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江千户苗寨:揭开中国最美苗乡的神秘面纱!
想象一下,踏入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千年苗寨——西江镇位于雷山县东北部,东经108°5′至108°22′,北纬26°20′至26°34′之间。这里是西江千户苗寨的所在地,距县城37公里,离州府凯里市仅39公里,海拔833米。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的西江镇,在2016年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以其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闻名,西江千户苗寨拥有超过1000座木质高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主要景点包括西江苗族博物馆、鼓头屋、酿酒作坊、刺绣作坊等,堪称一个开放的博物馆,展示苗族发展史诗。2016年人口普查显示,全镇人口2万人。
西江镇地处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东北与台江县排羊乡接壤,东邻本县方祥乡,南连丹江镇,西靠凯里市三棵树镇。镇人民政府驻西江村,距凯里39公里,贵阳137公里。
西江镇下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涵盖62个自然寨、222个村民小组,总计6376户。
西江镇坐落在河谷地带的缓坡上,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梯田依山势而上,连接云天。东北部紧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最高海拔2041米,最低760米。境内溪流较多,水能资源丰富,利用水资源建小水电站8座。探明的矿点有硅矿等,含铅、锌。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5.15%,有杉木、松树、北美枫香等多种树种和药材。
西江镇于1992年由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合并而成,现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222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4147人,其中苗族占89.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镇。
西江镇实施“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农业富镇”战略,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GDP达3.6亿元,增长27%;旅游接待250万人次,收入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50元,增长13.1%。
西江镇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闻名,西江千户苗寨是最大行政村,有1432户,5515人,苗族占99.5%。2008年后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迅猛发展,举办苗年等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获多项荣誉。游客结构优化,旅游带动特色产业,农家乐123户,民族商品店498户。2012年游客突破250万人次,收入3.1亿元。苗族风情浓郁,有牛角酒、芦笙舞等,节日众多,如鼓藏节、苗年节。
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西江,由平寨、白岩镇、羊排等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苗族占到全寨中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这里是芦笙的故乡,银饰工艺精湛,吊脚楼建筑独特,堪称民族建筑瑰宝。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曾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现西江已成为苗族聚集的核心区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推演,如今在这里的人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孙。
这里世代和睦相处,躬耕林泉,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远古遗风。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光芒。作为世界最大的苗寨,苗都——西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民居建筑、宗教礼仪、信仰禁忌、饮食着装、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自古苗族住高山”,西江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让人惊叹的天上楼阁口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西江的“吊脚楼”实际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银饰、刺绣是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饰物。西江的苗族银饰工匠制作的,银饰品工艺精巧,造型独特,飞针走线,把生产生活,人的灵气,图腾崇拜融为一体,绣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绣,想象丰富,创作夸张,色彩鲜艳,绣制的珍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流传于雷山县的民俗音乐,也是雷山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习俗的体现。而西江这块苗族聚集地’又是节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凸其中最庄严、最讲规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节,即祭祀祖宗的大典。过节时,三亲六戚纷至沓来,客人们抬着糯米饭、鲜鱼、活鸭、满载殷切情感来一同祭祖庆丰收。为准备这十三年一遇的节日,家家猪满圈,粮满仓,户户杀猪过年。西江苗族儿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三当地民歌“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排笙场上歌舞忙”,可见西江歌舞的形式和热衷程度。
多彩的苗族服饰,其种类称诅以女式服饰式样而定称。各居住区域有别,雷山县县内的雷公山东西向区域多是长裙支系,南部为短裙文系,县内西北面为中裙支系。县内服饰式样区别大,各具风采。都在继先民迁徒定居后承古而为,延续于唐宋以来,各代加以改制定格,清代初时,均巳定型。现代,在承古的基础上加以显彩艺精完满而已。县内尤以长裙苗族人口居多,服饰堪称精湛,精绣苗农均以辫绣、缠绣和平绣等绣艺于衣领、衣袖和衣角,穿戴配以银亚领、银片、锻项圈、锻长裙苗女便装。
短裙盛装精美,被民族学者称誉为孔雀式服饰:却也是一种形象之称。其农用绿色野生七彩花线精织与绣制结合,花纹精致,呈几何条纹,大小银片、银泡布满衣背与衣面,尤以背部银泡、银片布满,有似古军盔甲,也是纪念先人而为之。用青布褶制的百褶短裙,长短为16公分,两层叠加。后腰垂吊的彩带有10一20条之多,各彩带宽6一7公分,各带花纹不同,色彩鲜艳,条理分明。头饰湘蕾金银花,也戴银角,一身精品,令人奇异,确似孔雀竹芋耳环(重的每只达一两有余)短裙服饰,真是款款可人。
雷山县中裙居住区,是与凯里市的舟溪与丹寨县的南皋接壤地,这些地带均是中裙区域。中裙以裙长到膝盖而称之。其衣均绣,宽袖口,绣衣精美兼有长裙服饰之美与极短裙服饰之长,银角小巧,精美不凡。在雷山县边远与榕江县、三都水族自治县、丹寨三县交界的达地水族乡乌达等村,居住着穿戴均为青蛤粉主体色的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率小,她们的盛装或便装均以青黛色布为主,有兼以萆绿或深绿色绸缎极制衣,衣短裤长,衣的极绣品不多,简洁别致。头式习以挽髻,常见插条式与条角银梳,也别具风格。百鸟衣服饰在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也蒙组,仅有30多户苗族人家,这个组的周围均是水族村寨。她们的女式衣襟,制绣风格独具,古韵浓郁,全衣制绣,方圈或圆圈中再加彩绣其中。银角呈“山”字型,都配束白花。她们身穿盛装,在牛腿琴舞场或排笙中以劳作动作而翩翩起舞,更是一番风韵。尤其男式百鸟衣,长衣全绣制。男女绣制图案有别,男式图案粗中有细,女式细腻,男式衣下角束至十来束百鸟毛,鸟羽呈白色,以纪念祖辈而为之。一身白鸟衣,一身斗胆与船梧,且又以展示族人的团结、勤劳善良于一身而示世。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雷山苗族的婚姻形式由占俗向新风转变。
这种婚姻是由父母作主的婚姻。当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要请媒人上极女方家说极亲,有的很了解男方家情况,认为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有的对男方家不甚了解,住住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作出同意的决定,留一定时间考察的余地,这种情形其实被认为是有意向性的默许,男方家又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父母了解情况清楚后,认为门当户对,可以联姻,便欣然同意,然后经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财礼钱,决定嫁娶日期等事项。这种婚姻,婚后多数得到幸福美满。
这是居住在桥港、掌批、掌雷、桃江县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虽经媒说亲定,但不算数,还须经吃“鸡眼酒”才能不最后决定。经择吉日,男方家带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等礼物,邀叔伯或兄弟等人到女方家,于当晚便杀这只鸡来煮,待熟后把鸡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若这只鸡的双眼睁得鼓鼓的,就认为吉利,这位长者便当即祝福道:“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语言,然后大家饮酒互相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
这是苗族男女青年结婚形式之一。他们自由恋爱,苗酒叫“游方”,对唱山歌,多次接触,情投意合,双方交换信物,订下终身,然后商定嫁娶日期,到期男方备些糯米饭、酒肉、鱼等食品,并备一定数额的现金,发给女方送亲的姑娘们作为“草鞋钱”,邀请察上青年五六人去接。姑娘也早作准备,事先转移衣物、银饰等物到约定地点,待父母睡觉之后即起程。到男方家后可以举行婚礼,杀猪办酒宴请寨上亲朋。之后,请两名能言善语的兄弟或叔伯,带一些酒肉,一只鸡去向女方家父母报信,若女方家父母认为这门婚姻匹配,便欣然接待报信的客人。有的认为这门亲亭虽然不很般配,但生米已煮成熟饭,结婚已成事实,做错事是青年人的事,不关来报信者,也照样接待报信的客人,但口后财礼钱可能要得很高。有的得到报极信后,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把报信者拒之门外。有的青年男女“游方”认识后,决定结为伴侣,他们把自己的终身诉诸父母,也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经协商好财礼钱,订下嫁娶日期,经双方父母协商采用“偷亲”方式进行,他们认为这样做既吉利,又省钱。这种方式也叫做“公开的偷亲”。
这是新时代常见的婚礼现象。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游方对歌,建立感情,情投意合,愿结为伴侣,双方都告之父母同意,然而男方家请叔伯,或兄弟,或“命好”的两个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之后按传统习俗,来一个“三回九转”方式,把订亲、讲财礼钱、嫁娶日期等事项办妥。接亲时,男方备下酒肉、糯米饭等礼物,邀请兄弟、叔伯等若千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由男方家亲自操办第一席酒饭,宴请女方家父母及亲友,然后再由女方家办酒宴请男方家来接亲的客人。新娘接到家时第一步先给新娘接伞,第二步新娘进门时,先用左脚跨门槛进屋;新娘进屋时,新郎必须避开,以防日后夫妻不和睦。新娘到家卸装极后,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嫂或姑带路到水井挑第一挑水,第二件亭待鱼煮熟后,与新郎一起在祭台前拈捏点酒肉和饭于地祭诅,仪式毕,大家便用餐。新娘于当日就跟送亲的姐妹们回娘家,过—段时间,男方才亲自去接新媳妇回家,并举行一定仪式,让新媳妇“端饭”,这样,媳妇便成了男方家的正式家庭成员。
雷山西江是中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西极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吊脚楼,即房屋撑柱悬空不落地,因地制宜而建。一般为三层,下层为饲养家畜禽的圈舍,中层为人居住,上层为客房及堆放杂物之用。中间的堂屋宽敞明亮,栏杆以杉木王装修,屋基多以大表石垒而成,西江吊脚楼高处凌空高耸,云雾缠绕;低处平坦舒展,绿涛碧波。秋冬时节,金黄的玉米棒,火红的辣椒,洁白的棉球等成串悬挂于楼栏楼柱,既不怕潮霉,又能防邋,天然粮仓,色香盈楼,把锦绣苗乡装点得更加绚丽!
西江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这里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精美。每逢极苗年或喜庆节日,她们身得盛装,穿得银饰,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雷山1995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西江、郎德上寨、排长芦笙村、掌坳铜鼓村等民俗村寨以浓郁的苗族风情吸引中外游客,10多年来接待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60多万。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洪洞醪糟,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加隆重。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椒、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苗。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米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食用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
进出交通
西江镇
路线1:凯雷高速公路(凯里市-西江)-从泸昆高速(原三凯高速段)挂丁二桥前500米匝道驶入凯雷高速,或在凯里城内从高速东站或西站驶入沪昆高速铁路往怀化市方向,进入挂丁二桥前500米匝道驶入凯雷高速。时程约15分钟即可到达西江镇景区。
路线2:(凯里-西江)从凯里客运站7:00-18:00有直达西江镇的中巴车,车程约50分钟,车费为13.5元,车站工作人员会另加一元保险,共14.5元。
路线3:(凯里-雷山-西江)从凯里客运站7:00-19:00有到雷山县的车,车程50分钟。从雷山乘中巴车至西江,车程1个小时。(总共车程约1小时50分钟)
停留住宿
在西江住宿比较方便,镇上的普通苗家,几乎家家都提供吃住服务,还有众多旅社宾馆供您入住。
2011年10月13日,西江镇入选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单。
参考资料 >
西江镇情简介.雷山县人民政府.2019-07-03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录.生态环境部.2025-04-24
准备好探索这个神秘而美丽的苗寨了吗?快来西江镇,亲身体验千年苗族文化的魅力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