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百科首页
塱头村
情感咨询师

头村是花都区炭步镇下辖行政村。塱头村紧依南粤珠江流域白坭河,西南侧分别与佛山市三水区和南海区相邻。该村域面积为6.25平方公里。塱头村常住人口为2500人,户籍人口为2030人。塱头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

塱头村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其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塱头村于元代至正年间立村,在宋、元、明时属南海郡;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取番禺区、南海两县部分地区设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属广州府花县水西司。截至2025年8月,塱头村属花都区炭步镇管辖。

塱头村有着悠久的农耕传统。塱头村的农用地中,耕地和鱼塘占用地的大部分,其中耕地面积约为2100亩,鱼塘面积2300多亩。塱头村为广府传统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村内保存了完整的水系,以村前半月塘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广府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与典型形态特征。塱头村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旅游名村”。

名字由来

塱头村村民单姓黄。据族谱记载,黄氏祖先在南宋时从中原迁往南雄珠玑巷,宋末元初,七世祖黄仕明起初定居于炭步水岩边,后迁至塱头,成为开村之祖。村落建于湖沼边小岗上,取名为“塱”(河、湖边的低洼地),旧称朗溪头,后改为塱头。

历史沿革

据塱头黄姓族谱记载,南宋时期,黄居正和夫人米氏迁居南雄珠玑巷,之后黄居正后人纷纷从珠玑巷迁居至岭南各地,至第七世祖黄仕明时,他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迁到塱头村定居,之后世代相传,村落规模越来越大。

塱头黄氏第七世祖黄仕明,生于南宋末年(1279),始初定居于炭步水云边,后从水云边迁居到塱头村。定居塱头后,黄氏家族逐步兴旺,塱头村规模日趋增大。第十一世祖黄宗善主持兴建黄氏祖祠,重新规划村落,扩大村落规模,形成了北高南低、靠岗临水、梳式布局、前堂后居的村落格局基础。

塱头村在宋、元、明时属南海郡;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取番禺区、南海两县部分地区设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属广州府花县水西司;截至2025年8月,塱头村属花都区炭步镇管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塱头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紧依南粤珠江巴江河,西南侧分别与三水区南海区相邻。该村域面积为6.2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为9375亩。

气候

塱头村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地质地貌

塱头村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

水文

白坭河北江的重要支流,自清远石角从北江分出,经过中洞山、佳锦山、剑岭、瑞岭和华岭等多重山脉,于广州市老鸦岗注入珠江西航道,流向广州。这条水道历史上是北江至广州最短的水道,但也因此水流过快,并不适合舟行。由于河岸多白黏土层,该河又被称为“白坭河”。北江泥沙含量高,晋代以后,白坭河逐渐淤浅,炭步镇塱头、石湖、鹎湖等村的田地是白坭河淤积的结果。

行政区划

塱头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

人口语言

人口

截至2025年8月,塱头村常住人口为2500人,户籍人口为2030人。

语言

塱头村的地方方言为粤语。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

经济

塱头村有着悠久的农耕传统。塱头的农用地中,耕地和鱼塘占用地的大部分,其中耕地面积约为2100亩,鱼塘面积2300多亩。耕地主要集中在古村建筑的西面和北面,规模较大,主要种植时间较短的蔬菜瓜果类为主;而鱼塘主要分布在古村书院祠堂前,主要养殖鱼虾和鸭鹅。

2025年3月,塱头村乡村振兴农耕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515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51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由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朗头经济联合社实施建设。2023年,塱头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4000元。

社会

文化事业

2023年中秋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在炭步镇塱头村举办乡村好声音总决赛,特色市集与艺术展览,传统粤剧演出和春阳台系列活动。

体育

2024年10月25日,塱头村首届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正式拉开帷幕。经过3天比赛,塱头村首届篮球友谊赛落下帷幕。

交通

乘坐广州公交花15路直达塱头村。2024年9月28日上午,广州大学城至花都塱头定制公交通车仪式在广州大学城中心湖公园举行。广州大学城至花都塱头定制公交线路从大学城内环西路出发,经广州绕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路,最终抵达目的地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全程约70公里。

文化

习俗

节日活动

相传自明朝开始,塱头村的塱东社、塱西社、塱中社已设有各自的武馆。每年秋收后,各武馆在晚上传授武术和舞狮。逢每年年初一上午,舞狮队便聚到黄氏祖祠和庙宇前汇演,拜祭祖宗;年初二到各社互拜;年初三分别到邻村和镇上贺年,外村的狮子队也会到塱头村贺年。这样,连续十多日都会看到路上来来往往许多狮子队,他们还沿路沿放炮竹。

塱头村每年七月廿十一日,即始祖祭日第二天。

三大祭祖

塱头村有八座聂氏宗祠,除清明节祭祖外,各房逢初一、十五都会到各支祠拜祭。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称得上是大祭。而塱头村黄族还有两个大祭:一个是在重阳节时,连同远近黄姓拜祭第一世祖黄居正的夫人米氏太婆的衣冠冢;而另一个是农历七月廿日全村黄族人拜祭立村始祖黄仕明太公墓。因为黄仕明是养鸭高手,村民便称这一天为“吊鸭节”。塱头村民较重视祭祖活动,族中男丁全体出动,先于宗祠拜祭,然后去“拜山”(扫墓),后在祠堂内分“祚肉”—一般指猪肉。

婚俗

中国传统的婚姻礼法极为繁琐,要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送“三书”(礼部尚书、聘书、迎书)等程序,这个婚礼才算是严肃、合法、正式的结合。

丧葬

整个花都区沿袭殡葬的一些传统习俗。有择吉日、入殓、出殡、坐灵、做“三七”等程序。如果旅途中意外身亡或者客死他乡的,还要请“喃呒佬”“招魂”“打斋”。

文物古迹

塱头村始初定居于炭步水云边。到黄氏第七世祖黄仕明(1279),于元代中期(约1312年)将村从水云边迁居到塱头,选址于此是因该址南有泽地(后开发成鱼塘),北有山岗,适宜建村。塱头村的半月塘是典型的传统村落民居的形态特征,以其为核心的村落水系保存完好,集中体现了粤中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塱头村的聚落防御体系完整、具有代表性。封闭的巷道、内敛的建筑形式、完整的护村防御水系都代表性地体现了粤中传统村落的防御特色。塱头村内部居住街坊整体采用“梳式”布局方式,以一个个纵向的街坊构成以村落水系为组织构架,组成了塱头村富于生态特征的聚落空间。

塱头村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均坐北朝南,布局规整,排列整齐,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现村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青砖建筑有388座,其中聂氏宗祠、书室、书院共有34座,炮楼、门楼共5座。村面建筑以宗祠及书室为主,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格局,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其中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为最。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青云桥和木棉

塱头村总祠为黄氏祖祠,分祠堂自西向东分别为云涯公祠、景徽公祠与渔隐公祠,这三个分祠分别位于每个分社的村口处。历代所建的重要支祠及书室则依次排列于各社的村面位置。这些聂氏宗祠大多结构保留得还相当完整,并有许多旧时的装饰得以存留。如谷诒书室一进内保留有三幅壁画,分别为五贵偶书图、东坡执琴图和松鹤图,寓意子孙成才、松鹤延年等吉祥内涵。2015年12月10日,塱头村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塱头村古建筑群包含留耕公祠、云伍公书室、友兰公祠乡贤栎坡公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塱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整,保存了典型的“耕读文化”。有丰富的地方历史和传说,,其中以“铁汉公”黄皞为代表,如“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奉旨放木鹅”等,以及活态民俗文化等。

民俗

灰塑

广州市地区的灰塑因地制宜,将美学艺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塱头村的建筑灰塑主要分布在建筑各进和侧廊的屋脊、两边的山墙上,灰塑代表如谷论书室、云涯公祠正脊灰塑群狮献瑞图;景徽公祠正脊灰塑雀鸟、梅花、牡丹、山水;以湘公祠正脊灰塑狮子、麒麟、花鸟等。这些灰塑图案均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立体感强,体现了塱头灰塑的工艺特色。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是炭步镇颇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分为“灯”和“游灯”。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晚,塱头村就会举行“投灯”会。现场挂满各色彩旗和灯笼,喜气洋洋。“灯”与“丁”为谐音,寓意来年人丁兴旺,有好的开始,因此颇受村民欢迎。花灯以“生意兴隆”“添丁发财”等好意头来冠名,由众乡亲公开竞投。投灯所得款项,将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老人福利等公益事业。塱头村元宵节游灯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举行。游灯当晚,村民齐聚一堂,晚饭后醒狮齐聚宗祠,祭拜祖先。

南狮

“南狮”亦称“醒狮”,流行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港澳、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花都区地区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塱头亦然。每当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狮队就敲锣打鼓,在塱头村进行巡演。

粤剧

粤剧(又称:私伙局)是广东省最大的戏曲剧种,是一种揉合唱作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花都地区许多人从事粤剧事业。塱头村的“私伙局”发展较发达。

特色产品

塱头村的特色农产品,如炭步芋头、石湖莲藕等。

鱼酱

塱头村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每年年底都会分鱼给村中老人。但因鱼大小不一,为防止村民发生分歧,曾有村民建议把鱼连骨带肉煮成鱼酱,并拌入猪油和面豉分给村民。出乎意料,鱼酱鲜香美味。因此,“鱼酱”成了塱头村祭祖或敬老摆酒席的必备菜式。

风景名胜

由塱东至塱西由渔隐公祠留耕公祠、景徽公祠、黄氏祖祠、文湛公书室等景点。大多数宗祠建于清朝,部分建于明朝。聂氏宗祠中有各种砖雕、石雕、木雕、灰塑以及壁画。

接旨亭

接旨亭位于塱西社友兰公祠内。友兰公祠为供奉黄氏十五世祖黄学基(1468~1529)而建。民间建筑中在公祠天井中建“接旨亭”。友兰世黄皞的长子,据说是友兰为附近黄皞和五弟黄学准获封“父子两乡贤”接旨而建。该亭面阔3.9米,进深3.7米,4根金石柱称重,歇山。族谱顶。亭内悬挂“芳徽克绍”横匾,意为“继承先人美德”。

昇平人瑞牌坊

乾隆开始,中国推行“优老之礼”,凡“百岁老民,赐银三十两,建坊里门,题“昇平人瑞”四字”。昇平人瑞牌坊位于塱头村塱东社木棉旁,是塱头村十二世祖南海县令黄祯(字景祥,明进士)的夫人崔氏太婆106岁时受爱新觉罗·弘历旨准而建。牌坊坐北朝南,为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石结构,高5.7米(因地面填高建厂房,地下埋藏高度未计)。明间门宽3.1米,次间门宽1.6米。石门额阴刻“升平人瑞”,上款刻“乾隆壬子年(1792年)季冬吉旦”,下款刻“黄卓虎建”。石额顶上阴刻“圣旨”、“荣思”,背面阳刻“百岁流芳”。

留耕公祠

留耕公祠位于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深两进,左路建筑为衬祠,总面阔14.6米,总进深18.2米,建筑面积26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前廊双步。前、后红砂岩石棱柱,4根硬木金柱。大门嵌宽1.9米红砂岩门夹,石门额阳刻“留耕公祠”。红砂岩石墙脚,九级石阶段。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梁架均为硬木。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后堂前左廊已用青砖在四周砌封。天井花岗石条石铺地。该祠供奉黄氏十三世祖黄聚瓒(1437—1484),号留耕,曾任广西桂林知府,与其父黄俊(号渔隐),其子黄友连同为进士。该祠是研究珠三角清代建筑的实物资料。

友兰公祠

友兰公祠位于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1年)、民国16年(1927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2米,总进深23米,建筑面积281平方米。头门共九架;二进为接旨亭,共九架。后堂共十三架。祠内木雕石雕精美,题材广泛。该祠供奉十五世祖黄学基(1468年—1529年),号友兰,为乡贤黄皞的长子。该祠是研究清代建筑、文化的实物资料。

乡贤栎坡公祠

乡贤栎坡公祠位于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5米,总进深24.3米,建筑面积304平方米。建筑为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前廊三步,后设四架轩廊。前、后各两根石檐柱,两次间砌墙间房。石门额阴刻“乡贤栎坡公祠”,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石石脚,两次间设有包台(塾台),四级石阶。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三架,前设四架轩廊,后出三步。灰塑博古脊。石前檐柱饰竹节纹,4根硬木金柱。梁架饰博古纹。后金柱间悬挂“作述堂”木横匾。明间靠后墙设神位,上悬挂“七子五登科”木横匾。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梁架雕刻精致。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该祠供奉黄氏十四世祖黄皞(1440—1522),字时雍,号栎坡,塱头村乡人。明成化乙酉(1465年)科举人。该祠是研究当地风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实物。

渔隐公祠

渔隐公祠是典型的宗祠建筑,前后堂保存完好,1984年整修时在头门内重置“燕誉堂”木横匾。据记载,这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补行己未恩科考选第一名恩贡生黄璇章、清咸丰乙卯(1855年)科乡试中式第十六年举人黄湛莹所立。公祠里供奉的渔隐公则是生于1410年,去世于1481年的黄氏十二世祖黄俊,字景才,号渔隐,与子黄聚瓒和黄聚璋同为进士

黄氏祖祠

黄氏祖祠始建年代不详,1871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据村中老人黄广灶说:黄氏祖祠相传是由先人黄宗善(即乐轩公)亲手创建的,后由塱东、塱中、塱西三社共同出资重建。凡是刚成亲的新婚夫妇,必首到黄氏祖祠拜祭先人。

古书室

建于乾隆的台华公书院、建于同治年间的菽圃公书室和建于光绪年间的南野公书舍,都是典型的三间两进建筑。

塱头村最大的书院当属谷诒书室。这间书院原本是为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花岗石经水磨抛光处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精湛,保存较好。

云伍公书室位于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不详,但按建筑形式分析应属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两廊,总面阔12.1米,总进深12.4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方砖铺地,旧时曾用作武馆。

台华公书院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0.7米,总进深13.2米,建筑占地147平方米。硬山顶灰塑龙船形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石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10.7米,进深两间3.5米公七架。明间带前廊,三跳花叶形灰塑承托出檐。封檐板雕刻鸟兽、花草等纹饰。大门嵌’,落款“乾隆辛丑仲冬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台华公书院”吉且”。台华公名为黄尖字,是塱头村第十八世祖,第十七世菽圃公(黄瑞揆)的儿子。

相关保护

2014年,广州市开展塱头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明确划定17.45公顷核心保护区。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南至塱头新涌南基,北至旧屋区里尾、巷尾,西至狗尾塘西基,东至“旧屋区东三巷-塱东长塘东基”一线,面积约17.4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南至老虎岗涌南基,北至“塱西中新南大街塱西中新南一巷-玄壇庙前街-塱东新区北二街”一线,西至“百子塘西基-黄坭埔塘西基-海田塘路”一线,东至旅游道,面积约29.05公顷。此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保护规划》提出“保护历史真实载体、改善基础设施、活化传统建筑”三大目标,制定保护和空间管控要求、保护措施等内容,实施系统保护与整体保护,作为后续保护更新工作的法定性文件。在塱头村保护更新中,摒弃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在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上下功夫,完整保存古村内的24座聂氏宗祠、书室和5座炮楼、门楼。以“绣花功夫”开展“微改造”,最大程度保留200余座明清年代青砖建筑原有的肌理、外观、格局、风貌,设立27处文物保护单位,防范失管失修、利用不当。2021年9月,花都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又称“唯品会公益”)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相关人物

黄居正

黄居正生于北宋末年(1125),曾考取武状元,因受奸臣陷害,举家到南雄珠玑巷避难。他的夫人是一位才貌双全的贤妻良母,在黄居正潦倒困苦之时,开导丈夫振作起来。黄居正与米氏生有七子两女,而后迁往南粤各地开枝散叶,大多建立了不俗的家业。现在南粤众多黄氏族人立村之地,均把黄居正与米氏奉为第一世祖。

黄皞

明正德年间,黄皞任云南省左参政,遇上天灾,民不聊生。他急报京城,请钦准开仓赈灾,但奏章被宦官刘瑾压下。黄皞不顾个人得失,毅然放粮救民。刘瑾诬陷其有违皇命,借赈灾贪污,迫他辞官回家。后来真相大白,黄皞终得平反,官复原职。皇帝赐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河中,漂流三天,飘流到哪里,两岸边的田地便归他所有。黄皞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暗遣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    塘中停下,这才不至于把大量土地占为己有。

黄谷诒

黄谷诒为清朝花县(花都区)十大富翁之一,他不恃财气傲,而是乐善好施。族谱载:“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赤地千里,灾民无数,黄谷诒带头捐出大量金银给朝廷赈灾。”道光皇帝得知后,封他为员外郎,奉直大夫。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读懂广州·粤韵 | 耕读传家塱头古村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今日炭步.2025-08-26

塱头村.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2025-08-26

建村历史.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5-08-26

塱头古村.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2024-03-21

建筑.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5-08-26

走进塱头村 看一眼仍暂停的古时光.广州日报.2025-08-26

美味美食.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5-08-26

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村落.2025-08-26

花都区炭步镇朗头村乡村振兴农耕基地项目顺利获批.花都论坛.2025-08-26

广州一近700年古村“活了起来”,多业态发展助村民增收.微信公众平台.2025-08-26

烧禾楼、音乐会、粤剧演出……8天小长假,炭步镇塱头村安排好了!.今日炭步.2025-08-26

塱头村举办首届“村BA”,村民直呼:精彩!.微信公众平台.2025-08-26

风景名胜.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5-08-26

一站直达!花都这条旅游巴士“上线” ,游玩攻略→.微信公众平台.2025-08-26

花都文物档案 | 塱头村古建筑群.花都文旅.2025-08-26

这个广州小村子里,竟有十几家书院.澎湃新闻.2025-08-26

花都区:朗头村.广州市人民政府.2025-08-26

亲子公益行|塱头古村行.微信公众平台.2025-08-26

广州这条古村,登上“建筑界的奥林匹克”!.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5-08-26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保护规划的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2025-08-26

从岭南到威尼斯:七百年古村的蝶变实验.南方周末.2025-08-26

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公布,广州这些地方入选!.广州日报.2025-08-26

运动小飞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