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华科大,英文名称为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HUST。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该校入选“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0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成员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成员。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为1952年筹办的华中工学院,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为德中双方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1952年12月创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60年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2000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截至202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占地7000余亩,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设有主校区、同济校区、网安校区及军山校区等四个校区。学校设有119个本科专业,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截至2024年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61360人,在校普通本科生29742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48.47%。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0.9%,生师比17.91。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两院”院士23人。
华中科技大学位列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第9名,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00名,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73名。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
华中理工大学
1952年1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指示,决定在武汉成立“华中工学院”。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在武昌建校。华中工学院集中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这些院校的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作为建校基础,高起点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1960年10月,华中工学院被批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高等学校。
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点中,华中工学院有27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9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1983年,华中工学院又被批准了10个硕士专业点、4个博士专业点。1984年7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
1988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武汉科技职工大学(科技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德中双方1907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德文医学堂”,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校长。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上海法租界当局宣布解散学校。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了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51年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56年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医学院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7月,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校逐渐从单一的医学院发展为综合性的医科大学。1991年经批准建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校内挂牌。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校内挂牌。1994年,批准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新增生物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新中国成立伊始,急需一大批城市建设专业人才,1952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以中南地区六所工程学校的土木市政专业为基础,选址武昌马房山,合并组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5月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960年1月,学校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校。1971年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1981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东湖马鞍山麓新址新建,组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2001年,批准成为首批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2006年12月,被列入经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批准建设“985工程”高等学校名单。
2010年,入选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015年,学校正式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 这是湖北地区第一所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9月,被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2020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物理学)。2021年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入选了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同时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2021年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力学、数学);2022年被列入“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同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被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3月21日,经国家天文台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为52487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华中科技大”。11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2023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成立。3月,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4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5月9日,湖北省教育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并揭牌;5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开工;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空天技术研究所揭牌;9月12日,牵头成立湖北省航空航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新人文”研究中心;12月20日,牵头成立数字产业与智能计算产教融合共同体、湖北省模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3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百度飞桨AI教育创新中心正式成立;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成立;5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本科专业,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10月11日,元琛科技公告,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签订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作项目主要聚焦冶金智能化领域,投资总金额为1500万元。11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参与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元宇宙大会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华中科技大学元宇宙研究中心成立。11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在武汉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华中科技大学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2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研究中心成立。3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喻山智语”AI思政智能体创新中心正式揭牌。3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正式成立。4月16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电工程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湖北武汉正式签署合作协议。4月22日,深圳医学科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4月23日,中国日报社与华中科技大学在北京签署国际传播战略合作协议。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设有49个院系,截至2024年12月,开设119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情况
2024年,学校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 程40门。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获批9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2024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4039门、12106门次。
截至202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累计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上线课程120余门, 其中118门课程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43门、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9 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8 门。2017年至2022年6月,学校牵头完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7月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另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二等奖2项。2022年,学校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44项,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16项。学校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三。教学基地建设,学校有7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及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19个本科专业,设有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4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24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有6个学科进入中国前3%(或前2名),获评“中国顶尖学科”;23个学科进入中国前7%(或前3名)和前12%(或前4名),获评“中国一流学科”。其中,华科大“光学工程”位列中国第一,“机械工程”和“电机工程学”位列中国第二。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公布的ESI从2014年1月到2024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学校有20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位居第7。其中,2个学科入选全球前万分之一,8个学科入选全球前千分之一。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8个学科上榜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9个学科上榜2025泰晤士河世界学科排名;39个学科上榜上海软科2024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5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2个。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已有来自155个国家,每年1000多名国际学生来学校攻读学位、进修、培训或交流,学校与新西兰、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共建了2所孔子学院,每年派出一大批教师和志愿者在美国、新西兰、巴西、泰国、韩国、南非、法国、英国等国家任教。
2023年,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世界知名大学来华留学科研实习项目”,向世界知名大学学生开放学校的44个科研实习岗位,涵盖强磁场、光学、通信、能源等领域。项目共吸引了来自丹麦哥、比利时、德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泰国等国家的30余名世界知名大学优秀学生来校进行科研实习。
校地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与相关省、市政府及部门开展合作,建立了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数字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4家研究院。
校企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科研机构,包括校企共建联合技术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 2018年-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校企共建项目共计97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的国家重大科研基地,还拥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另有12个国地联合科研基地、14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2个武汉科研基地、9个自主设立校级科研机构、26个国家及部委和省级的人文社科类研究机构。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设主馆、东区馆、医学分馆三个馆区,馆舍总面积60956平方米,各类阅览室54个,公共学习空间24个,可用座位6千多个,其中电子阅览室2个,计算机120余台。截至2023年12月31日,馆藏文献总量累积1265.8万册(件),中外文电子图书342.4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89.8万册。医学古籍特藏是馆藏特色之一,三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中、外文数据库619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共有43种学术期刊。其中,理工类期刊11种、文管类期刊7种、医学综合类期刊8种、临床医学类期刊17种。
理工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机械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力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以下内容的专题研究论文: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管理,包括具有独创性的工程应用新技术。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由教育部主管、高教社出版、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两种形式出版。侧重反映光电子学、光子学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集团海外发行的英文国际期刊。该刊为季刊,创刊于2006年,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刊之一。面向全球介绍机械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发表论文涉及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分支。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由中国工程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学术季刊。期刊主要栏目设有:研究论文、综述论文、热点评论和超级工程,全年正式出版文章50余篇。
理工类期刊还有《水电能源科学》《固体力学学报》《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新建筑》《应用数学》《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等。
文管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为双月刊。特色栏目包括:“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民族精神与文化空间”“哲学之维与思辨之道”“经济理论与管理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
《管理学报》:是管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进行管理学科学术交流,介绍国际先进管理理念。
《语言研究》:为国内最重要的语言学学术刊物之一,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81年。刊载内容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探索及新学说的评价;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的描写;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在语言研究中使用自然科学手段的理论和实践;语言的对比研究;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学;当前国内外重要语言学著作述评等。
文管类期刊还包括《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等。
医学综合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中文版)》:创刊于1957年,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创办最早的中文版学报之一。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法医学、中医中药学等方面的科研论文。
《Current Medical Science》(《当代医学科学》):是中国为数极少的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的医学院校学报。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环境医学、法医学、药学等方面的论文。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并适时兼顾国际间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其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小专论(mini review)等。
医学综合类期刊还包括《医学与社会》《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西医结合研》《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医药导报》等。
临床医学类期刊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泌尿及生殖系肿瘤学术性刊物,于2009年创刊。主要栏目包括: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86年创刊,是泌尿外科学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开设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栏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85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开设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影像学、技术与方法、研究报告、心电图分析、病例报告等栏目。
临床医学类期刊还包括《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临床消化病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放射学实践》《护理学杂志》《中国康复》《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骨科杂志》《中国老年病杂志》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2016年-2020年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0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获批项目3734项,获批项目直接经费23.15亿元。25项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一等奖2项,并列全国高校第6。光电领域成果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天琴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学校在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名中位列全国第5。据SCI数据库统计,2008年-2018年(截至2018年10月)收录的华科大科技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次为29925篇/350544次。其中2017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学校科技论文共4702篇,全国高校排名升至第四;《工程索引》(EI)收录学校科技论文2764 篇,《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学校论文943篇。学校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602篇,全国高校排名第五;学校科技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与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共计1063篇,位居全国高校第六。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在光电及数控技术领域孵化了锐科激光、华工科技、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四家湖北上市企业;成功研制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变存储器测试芯片,成功转化到国家存储器基地;首创大型薄壁曲面构件激光搭接填丝熔焊工艺,服务701、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建15个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学校广东工研院建设成效突出,被中央媒体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
学校排行
QS
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306名。
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275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300名。
在201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9名。
在2016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9名。
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91名。
在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79名。
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8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8名。
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9名。
在2025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73名。
US.News
在2022-2023年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109名。
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在2024年度泰晤士河亚洲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25名。
在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166名。
ABC中国大学排名
在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15名。
在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13名。
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14名。
文化传统
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徽志内含中英文校名、英文简称、学校所在地及校训,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训校风
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学校弘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传统,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校歌
华中科技大学校歌为《华中科技大学校歌》。由集体作词,孟卫东作曲。
校歌歌词
喻家山麓 东湖岸旁
柱长天以大木
开莽原以上
梧桐树下 荷桂飘香
满园桃李芬芳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同舟共济 汇流相彰
敢竞争 铸卓越
攀登科技高峰
勇担大任 赓续使命
探索真理光芒
为华中大的明天团结奋进
为祖国的明天共谱华章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校园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占地7000余亩( 474.91 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281.29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
主校区
华中科技大学法定注册地(即主校区)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校区设有化学与化工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不完全统计)
同济校区
同济大学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国际医学中心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群英路66号。,校区设为同济医学院,截至2022年12月,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医学院以及10所临床学院(附属医院)。
网安校区
网安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网安基地,设置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校区建有顶尖的科研学习场所,拥有一流的智慧化校园和学习生活设施。
军山校区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军山新城南侧,于2022年7月15日正式启动,拟于2024年9月建成。园区首期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首期学生规模1万人,主要涵盖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该校区校园总用地面积约2050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可满足2万名学生教学科研使用;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区总占地面积接近10000亩,在全国高校中排名靠前。
历史建筑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是华中工学院建设过程中最早完成的建筑群落。布局规划设计按照院落围合,立面设计上运用中式古典风格装饰元素。其规划设计者夏昌世、柳世英、陈伯等均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建筑大师。
西七舍
西七舍是华中工学院第一批兴建的学生宿舍之一,1955年建成,由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第一人柳士英先生设计,外观上运用了中式古典风格。2014年被列入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一级保护名单。
学校荣誉
2013年5月,学校荣获2012年度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创新协作奖”。
2013年6月,学校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荣誉称号。
2015年4月,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2021年7月,学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
2021年11月,学校在第二届全球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2023年2月,学校荣获湖北省“2022年度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2023年4月,学校在第三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2024年1月,学校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2025年5月,学校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