种,新增了近年来监测到的新记录种,鸟类种数由232种增加至281种。其中,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突破到101种,新增长尾鸭、长趾滨鹬白胸苦恶鸟红嘴鸥赤颈䴙䴘等记录种类,至此,青海湖集齐中国境内分布的5种䴙䴘目鸟类。

根据新调整的《名录》,在实现增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有的19种更新至22种,新增遗鸥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53种更新至60种,新增靴隼雕毛脚鵟短耳鸮等物种。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12种,包括羽叶点地梅青海固沙草锁阳等植物。

管理内容

保护区性质

保护区性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民事业型单位,由青海省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托管,业务上归口青海省林业局主管,是以保护青海湖湿地以及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一是青海湖湖体及其环湖湿地等脆弱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二是在青海湖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尤其重要的是珍稀濒危动物—普氏原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4、保护区类型保护区属于典型的高原湿地,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该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的目标

保护区的目标一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管理机构确定以保护高原湿地及高原湖泊和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持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景观,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二是采取院地合作、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科研科普教育工作;三是妥善处理自然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该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区域社会经济繁荣。

保护区机构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东自环湖东路、北自青藏铁路、西自环湖西路、南自109线国道四至以内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重点保护鸟岛、泉湾、沙岛、三块石岛、海心山、倒淌河和布哈河等各入湖口湿地的鸟类资源。管理局现有干部职工33人,内设办公室、科研保护科、信息宣传科、森林派出所等机构,另建立鸟岛、泉湾、黑马河、湖东、甘子河5个保护管理站。2007年体制改革,并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领导,成为其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处。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青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08-21

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08-21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08-22

青海湖的形成.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08-22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08-22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08-30

青海湖首批牧民巡护队:更好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国新闻网.2020-10-1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23号)(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8-22

新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名录》“出炉” 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72种更新至82种.新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名录》“出炉” 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72种更新至82种.2025-08-22

走进青海湖风景区(青海).走进青海湖风景区(青海).2025-08-22

青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iodiversity.cern.ac.cn.2025-08-21

青海湖鸟岛.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08-22

青海湖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简介.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08-22

青海湖环湖的碑碣、文物、岩画.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08-22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岳阳市湿地环保促进会.2025-08-22

运动小飞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