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CISDI Group Co.,Ltd.)是中国五矿所属中冶集团的核心子公司,前身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地址位于渝中区双钢路1号,法定代表人为肖学文。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以高端咨询为引领的钢铁工程技术、智能化信息化、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四大板块。1990年5月15日,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2001年8月10日,公司名称由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变更为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2008年9月27日,公司名称由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变更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1年4月28日,公司名称由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10月10日,公司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9月,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两国的合作方签订了合作项目。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曾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国家及行业工程荣誉,获全国勘察设计百强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
历史沿革
公司前身
1949年,鞍山钢铁集团成立计划处设计室,后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1958年,为发展中国西南地区钢铁工业,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成建制迁渝,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重庆院正式成立。1965年,重庆院投身三线建设,独立自主设计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设大型钢铁基地攀钢集团,并于1974年基本完成攀钢一期的建设。1978年,重庆院总包设计的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动工。1985年,一期投产,建成中国首个现代化钢铁企业。1984年,重庆院由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企业化管理单位,其后首开设计院总承包大型冶金建设项目的先河。
转型发展
1990年5月15日,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01年8月10日,公司名称由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变更为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2003年,重庆院以其核心业务进行整体改制,发起设立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27日,公司名称由中冶集团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变更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1年4月28日,公司名称由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开启集团化管控、多元化经营、专业化发展。2017年,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确立了新时代发展战略,以智能化引领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10日,在2018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会在钢铁企业数字化改造、智慧城市、农业大数据、智慧园区、智能制造、企业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2021年12月16日,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条国产化万能重轨生产线投产。2024年9月,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尼雅加达、越南胡志明市参加了中国(重庆)—印度尼西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交流会、中国(重庆)—越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交流会,并签订多个合作项目。
机构治理
管理层
数据截至2025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股权架构
数据截至2025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对外投资
部分展示,数据截至2025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分支机构
部分展示,数据截至2025年8月28日,参考资料:
公司业务
主营业务
参考资料:
经营范围
从事投资业务(不得从事金融及财政信用业务)及相关资产经营、资产管理,投资咨询服务,从事建设项目工程咨询、工程管理服务和规划管理,高科技产品开发、研制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金属制品、冶金成套设备及零配件、通用机械设备、工业电热成套设备、电气及自动化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计算机自动化系统集成,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销售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金属材料、仪器仪表,货物及技术进出口(法律、法规禁止的不得从事经营,法律、法规限制的,取得相关许可或审批后,方可从事经营)。
经营状况
截至2025年8月,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和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在全球设立了20余家子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六大洲30余个国家,拥有员工4000余名。
企业文化
部分展示,参考资料:
社会责任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在承担的工程中积极研发和运用低碳、绿色、环保技术,为落实“双碳”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多项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学校等开展服务,用爱心与责任回报社会。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