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英文名:Foreign Policy),是美国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由美国知名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和其朋友沃伦·曼谢尔于1970年创办,主编为Ravi Agrawal。
《外交政策》早期深度融入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体系,1993年,他在上面刊发了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后来扩充为了专著,系统阐述了“西方文明需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的核心主张。2000年,《外交政策》获得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支持。《外交政策》的全球受众迅速增长,杂志的国际版在欧洲、非洲、中东、亚洲和拉丁美洲逐步推出。2003年,《外交政策》获得了美国国家杂志综合卓越奖,后来在2007年和2009年再次获得了该奖项。而《外交政策》的官方网站也是唯一一家自创建以来连续获得美国数字国家杂志奖的独立杂志网站。2008年9月,《外交政策》被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2025年8月22日,《外交政策》刊登了一篇题为《欧洲“以实力谋和平”的虚伪》的文章,作者是该刊专栏作家安查尔·沃赫拉,文章针对2022俄乌冲突问题给出了一些看法。
《外交政策》被公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演进的重要推动者,其关于文明冲突的论述引发持续二十余年的学术讨论。到21世纪初的时候,已成为全球政治精英和决策者的必读刊物之一。
创立背景
1970年,在美国于越南战场上失利的背景下,美国知名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和他的朋友沃伦·曼谢尔(Warren Manshel)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是鹰派,他希望这本杂志“严肃但不学术,活泼但不浮夸”,目标和使命在于质疑那些常见的观点和群体思维,并为那些针对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的冷门观点发声。《外交政策》早期深度融入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体系,1993年,他在上面刊发了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后来扩充为了专著,系统阐述了“西方文明需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的核心主张。
历史沿革
2000年,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支持下,《外交政策》开始逐渐从一份盈利微薄的季刊转变成具有影响力的刊物,同时杂志也保留下来了曾经的风格。随着世界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外交政策》的全球受众迅速增长。杂志的国际版在欧洲、非洲、中东、亚洲和拉丁美洲逐步推出。
2003年,《外交政策》获得了美国国家杂志综合卓越奖,后来在2007年和2009年再次获得了该奖项。而《外交政策》的官方网站也是唯一一家自创建以来连续获得美国数字国家杂志奖的独立杂志网站。
2008年9月,《外交政策》被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并发展成了后来的Foreign Policy集团,旗下包括“ForeignPolicy.com”和“FP Events”。《华盛顿邮报》的管理层认为,《外交政策》可以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利用新媒体为商业、金融和政府等各领域的决策者们提供服务,从而逐步确立起《外交政策》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2013年,《外交政策》成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前身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一部分。
2025年5月初,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特朗普政府新一财年的预算案勾勒出了“军事优先-外交收缩”的鲜明政策图谱,并针对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重组国务院计划进行了尖锐批评。同年8月22日,《外交政策》刊登了一篇题为《欧洲“以实力谋和平”的虚伪》的文章,作者是该刊专栏作家安查尔·沃赫拉,文章针对2022俄乌冲突问题给出了一些看法。
学术定位
塞缪尔·亨廷顿希望《外交政策》 是“严肃但不学术,生动但不油滑”的,它致力于对美国外交政策及国际事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供独立的观点。
机构人员
参考资料:
影响价值
《外交政策》被公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演进的重要推动者,其关于文明冲突的论述引发持续二十余年的学术讨论。它在众多新闻杂志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多个奖项,仅美国国家杂志奖就获得过八次。它吸引了来自各个学科的读者,包括美国研究、国际经济学、国家安全研究等领域,到21世纪初的时候,已成为全球政治精英和决策者的必读刊物之一。
荣誉获奖
2003年,《外交政策》获得了美国国家杂志综合卓越奖,后来在2007年和2009年再次获得了该奖项。而《外交政策》的官方网站也是唯一一家自创建以来连续获得美国数字国家杂志奖的独立杂志网站。
相关评价
《外交政策》美国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观察者网 评)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25日,《外交政策》刊登题为《未来正由中国无人机塑造》的文章,作者为美国空军退役上校马克西米利安·布雷默和史汀生中心重塑美国大战略计划高级研究员凯莉·格里科。文章提到中国在7月举办了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展示了对发展“低空经济”的雄心。低空经济包括无人机配送、空中出租车和其他无人驾驶航空服务等。此次博览会展示了7座3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氢能无人机,以及大型固定翼货运无人机等。他们认为,当美国还在第一次无人机变革中奋起直追时,中国已经在全速前进,引领下一次无人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