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百科首页
玫瑰革命
情感咨询师

玫瑰革命是2003年发生在格鲁吉亚的一场政治运动,它导致了该国政权的更迭,并被视为一系列“颜色革命”的开端。

2003年11月2日,格鲁吉亚举行议会选举,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领导的“为了新格鲁吉亚”联盟获最多选票,反对派指责选举“舞弊”并连续多日组织大规模抗议活动,因反对派领导人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每次公开露面都拿一枝玫瑰花,此次革命又被称为玫瑰革命,11月23日,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去总统职务。2004年1月,在格鲁吉亚总统选举中,格民族运动党领导人萨卡什维利以96.27%的得票率当选为格鲁吉亚总统。

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为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反对派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权民主更替开了先河。玫瑰革命之后,格鲁吉亚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走出困境,政治上,新的执政者与反对派之间斗争激烈,反政府抗议活动频发,政局陷入不稳定,经济上,许多国有资产被贱卖,穷人的利益被忽视,安全上,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上台后表示希望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修建“北约标准”的军事基地,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矛盾不断激化。

名称由来

此次政治动荡被称为“玫瑰革命”,一方面源于格鲁吉亚盛产玫瑰,另一方面因为在抗议过程中,反对派及其支持者手持玫瑰花,且其领导人、反对党领袖萨卡什维利每次公开露面也会拿一枝玫瑰花。

相关背景

苏联刚一解体,美国便启动了“支持新生独立国家”计划,动用一切资源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各国“培植民主土壤”,“营造民主气氛”,“物色民主骨干”,“树立民主榜样”,要把独联体各国打造成“新型民主国家”。

革命过程

2003年11月2日,格鲁吉亚议会换届选举正式在全国展开,选举当天就发生了反对派因对选举委员会提供的选票不满,而冲击地区选举委员会大楼的事件。3日,公布的选举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支持谢瓦尔德纳泽的“为了新的格鲁吉亚”联盟在选举中领先。格鲁吉亚反对派当即指责计票工作中存在舞弊行为,认为当局对选票做了手脚,并从4号开始,组织支持者在首都第比利斯等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

此次事件的推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名叫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他曾游学于美国,回国后受时任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的器重和提拔,后来以革命的名义、以反对派领袖的身份向其政治恩师谢瓦尔德纳泽及其领导的政治势力发起挑战,因萨卡什维利每次公开露面都拿一枝玫瑰花,因此又被称为玫瑰革命,11月23日,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去总统职务。2004年1月,格鲁吉亚总统选举中,格民族运动党领导人萨卡什维利以96.27%的得票率当选为格鲁吉亚总统。

革命影响

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为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反对派以和平革命实现政权民主更替开了先河。“玫瑰革命”之后,格鲁吉亚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走出困境。政治上,新的执政者与反对派之间斗争激烈,反政府抗议活动频发,政局陷入不稳,2007-2008年还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上,许多国有资产被贱卖,穷人的利益被忽视。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执政的2007年,38.8%的格鲁吉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安全上,萨卡什维利上台后表示希望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修建“北约标准”的军事基地,格鲁吉亚俄罗斯的矛盾不断激化,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等地分离问题更加严重。2008年8月,格俄爆发冲突,两国关系破裂,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玫瑰革命被视为一系列“颜色革命”的开端。

革命分析

在格鲁吉亚此次政权更迭中,美国采取多种手段影响了事态的发生和演变,借助大量有美国政府背景的西方非政府组织、本土非政府组织对格鲁吉亚政治局势进行干预。苏联解体后,美国向欧亚国家推销所谓西方“民主方案”,试图影响有关国家政局。格鲁吉亚是其中的重点影响对象。有统计显示,1992—2002年间,美国向格鲁吉亚提供的“民主援助”资金达到10亿美元。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和索罗斯基金会等西方非政府组织成立了3个格鲁吉亚本土非政府组织联合体:非政府组织大会、非政府组织协调委员会和格鲁吉亚联合联盟。每逢选举,这些组织就大肆动员群众、提供交通工具、发放活动费用;炮制和渲染对政府的抹黑言论,提供选举“舞弊”证据,激起群众的不满和反对情绪;在强力部门和青年学生中做工作,煽动其进行“革命”。在2003年11月议会选举期间,索罗斯基金会和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向格鲁吉亚反对派提供了5000多万美元,资助其从全国各地招募群众到首都第比利斯举行抗议活动。

拉拢反对派,培养亲美政治精英和群体,包装“民主斗士”和青年意见领袖。美西方国家提供的资金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比如很多援助款被规定用于兴办西式学校、由西方控制的医疗机构等,这为西方国家和组织提供了渗透的途径。索罗斯基金会出资150万美元在格鲁吉亚成立了“克马拉”青年组织,并邀请所谓的“民主专家”赴格鲁吉亚对该组织的2000余名成员进行专门培训,向他们大量灌输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组织各类“民主活动”。接受这些援助和培训的群体往往在价值观上更加认同美式民主,在美国挑起格鲁吉亚国内政治斗争时被用作政治工具。

长期在当地扶持所谓自由独立媒体中心,向民众鼓吹美式民主,争夺舆论阵地。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邀请格鲁吉亚媒体人到美国考察,向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大量支持。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甚至直接为西方媒体兼职工作,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对本国国情缺乏了解,一味接受所谓美式民主价值观,沦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信息附庸”。这导致格鲁吉亚在发生政治动荡时,部分媒体放弃了客观立场,滥用社会动员功能,孤立和丑化执政当局。例如格鲁吉亚私营电视台“鲁斯塔维 2”在总统和议会选举的敏感时期,与反对派进行合作,煽动民众情绪,影响选民决策,对形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革命效应

支持新生独立国家计划

1992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自由援助法》,随后又通过了其他名目繁多的“单项计划”,向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提供各种援助。1993年至2003年,美国用于帮助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进行“民主改革”的专项援助就有90亿美元,其中3/4以上提供给这些国家的私有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独立媒体中心等民间机构。

“民主改革”方案

初期,美国依赖独联体各国政府推进“民主改革”,但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后,转而将援助对象转向“年轻一代”,实施各类青年学者交换计划,进行“软渗透”。例如,1999年5月,美国启动“俄罗斯领导人计划”,将新兴俄政治精英送往美国体验其“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2000年,美国又推出“未来一代的首创精神”计划,鼓励乌克兰青年赴美学习。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已有9万名来自原苏联国家的商人、大学生和政府官员在美国资助下留学、进修或考察,这些人回国后多成为政界、商界精英,影响力显著。如格鲁吉亚“天鹅绒革命”中胜出的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便曾在美国接受教育。此外,美国还大力资助非政府组织,将其作为推行民主的“先锋”。索罗斯基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格鲁吉亚“天鹅绒革命”后,格新内阁中有4名部长曾任职于该基金。目前,索罗斯基金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多数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但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今年4月关闭了其在乌分部,以防止该组织在议会下院选举中“制造事端”。

推广“民主经验”

美国在独联体国家推动“民主革命”时有所选择,其中乌克兰格鲁吉亚因“西靠”倾向显著且与美国关系密切而被视为重点对象。经过长期经营,这两国的“民主基础”较为扎实,非政府组织活跃,青年学生民主意识强,独立媒体中心影响力大,因此成为美国在独联体的“民主试验田”。

2004年9月底,《华盛顿邮报》发文《如何帮助乌克兰民主》,指出乌政府限制美国“自由”广播电台播放并收购独立媒体,导致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难以利用媒体扩大影响力,暗示美国需采取行动。为确保乌克兰选举“民主公正”,美国多次派遣高级代表团访乌,包括前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和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对乌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施压,要求保证选举公正,同时促使分裂的反对派结成联盟支持尤先科。美国务院还制定了1400万美元的特别计划,涵盖民意调查、资助独立媒体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及派专家协助竞选等。据乌克兰媒体披露,参与乌克兰“橙色革命”幕后策划的美国机构包括民主党下属的国家民主学院、共和党下属的国际共和学院、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际发展基金及索罗斯基金等非政府组织。此外,前塞尔维亚反对派领导人在非政府组织资助下秘密赴基辅为尤先科提供“现场顾问”。格鲁吉亚反对派人士透露,他们在塞尔维亚接受“民主革命培训”时,同期学员中就有乌克兰人。格“天鹅绒革命”后,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首访乌克兰,与尤先科签署“合作协议”,共享“革命经验”。

独联体各国对美国的情感

近两年,独联体各国陆续进入“领导人更替”阶段,有分析指出这些国家选举背后常有美国的影子。在格鲁吉亚“天鹅绒革命”到乌克兰橙色革命”期间,美国试图在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复制“天鹅绒革命”,但均未成功。2004年,亚美尼亚反对派效仿格鲁吉亚,发动“亚式天鹅绒革命”试图逼迫罗伯特·科恰良总统下台,但科恰良总统迅速采取行动,阻止了事态恶化。目前,美国正积极介入吉尔吉斯斯坦的议会和总统大选筹备工作,美方代表频繁与吉国内反对派和亲西方媒体代表会面。2004年3月,美国国务院邀请吉前总理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穆拉利耶夫及前外交部长伊马纳利耶夫等人访美,考察美国选举的“民主程序”。美国国务院负责欧亚事务的副国务卿帮办帕斯科更是直言,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总统大选应实现政权更迭。

乌克兰大选的进展对独立国家联合体其他国家反对派起到了“鼓舞”作用,期间许多反对派派人前往基辅“考察”“取经”。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表示,西方希望民主能扩展到更远地区。然而,美国的援助和渗透让独联体各国心情复杂。随着美国援助增加和军事存在加强,其对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中亚及外高加索国家的影响、渗透和干预不断加深。一位中亚领导人感慨:“我们每获得一笔援助,我们仅有的一点独立就一点一点地被夺走。”

相关评价

格鲁吉亚“玫瑰革命”是美国干涉欧亚国家政局的典型“路数”:灌输美式民主,培育亲西方群体和精英,扶持反对派,煽动暴力活动,借选举等重大政治活动引发大规模政治动荡。(人民日报 评)

美国以低廉的代价实现了地缘政治目标。但是,当地人民却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格鲁吉亚,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上台后,虽然许愿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民主,但实际上却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加剧,就业率降低。满怀激情高呼“民主”的民众,无不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过程。(浙江日报 评)

参考资料

颜色革命滋生.浙江日报.2025-08-28

“玫瑰革命”,美国干涉欧亚政局的典型“路数”.光明网.2025-08-28

各国街头乱象大事记.共产党员网.2024-01-26

格中央选举委员会正式宣布萨卡什维利当选总统 .新浪网.2025-08-28

萨卡什维利:我赢定了!.搜狐网.2025-08-28

美向独联体渗透 以援助计划为名全力培植反对派.搜狐网.2025-08-28

运动小飞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