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简称SGH,始建于1821年,直到1926年第7次建设时,才正式命名为“新加坡中央医院”,成为一所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是新加坡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公立医院,由新加坡卫生部直属的非营利性医院,经2000年新加坡医疗体制改革后,现隶属于新保集团(SingHealth)。是新加坡最大的三级急诊公立医院,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医院之一。且该院是新加坡的医疗转诊中心、医学科研中心、医学教育中心、医学检验中心、防保中心等。
1970年,新加坡中央医院主力将其资源用于五个专业领域: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小儿科外科、肾内科以及整形和重建外科。之后为了应付医疗基础设施扩展的需求,1981年建成了拥有1500多张病床的八栋医院综合大楼,并在1989年对医院进行了改制重组,将医院私营化为国有独资公司。截至2022年3月,医院共聘有1万多名职工,其中医生1232人,护士3951人,其他专业医疗、护理、行政等职工5264人。该院拥有29种医学专科,其中整形科、烧伤科、肾病科、核医学、血液病理科室都非常著名,另外还设有5个国家专科中心。
新加坡中央医院获得了JCIJCI的认证,其符合JCI的医疗安全和质量标准。2010年,该院成为亚洲首家获得美国护士资格认证中心颁发的"磁性认证"(Magnet Recognition)卓越护理奖的医院。2022年上半年,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评选出了“2022年全球医院排名”,新加坡中央医院被列为世界第十二,亚洲第一。2025年,《新闻周刊》全球最佳医院排名中,新加坡中央医院位列第三。
历史沿革
1821年,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前身为英国殖民政府建立的海峡殖民地医院,经历多次扩建逐渐成为新加坡公共医疗的支柱。
1845年,医院扩建,更名为“欧洲海员医院”(European Seamen5 s Hospital),有40个床位,过境货船上的欧裔海员也可以入院治疗。
1882年,医院迁址于欧南路的Sepoy Lines,定居此处至今。
1926年3月29日,该院在Bowyer,Stanley和Norris Blocks开设了800张床位。
1970年,新加坡中央医院主力将其资源用于五个专业领域: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小儿科外科、肾内科以及整形和重建外科。
1981年,新加坡中央医院迁入现址欧南园院区。
1989年4月1日,新加坡中央医院成为一家重组后的医院——作为一家私营公司运营,同时仍然是政府全资拥有的非营利机构。这是政府倡议的一部分,旨在使所有公立医院能够更好地应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快速变化和患者对更好服务的期望。为确保获得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新加坡中央医院三分之二的床位分配给接受政府医疗服务补贴的患者。
2000年,该院进行公共部门医疗服务重组后,由新加坡健康服务中心(SingHealth)进行管理,与位于SGHCampus医疗园区的5个国家专业中心(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新加坡国立牙科中心、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国立神经科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共同提供全面的医疗专业和服务。
2005年,新加坡中央医院开放了博物馆,用来收藏医院的各种历史记录文件及人工制品,展示各类医疗器材、仪器、医学书籍、手稿等。博物馆采取主题方法介绍了医院近190年的历史,分设不同主题,目前已成为新加坡61个国家古迹之一。
2016年2月5日,李显龙总理宣布了新加坡中央医院总体规划,将占地43公顷的医院重新开发为3个相互连接的区域,用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总体规划在未来二十年分两个关键阶段实施,包括将新加坡中央医院搬迁到更靠近地铁站的地方,以及将新的道路网络搬迁到校园附近。
2024年7月13日,新加坡中央医院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举办“联合骨科论坛”。此次论坛旨在促进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在骨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骨科快速发展。
2025年7月,为提升病患在手术前的评估效率与安全性,新加坡中央医院推出“围手术期聊天机器人”(PErioperative AI 聊天机器人,简称PEACH)的人工智能临床辅助系统,协助医生更快速及精准地完成术前评估。
医院规模
床位数量
截至2025年8月,新加坡中央医院共有床位1785张。
医护人员规模
截至2022年3月,新加坡中央医院共聘有1万多名职工,其中医生1232人,护士3951人,其他专业医疗、护理、行政等职工5264人。
年接诊量
新加坡中央医院年问诊达300万人次,约占急诊公立医院病床总数的四分之一,约占全国急诊病床总数的五分之一。
科室设置
新加坡中央医院拥有29种医学专科,其中整形科、烧伤科、肾病科、核医学、血液病理科室都非常著名,另外还设有5个国家专科中心分别为: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National Heart Centre Singapore;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国立脑神经医学院National 神经科学 Institute;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Singapore National Eye Centre;新加坡国立牙科中心National Dental Centre Singapore。
医院特色
1.实现“治疗、科学教育、教学”一体化
新加坡中央医院为病人提供负担得起的专科护理,为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并进行相关研究。在专科护理方面,新加坡中央医院拥有30多个临床专科,为患者提供各种治疗选择,其中血液病理科室、肾脏医学、核医学、病理学和整形科为优势学科,这些服务被建立为国家转诊中心;它还拥有全面的专职医疗服务,包括临床营养学、社会医疗服务、专业治疗、药房、物理治疗、足病学、语言治疗等。医院将临床科研作为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建立病人的基因库和临床资料中心,提高医疗和教学质量。新加坡中央医院还设有研究部门,下设研究部、生物力学实验室、临床试验资源中心、临床转化研究部、设备开发办公室、卫生服务研究组、运动科学实验室,旨在发展成为全球临床研究中心。此外,新加坡中央医院也是一所领先的提供本科生、研究生医学培养,以及为专业医生、护士和相关卫生专业人员提供先进培训的教学医院。
2.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质量承诺为“最好的结果,最好的经验”,包括临床质量(确保安全和综合护理)和服务质量(创造无缝服务和擅长个性化护理)。新加坡中央医院通过以病人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新加坡中央医院实行以团队为基础的护理,由临床医生、护士及相关的卫生专业人员共同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此外,新加坡中央医院配备有先进的设备并提供多元化的医疗照顾,为病人提供高素质的治疗。最值得借鉴的是新加坡中央医院各病房门口均设有4种颜色的指示灯(白色、绿色、黄色、红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工作。例如,当黄灯闪亮并发出“嘀嘟嘀嘟”声时,提示病人有求助(多是输液问题、病人在卫生间求助或病人跌倒等),医护人员需及时到病房解除报警原因;所有病房内医护人员需要求助或病人发生意外情况时,只需按下床头的急救灯钮,病房门口的红色报警灯就不断闪亮并发出急救声,提醒在班的所有医护人员只要是能放下手中的活,均需赶到求助病房协助抢救。这样就减少了专人通知医生的麻烦,以最快的速度赢得抢救时间。
3.全面保护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新加坡中央医院充分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尤其对残疾人、老年人和有特殊需要的人给予适当保护。例如,每层楼均设有病人专用电梯,且病人专用电梯只限到二楼,而所有的医技科室也均设在二楼以上,理由是有效地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因为一楼是公共场所,所有病人、探视人员、医务人员等来来往往,而有些是整形、烧伤或截肢术后需要外出检查或治疗而又不愿意让人知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工作人员也会谨慎地对患者进行咨询、检查、治疗和个案讨论,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例如,所有病床每个床位均设有可滑动的围屏,医务人员的所有诊疗及操作均在围屏内进行,既保护了病人的隐私权,又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此外,新加坡中央医院工作人员受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严格约束,对患者的医疗记录,包括电子医疗记录和向患者提供的所有方面的护理严格保密。患者的信息仅披露给参与治疗和护理患者的人员、医院管理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医院绩效衡量和质量审计)和政府当局。新加坡中央医院如果需要向其他人发布患者的信息,需要患者的书面授权。
4.举办丰富的志愿活动
新加坡中央医院提供各种志愿项目,为患者定期举办音乐会、多人电子游戏等活动,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治疗关系,丰富日常生活,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并帮助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