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等欧洲国家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先后三处发生泄漏。同时,瑞典测量站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两次爆炸分别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26日0时03分和17时04分,瑞典海事局随后发出有关气体泄漏的警告。2022年9月27日,丹麦能源署证实,2022年9月26日丹麦附近水域的“北溪-2”管道发现一个泄漏点,之后“北溪-1”管道又发现两个泄漏点,分别位于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9月27日,第四处泄漏点被发现,位于瑞典附近海域的“北溪-2”管道上。
2023年3月27日,俄罗斯呼吁对“北溪”管道爆炸展开国际调查,相关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未获通过,在15个理事国当中,仅有俄罗斯、中国和巴西投出赞成票。同年9月2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时呼吁尽快公布“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进展。2024年2月7日,瑞典结束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的结论是瑞典缺乏管辖权”。同年6月,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发布了针对该爆炸案嫌疑人的第一份逮捕令。8月19日,俄外交部第三欧洲司司长奥列格·佳普金表示,俄罗斯已正式向德国提出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进行调查的要求。2025年3月5日,欧洲航天局在官网发布公报称,2022年“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泄漏的甲烷在44.5万至48.5万吨之间。当地时间8月21日,德国联邦检察院表示,涉嫌破坏“北溪”管道的一乌克兰籍男子谢尔吉·K在意大利被捕,德方检方寻求将其引渡至德国,并移交联邦法院审理。当地时间8月26日下午,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就该事件召开紧急会议。8月27日,据媒体报道,参与袭击“北溪”管道所有突击队员的身份均已曝光,7名嫌疑人均为乌克兰人,且“有迹象表明乌官方参与其中”。德国相关部门已向六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发出逮捕令,另有一名嫌疑人或已死亡。
管道信息
“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是两条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通到德国的平行天然气管道。在没有“北溪-1”和“北溪-2”之前,德国等西欧国家从俄国进口天然气要通过欧洲陆地其它国家,包括东欧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国。
“北溪-1”天然气管道于2011年5月建成,并于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北溪-1”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在过去十多年中,北溪1号管道在正常情况下向德国和西欧国家每年提供约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2021年输气量高达592亿立方米,成为国际能源格局中重要的一环,也影响着俄国与德国等西欧国家关系以及国际能源领域动态。荷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捷克等中西南欧国家都从“北溪-1”获得部分俄国天然气。
“北溪-2”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五家欧洲公司的合作项目,于2021年9月建设完成,12月完成注气,每年可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由于美国等国的反对,“北溪-2”一直未能获得运营许可。
事件背景
2021年,俄罗斯供应了欧盟国家进口天然气的约45%。美国一直是北溪管道的主要反对者。2019年,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示,北溪2号管道可能会将欧洲变成“俄罗斯的人质”,并表示美国会对任何协助俄罗斯完成管道建设的公司实施制裁。2020年12月,时任总统当选人乔·拜登强烈反对北溪2号管道的开通。2021年,拜登政府取消了制裁,表示虽然“坚定不移”反对北溪2号,但取消制裁可以维系美国与德国等欧盟国家的积极关系,事关国家利益。2021年9月,北溪2号管道竣工。
2022年2月7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到访白宫,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会使“北溪-2”不复存在。6月中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工业股份公司以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未及时交还俄气送修的一台涡轮机为由,将经由“北溪-1”管道输往德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减少至满负荷输送量的40%,每天供气量不超过6700万立方米。西门子公司称,涡轮机被送到加拿大维修,但受加拿大对俄罗斯制裁影响无法交还。7月11日,“北溪-1”暂停输气,展开例行年度维护,7月21日早晨恢复供气,但供气量仅为满负荷输送量的40%左右。7月20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各成员国天然气使用量减少15%以应对欧盟天然气短缺的提案。7月26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协议,同意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自愿削减”15%天然气用量。7月27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布声明称,因波尔托瓦亚压气站一台使用中的涡轮机需要维修,从北京时间7月27日12点起,“北溪-1”管道单日供气量将再削减一半,大约3300万立方米,为此前满负荷运力的约20%。2022年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由于多处设备故障,“北溪-1”天然气管道完全停止输气,直至故障排除。
事件经过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6日0时03分,“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发生泄漏。同日,“北溪-1”管道在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发现两个泄漏点。在泄漏事件发生的同时,瑞典测量站在“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附近海域探测到了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两次爆炸间隔超过17个小时。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9月26日凌晨2时03分,其强度相当于1.8级地震。随后,19时04分,发生第二起更强烈的爆炸,强度相当于2.3级地震。9月27日,在瑞典专属经济区的“北溪-2”管道上发现第四处泄漏点。第四处泄漏的程度明显小于前三处,直径在150米左右,而在瑞典专属经济区的第二处泄漏点直径为900米。2022年9月27日晚,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丹麦相关机构的综合评估,“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并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坏”。
2022年10月1日,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表示,“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天然气泄漏已停止。10月2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停止泄漏。但“北溪-2”项目运营商发言人乌尔里奇·利谢克表示:“水压已经或多或少封住了管道,管道内天然气因此无法排出。我们推断管道内仍有(残余)天然气。”10月3日,瑞典海岸警卫队称,“北溪-1”泄漏点海面上已观测不到涌出的气泡,而“北溪-2”泄漏点海面上的气泡范围直径仍在15至20米。
参考资料
事件结果
2022年9月27日,NordStream运营商Nord Stream AG表示,无法估计基础设施何时修复。德国当局表示,除非迅速修复,否则北溪线和北溪线线这三条受损线路由于海水腐蚀而不太可能再次投入运营。《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管道泄露事件可能导致北溪项目永久停止。
据工程师介绍,修复管道的可能方法包括全面更换管段和夹紧受损部分。如果进行的话,修复工作会持续数月。
各方调查
事件发生后,有关国家陆续展开相关调查,虽尚无明确调查结论,但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
俄罗斯
2022年9月28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安全局侦查部门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对俄总检察院提供的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相关的涉嫌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刑事案件展开初步调查。9月30日,俄对外情报局局长纳雷什金称,俄方已有的材料显示,这起事件背后有“西方痕迹”。当地时间10月31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俄天然气公司已经获准参与“北溪”管道泄漏事件的调查。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日,“北溪”天然气管道运营公司(Nord Stream AG)发布消息称,已经完成了对第一条受损管道,即位于瑞典专属经济区海域的事故现场的信息搜集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在事故现场海底发现了数个由爆炸产生的约3-5米深的环形坑,而环形坑之间的天然气管道被完全摧毁,管道碎片所散落的区域半径约为250米。专家仍需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研究。
联合调查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日,德国内政部长表示,德国与丹麦和瑞典共组调查团队,以查清北溪天然气管道“明显遭蓄意破坏”一事。这项工作由“依据欧盟法律成立的联合调查小组”负责,小组成员来自丹麦、瑞典和德国三国。三国联合调查小组引入海军、警方和情报机构的专业知识与技能。10月14日,瑞典拒绝了与丹麦和德国联合调查最近“北溪-1”和“北溪-2”管道破裂事件的计划。瑞典表示,出于安全原因,不能与其他国家分享其调查结果。
2024年1月8日,美媒称,德国、丹麦和瑞典负责的一项国际调查发现,6个乌克兰人租用了一艘名为“仙女座”号的休闲游艇,利用爆炸物实施了破坏行动。调查人员通过分析船只的导航数据、船员的手机通信、卫星图像和目击者的描述复盘了这艘船的航行航迹。同日,《华尔街日报》发文表示,负责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人员正面临来自波兰政府的阻力,波兰官员一直拒绝与国际调查团队合作。调查人员还称,波兰官员隐瞒了有关涉嫌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乌克兰人在波兰境内活动的关键证据。
瑞典
2022年10月3日,瑞典检察院宣布封锁“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附近海域,并展开刑事调查。10月5日,瑞典拒绝了俄罗斯参与“北溪”管道泄漏事件调查的要求。10月6日,瑞典解除“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周围的封锁。调查表明,瑞典专属经济区内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附近发生了爆炸,对管道造成了严重破坏。该局将对在现场采集到的材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安全局认为现场调查“增加了蓄意破坏的嫌疑”。
2022年10月17日,瑞典的水下无人机在位于海平面以下大约80米深的海底拍摄了一段波罗的海“北溪-1”管道泄漏点的视频。画面显示“北溪-1”管道出现至少50米长的缺口,一些部位变形。操作水下无人机的特龙·拉森表示:“只有极为强大的力量才能使那么厚的金属变形成我们看到的这样。”通过画面可以看出,“管道周围的海底受到巨大冲击”。10月26日,瑞典武装部队的两艘扫雷艇对发生泄漏事故的“北溪”管道之一的现场进行新的调查。11月18日,瑞典检察官表示,在受损的“北溪”管道现场发现了爆炸物的痕迹,证实有人蓄意破坏。
2023年4月6日,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瑞典检察官马茨·永奎斯特称,“北溪”爆炸事件中使用的爆炸物并不常见,调查人员已确定其类型,从这一点就可以排除不少嫌疑人。制造爆炸的最有可能是“一个由国家发起的团伙”。“我们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考虑到目前的情况,一个国家行为体直接或至少间接地支持了这一切,这当然是我们绝对的主要假设。”
2024年2月7日,瑞典检方宣布,瑞典方面决定结束持续16个多月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调查的结论是瑞典缺乏管辖权”。瑞典检方表示,初步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瑞典公民是否参与破坏行为,以及是否冒着损害瑞典利益或瑞典安全的风险,利用瑞典领土实施该行为。经初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瑞典或瑞典公民参与了在国际水域发生的袭击事件”。
德国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0日,德国联邦检察官已对“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展开调查。10月14日,德国联邦警察完成了对北溪管道涉嫌破坏行为的调查工作。水下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显示,泄气处有一条直径8米的大破洞。调查人员认为,如此大规模的范围,只有“爆炸威力”才办得到。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1日,德国政府告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德方在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过程中发现一艘被租用的游艇可疑,从船上检测到“水下炸药”的痕迹。当地时间8月25日,安全部门消息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乌克兰存在关联的肇事者可能是“北溪”管道袭击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而调查重点则会放在爆炸事故发生前一直驻扎在乌克兰的六人特工小组上。
2024年6月,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发生近两年后,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发布了针对该爆炸案嫌疑人的第一份逮捕令。该嫌疑人名为弗拉基米尔·Z,是一个乌克兰人,最后的行踪出现在波兰。截至8月14日,此人尚未被捕。另外两名乌克兰公民也被德国调查人员视为嫌疑人,他们可能是将爆炸装置安装在天然气管道上的潜水员。
2024年7月6日,德国媒体从德国调查人员那里了解到,一个乌克兰组织在2014年就在策划袭击波罗的海海底的两条北溪管道。德方调查的重点是一艘被租用的帆船。这艘帆船袭击发生时出现在相关海域,其6名船员袭击前后都曾在乌克兰逗留。一名熟悉调查情况的官员称出现的新证据愈发让人怀疑,是这些船员实施了对管道的袭击。有德国专家担心,调查要么不会取得任何结果,要么就会出于所谓国家安全原因不公布结果。同时,若调查证实是乌方人士策划了袭击事件,德国支持乌克兰的态度可能发生动摇。
2024年8月29日,德媒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德国发布了逮捕令的首个“北溪”爆炸案嫌疑人,乌克兰籍男子弗拉基米尔·Z直到2024年5月都还在德国境内,那时候德国方面其实早已关注到他的存在。当德国方面在6月第一周正式进行逮捕行动时,弗拉基米尔·Z已经离开德国前往华沙。6月21日,德国方面将欧洲逮捕令转交给波兰,但波兰方面并未配合逮捕行动,直到7月6日弗拉基米尔·Z逃回乌克兰。Z于7月6日当天早上6点20分左右进入乌克兰边境。据报道,弗拉基米尔·Z在离开波兰时乘坐的是乌克兰驻华沙大使馆提供的车辆,挂有乌克兰外交牌照。截至11月底,德国检察官办公室已确认两名涉嫌在2022年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人员,已在调查参与者的身份、犯罪动机以及可能参与的国家。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1日,德国联邦检察院发布通告称,应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调查法官签发的欧洲逮捕令,意大利警方在意大利里米尼省逮捕了一名涉嫌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乌克兰籍男子谢尔吉·K。根据通告,该男子被认为是2022年“北溪-1”和“北溪-2”管道爆炸案的协调人员之一。德国检方表示,谢尔吉·K与同伙于2022年9月在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安放了爆炸装置。相关人员曾从德国罗斯托克出发,使用一艘通过伪造身份文件租赁的帆船前往事发海域,由潜水员在水下安装爆炸物。2022年9月26日,爆炸导致“北溪”管道严重受损。按照德国联邦检察院的说法,谢尔吉·K被控涉嫌共同制造爆炸、从事危害宪制秩序的破坏活动以及破坏建筑设施。德方检方寻求将其引渡至德国,并移交联邦法院审理。当地时间8月23日,据德国当局披露的调查文件,“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据称遭到至少四枚定时炸弹炸毁,“北溪-1”和“北溪-2”的爆炸都是以“仙女座”号帆船为基地进行的。据称帆船上有六名船员,其中四人是潜水员,他们在水下70至80米深处的天然气管道上放置了炸弹。据文件显示,这些炸弹重达14至27公斤。8月27日,据德国《世界报》爆料,参与袭击“北溪”管道所有突击队员的身份均已曝光,报道称这7名嫌疑人均为乌克兰人,包括4名潜水员、1名爆破手和1名帆船驾驶员,以及谢尔盖·K。德国相关部门已向六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发出逮捕令,另有一名嫌疑人或已死亡。其中一些人与乌克兰特工或军方有明显联系。这些嫌疑人经波兰入境德国,在德国罗斯托克的一个码头租用了“仙女座”号帆船前往波罗的海“北溪”管道所在位置,使用高爆炸药配合定时装置,摧毁了4条天然气管道中的3条。调查人员表示,这起爆炸袭击行动是否确实由乌克兰政府主导实施仍有待证实。
丹麦
2022年10月18日,丹麦哥本哈根警察局发表声明称,对位于丹麦附近海域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泄漏点展开的初步调查显示,管道泄漏事故为强烈爆炸所致。
2023年3月23日,丹麦能源署表示,在该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旁发现的可疑物体呈圆柱形,高约40厘米,直径约10厘米,初步判断其可能为海上烟雾浮标。经有关部门评估,该物体并不构成直接安全风险。为进一步澄清该物体性质,丹麦当局在丹国防部协助下打捞该物体。同时,丹麦能源署邀请负责“北溪-2”运营的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公司参与这一行动。同年3月28日,丹麦海军在 “北溪-2”股份公司代表的监督下,从73米深的海底将“北溪-2”天然气管道附近发现的不明物体打捞上岸。丹麦能源署发布声明称,调查表明该物体是一个空的海上烟雾浮标,用于视觉标记,并不构成安全风险。
联合国
2023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就2022年9月“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举行公开会。此次会议由俄罗斯提议召开,安理会成员阐述了各自立场。3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未通过由俄罗斯提交的、推动联合国对“北溪”天然气管线爆炸事件开展国际调查的决议草案。该决议得到了3个国家的支持,零票反对,12个国家弃权,因此未能获得批准所需的9票。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闭门讨论“北溪”天然气管道破坏事件。应俄罗斯请求,2024年10月4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会议,审议有关“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情况。大多数与会代表重申,反对袭击或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为,强调有必要追究肇事者责任。但对有关国家已结束或仍在进行的调查,各方态度不一。
独立调查团队
2023年5月24日,一独立调查团队前往波罗的海海域,实地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破坏情况。瑞典一名工程师埃里克·安德松在一个爆炸地点附近发现一只潜水靴并将其拍摄下来,其型号与美国海军潜水员所使用型号高度相似,但同时有人表示乌克兰潜水员、商业潜水员也有使用相似型号的潜水靴。
各方回应
俄罗斯
2022年10月5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俄方必须参与对事发现场的检查和事件本身的调查。俄罗斯方面认为,“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可能是一次国家级别的恐怖袭击事件”,需要多国协作开展调查。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已就这一事件以国际恐怖主义行为罪名进行立案。10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俄方已就调查“北溪”管道被破坏的相关问题与德国、丹麦和瑞典驻俄罗斯大使进行了交涉。俄外交部强调,除非有俄罗斯专家参与调查,否则俄罗斯不会承认对“北溪”管道事故调查的任何“伪结果”。如果俄罗斯专家被拒绝参与调查,俄方会认为有关国家有所隐瞒,或在为恐怖行径的肇事者打掩护。
2023年2月,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会议,以讨论有关“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的新信息,此前有报道称美国参与了该事件。同时,它还要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证明它不是破坏活动的幕后黑手。针对新的欧洲制裁,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指责西方撒谎,并表示俄方准备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调查“北溪”管道爆炸事件。2月16日,国家杜马打算考虑对“北溪”两条输气管道遇袭事件进行紧急国际调查的提议。大使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莫斯科认为对这两条管道的破坏是“国际恐怖主义行为”。3月,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他认同赫什有关美国情报机构参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结论,并表示作为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竞争者,美国在这起事件中受益。同年3月13日,“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在距离爆炸现场30公里处发现了疑似爆炸装置碎片,俄方呼吁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通过一项决议,就此事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2023年12月14日,普京在莫斯科举行的年度大型记者会上指出,欧盟本身应对其面临的所有天然气供应问题负有责任,而不是指责俄罗斯,俄罗斯并没有毁掉‘北溪-1’和部分‘北溪-2’,最有可能是美国人所为,或者是受他们指使的什么人所为。
2024年2月9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台前主持人、独立媒体人塔克·卡尔森公布了对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专访。普京在采访中表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领导人试图用假想的“俄罗斯威胁”来吓唬北约成员国民众,但聪明人明白那是虚假的,不会相信。当被问到是谁炸毁了北溪时,普京表示,他没有炸北溪,但是美国中情局没有不在场证明。
2024年8月16日,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表示,美国官员曾拒绝对“北溪”管道表态,其目的是希望人们忘记美领导人关于“摧毁天然气管道很重要”的表述,以此试图将所有的责任都转嫁给乌克兰。
2024年8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第三欧洲司司长奥列格∙佳普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方已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正式向德国提出系列要求。佳普金表示,德方将一名乌克兰公民作为在波罗的海实施恐怖主义行为的嫌疑人列入通缉名单。可能导致“北溪”爆炸案在没有确定真正幕后指使的情况下而结案。俄罗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并指出,德国及相关国家的做法已使外界对联合国相关反恐公约中有关成员国应履行义务的内容提出质疑。因此,俄方希望就德国履行反恐义务与其开展相关谈判,俄方未来将采取的措施取决于西方国家的反应。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袭击显然得到了美国授意,肇事者不可能在没有美国帮助的情况下炸毁管道。当地时间8月20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呼吁德国分享其对于“北溪”管道遭破坏的调查。波利扬斯基表示,俄罗斯有意再度要求安理会举行公开会讨论“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并呼吁国际调查,就相关问题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再度提交决议草案。
2024年10月4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联合国安理会所召开的审议有关“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情况的会议中发言称,“北溪”管道遭到“恐怖袭击”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欧洲能源和环境安全以及波罗的海航行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2024年2月,丹麦和瑞典宣布结束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北溪”管道的确遭人为故意破坏,但似乎不可能在两国司法管辖范围内提起刑事诉讼。过去两年,德国未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供任何有关其在调查中所取得的实质性信息。其还表示,俄罗斯曾试图在安理会内部达成一致,要求德国公开透明地开展调查,但“始终遭到美国及其盟友阻挠”。他对安理会对此缺乏集体决策或声明表示遗憾,表示俄罗斯不会动摇查明真相并对爆炸责任人予以惩罚的决心。当地时间10月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掌握美国和英国参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证据,证据的公布会视情况而定。
2025年8月26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第一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在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时发言称,德国掌握的有关“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信息比它披露的要多,希望德方不要掩盖真相,展现真正的合作。8月28日,俄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对德方的调查进展表示满意,称俄方希望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能够尽快完成,并披露事件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身份。
中国
2023年2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21日在安理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时发言,敦促有关方面就“北溪”管道被破坏事件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是人为蓄意进行的,并且从物理条件看,很难想象非国家行为体有能力独自实施这样的破坏。2022年9月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举行的公开会上,许多国家都呼吁对事件开展调查,以还原事实真相,查明责任者。这也是中方的立场,中方支持加快调查进程,迅速查明事实真相。中方欢迎俄罗斯在安理会提出的决议草案,认为就“北溪”管道被破坏问题授权开展国际调查有重要意义。面对详实的材料和完整的证据,一句简单的“完全虚假、纯属捏造”显然不足以回应来自全世界的诸多疑问和关切。中方期待有关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样的要求完全是正当的、合理的。
2023年9月2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时呼吁,尽快公布“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进展。耿爽表示,当天是“北溪”管道发生爆炸一周年。自事件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始终高度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安理会成员多次呼吁,要开展客观、公正、专业调查,尽早查明真相。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围绕此事仍然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结论。耿爽重申,中方希望早日查明事件真相、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希望联合国秘书处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安理会继续对此事保持关注。
2024年4月2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时发言,呼吁尽早启动联合国牵头的国际调查。耿爽表示,俄罗斯是“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主要当事方之一,中方呼吁有关国家积极同俄罗斯沟通合作,共同开展调查。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上,国际社会包括安理会应避免采取双重标准。俄罗斯近日散发了“北溪”管道爆炸问题安理会主席声明草案,草案客观陈述有关情况,呼吁有关方面为调查提供合作。中方希望各方尽快就草案达成一致,安理会尽快就此问题对外发声。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审议“北溪”管道爆炸事件问题时强调,中方希望有关国家积极同俄罗斯这一“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主要当事方沟通合作,避免将调查政治化,希望德国尽快通过官方渠道公布调查进展及结果,希望安理会对此事保持关注,避免虎头蛇尾、杜绝双重标准。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6日下午,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该事件召开紧急会议。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在发言中表示,真相不应被掩盖,调查不应被政治化,类似事件不应再次发生,肇事者不应逍遥法外。围绕“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国际社会需要一个交代。
欧盟
2023年1月,欧盟委员会召开午间新闻发布会,会上谈到瑞典方面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进展时,欧盟相关负责人确认管道是被人为蓄意破坏的,相关调查正在进行。早在2022年11月,瑞典已经对外宣称查清了“北溪”管道爆炸真相,但拒绝公布调查结果。瑞典检方声明称,调查人员在管道受损部分的现场发现爆炸物痕迹,证实管道遭到了蓄意破坏。
CIA前官员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官员拉里·约翰逊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时发言,表示支持俄罗斯,希望联合国安理会对2022年9月“北溪”管道遭到破坏事件进行公开全面的调查,他认为拒绝对此事进行彻底调查,会给安理会蒙上一层阴影。
乌克兰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5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表示,乌克兰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一事无关;并称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行为只有在拥有大量技术和财政资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爆炸事件发生时拥有这些资源的国家只有俄罗斯。
德国媒体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归咎于乌克兰,称实施破坏的团伙由乌克兰人组成。对此,一名被指控涉嫌参与破坏的乌克兰高级军官回应称,把乌克兰当成幕后黑手是荒谬的,“但如果真的是乌克兰进行了破坏,德国应该停止调查。因为对于乌克兰来说,这是合法的军事目标。”
波兰
2024年8月17日,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就德国情报局前局长表示北溪管道破坏事件“得到乌克兰和波兰最高层批准”一事回应道,“致北溪1号和2号的所有发起人和赞助人,你们今天唯一应该做的就是道歉并保持沉默。”、
德国
当地时间2024年8月19日,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AfD)联合主席爱丽丝·魏德尔表示,乌克兰应该赔付“北溪”管道炸毁后给德国造成的经济损失。9月7日,“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报道称,德国调查人员指责波兰政府没有执行欧盟逮捕令,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和联邦检察院也对波兰的举动感到不满。熟悉调查情况的德国官员指责波兰破坏调查,称波兰政府的行为“妨碍了司法公正”。
2025年1月11日,德国选择党在其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正式确认选择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为总理候选人。魏德尔在演讲中表示,如果选择党执掌政府,承诺德国将重新通过“北溪”管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原因猜测
人为策划爆炸
英国《卫报》称,为了抵御输送天然气时的巨大压力,两套“北溪”管道设计得非常坚固:它们通常由27-41毫米厚的钢制外壳构成,外面还有60-110毫米厚的特殊涂层,因此常规故障不太可能对其造成严重破坏。俄罗斯WMT Consult公司专家叶卡捷琳娜·科萨雷娃强调,泄漏不太可能是接缝故障造成的。因为这类故障不会导致内部压力降到零,也很难在3个地方同时发生。另外,爆炸也不太可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遗留炸弹有关。“在海底铺设管道之前,首先要进行钻探工作,然后是包括排雷在内的水域清理,最后才能铺设。”
瑞典地震学家比约恩·隆德表示,在北溪管道天然气泄漏现场监测到的地震活动是由爆炸造成的,而不是地震或山体滑坡。“至少是100公斤三硝基甲苯的爆炸威力。”
尽管各国的调查都承认“这几乎不可能是巧合”,但各方关于幕后策划者身份的讨论产生了很大分歧。受“北溪”爆炸影响的德国、瑞典和丹麦三国政府在事发5个多月过后迄未发布任何调查结果,并同样拒绝就美国记者西摩·赫什的调查结论表态。这一现象更是引起许多争议。
俄罗斯策划
美国“动力”网站称,观察家此前就已经关注到俄罗斯对海底管道或线缆的攻击能力。“俄罗斯海军拥有数量众多的特殊任务潜艇、深海潜水器和无人水下航行器,它们除了监听和切断海底通信线缆外,也可能被用来破坏天然气管道。”报道还提到不久前服役的“别尔哥罗德”号特种核潜艇,它可以搭载多种潜航器执行复杂的海底作业。“但该艇目前在白海作业,而且波罗的海的水深过浅,并不适合这种大型核潜艇的活动。”
波兰总理马泰乌什·莫拉维茨基直接表达了怀疑“蓄意破坏”方来自俄罗斯。他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可能策划了“北溪-1”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俄罗斯人有能力采取手段进一步破坏欧洲稳定”。英国《电讯报》就这一主题发表数篇文章,称“北溪”天然气泄漏事件俄罗斯难辞其咎。
英国策划
俄军事专家弗拉基米尔·贡达罗夫表示,最可能破坏“北溪”管道的是英国人。“英国海军特种部队基地位于挪威,他们拥有水下作战所需的一切特种装备,可能是通过无人潜航器远程引爆炸药。”
美国策划
争议言论
2022年2月上旬,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在与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会晤后称:“如果(俄罗斯)坦克和部队越过(俄乌)边界,将不会有‘北溪-2’,我们将结束它。”拜登随后进一步称,“我们说到做到。”
在管道泄漏事件发生后,波兰前外长弗拉斯迪劳·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谢谢你,美国”,并配以北溪管道泄漏的图片。这条推文后来被删除,而在当地时间2022年9月28日发布的一条新推文中,西科尔斯基写道,“很高兴,‘北溪’……瘫痪了。这对波兰有好处。希望丹麦的调查能找到肇事者。我自然会对谁有动机且有能力这么做,做出仅代表我自己的可行的假设。”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4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评论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最近的报道时,没有排除美国参与其中的可能性,但驳斥了莫斯科自行破坏管道设施的指控。特朗普说:“可能是我们,也可能是乌克兰,也可能是一些希望看到麻烦的第三方国家。不是俄罗斯……这是他们巨额收入的主要来源。”他还说,“有病的人”把一切都归咎于俄罗斯。
在当地时间2023年4月11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被问及“谁炸了‘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特朗普表示:“我不想让我们国家陷入困境,所以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告诉你谁不是(幕后黑手)——俄罗斯,不是俄罗斯。当他们指责俄罗斯的时候呢?他们说‘俄罗斯炸毁了他们自己的管道’,你当时也被逗乐了吧,”特朗普补充称,“不是俄罗斯。”
军事活动
事故发生时,美国海军正在附近举行演习。2023年9月2日至13日,美国海军MH-60S直升机一直在博恩霍尔姆岛以东的两条水下天然气管道上空密集飞行。美海军舰艇于21日晚离开管道所在地区。“几天后瑞典地震仪就记录到巨大的爆炸。”
记者爆料
2023年2月8日,美国记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称,“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批准、美国军方参与实施”炸毁“北溪”管道。赫什在其发表的博客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2021年1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主持召开一次会议,与会者是新成立的应对“俄罗斯即将侵略乌克兰”跨部门工作组成员,他们来自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国务院等部门。沙利文意在让与会者制定破坏“北溪-1”“北溪-2”管道的计划。2022年6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当地时间2023年3月22日,西摩·赫什在社交平台上再发文,指责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烹饪学院)向媒体散布“北溪”爆炸案的虚假报道,以掩盖华盛顿参与其中的真相。在德国情报机构的帮助下,中情局已经完成了任务,他们在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时代周报》上发表了报道,这些文章将摧毁“北溪”管道爆炸的幕后黑手指向一个所谓的“亲乌克兰组织”。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0日,西摩·赫什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想通过炸毁“北溪”管道来敲诈俄罗斯,以防止特别军事行动。他暗示,这一要求是在2021年之前提出的。美国的想法是告诉弗拉基米尔·普京,“如果俄罗斯越过边境进入乌克兰,美国将炸毁管道。”
媒体报道
2023年11月1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多名乌克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官员以及其他了解秘密行动细节的人士透露,一名与乌克兰情报部门关系密切的乌克兰高级军官“罗曼·切尔文斯基上校”在2022年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行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但这名上校在2022年因为一次失败的策反行动,被乌军以“滥用职权罪”逮捕入狱,关押在基辅。
2024年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负责调查“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人员面临来自波兰政府的阻力,波兰官员一直拒绝与国际调查团队合作,也没有披露可能至关重要的证据。调查人员还称,波兰官员隐瞒了有关涉嫌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乌克兰人在波兰境内活动的关键证据。
2024年8月1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系乌克兰所为,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一度批准后又叫停,但乌军时任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执意推进,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此知情。
2024年11月21日,德国《明镜》的消息人士透露,“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系一支由乌克兰潜水员特工和军人组成的团队所为。该团队约有十几人组成,并由一个多年来多次为乌克兰安全部门策划和执行秘密行动的组织招募和培训,其中一些参与者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着长期联系,整个破坏行动的预算约为30万美元。
能源贸易
“北溪”管道被炸给俄罗斯及欧盟都带来了经济与能源方面的巨额损失,但美国的能源贸易却在“北溪”被炸与2022俄乌冲突的双重背景下稳步增长。2023年1月美国能源信息局发布报告表示,在2022年前10个月,超过60%的美国液化石油气出口流向欧盟,欧盟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最大目的地。不仅天然气,2022年美国对欧出口的原油达到了175万桶/日,较2021年上涨约70%。
2023年3月,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报告称,由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受制裁,2022年欧洲国家自俄进口天然气总量下降,但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较2021年飙升63%,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美国。
丹麦报道
2024年10月9日,丹麦《政治报》援引当地一名港务长的话报道称,在波罗的海发生的爆炸导致北溪天然气管道瘫痪前不久,美国海军舰船正在该管道附近作业,这些舰船用于定位船只的应答器被关闭。据文章称,在爆炸发生前几天,美国军舰曾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以东海域作业,并将应答器关闭。这一情况促使附近丹麦克里斯蒂安港的港务长约翰·安高·尼尔森发起救援行动。尼尔森表示到达现场后,他们发现有问题的船只是美国海军船只,海军司令部随后要求他及其同事返回。
亲乌团体策划
2023年3月7日,美国和德国媒体相继发表报道,称是“一个亲乌克兰团体”破坏了这一管道。《纽约时报》的信源是“不具名的美国情报官员”,德国电视一台、西南广播公司和《时代周报》这三家德媒的信源是“不具名的多国消息来源”。他们称,执行破坏行动的具体人员共有6人,分别是一名船长、两名潜水员、两名潜水助理,以及一名女医生。他们从波兰一家两名乌克兰人所拥有的公司租借了一艘游艇,于2022年9月6日离开德国港口前往“北溪”管道所在海域潜水放置炸药。《纽约时报》引用匿名消息人士的话称,“没有美国或英国国民参与”此次行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沃森表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无法证实《纽约时报》这篇报道。沃森称,报道中匿名人士发表的言论并非基于美国官方发布的情报信息,而且里面的消息人士也未获授权代表美国政府发言。
2023年3月10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表示,基辅与“北溪”管线遭破坏无关。泽连斯基认为,公布有关“乌克兰参与炸毁天然气管道”的消息是为了减缓向基辅供应武器,是那些希望“减轻对俄制裁压力、恢复与莫斯科贸易关系”的方面出资操纵的。当地时间2023年3月14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驳斥西方媒体有关“亲乌克兰团体”策划袭击“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报道。普京表示:“我敢肯定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这种爆炸有着如此大的威力,在这样的深度中,只能由专业的人实施完成,并且还需要一个拥有一定技术国家的全部力量的支持。”
2024年8月14日,《华尔街日报》发布报道称,乌方租用了一艘小型游艇,有6名船员参与行动,其中包括训练有素的民间潜水员。其中一名是女性,让她加入是为了帮助制造这是一群朋友在游玩的假象。报道称,据一名参与计划的军官和3名熟悉情况的人说,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最初批准了这一计划。但后来,当美国中央情报局得知此事并要求乌克兰总统撤消计划时,他听从了美方要求,下令停止。但时任乌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仍然继续推进了这次行动。扎卢日内却表示,“他对任何此类行动一无所知,任何与此相反的说法都是纯粹的挑衅”。
事件影响
国际关系
围绕“北溪”管道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折射了俄罗斯、欧洲、美国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变。
2011年11月8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落成。由此,开启了俄欧能源合作新的里程碑。“北溪-1”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德国能源供应需要,而且有力推动了俄德特殊政治关系。2017年,德国从俄进口53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北溪-2”项目总投资95亿欧元,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出资一半,法国ENGIE集团、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壳牌、德国Uniper公司和德国Wintershall公司各提供10%(即9.5亿欧元)的融资。项目满负荷运营后,俄罗斯每年会向欧洲输送550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2014年乌克兰危机,特别是2022年2月2022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欧关系发生转变,能源成为双方博弈焦点。
对于“北溪-2”项目,美国认为其将使欧洲各国加深对俄能源依赖,同时会损害乌克兰的经济和战略安全。2019年12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规定禁止参与实施“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相关企业人员赴美旅行,以及冻结相关人员在美财产。法案成法后,负责该项目管道铺设的瑞士“全海洋”公司随后宣布暂停有关活动并开始与美国司法部交涉。对此,时任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坚决反对。她认为,该项目不仅对俄有利,而且对德乃至整个欧洲而言都“非常重要”,“该项目符合欧洲新能源法,必须让其有始有终”。2021年9月,“北溪-2”铺设完毕,并于10月开始测试送气。2022年2月22日,德国朔尔茨政府以俄乌局势急剧恶化为由,宣布中止该输气管道的启用审核程序。
能源安全
“北溪”两条管道离奇泄漏,引发了西北欧政府部门对于当地其它能源基础设施可能遇袭的担忧。2022年9月27日,挪威能源和石油部长表示,在欧洲北海近海油气设施附近发现UFO之后,挪威政府正与武装部队、警察以及油气运营商进行协调,提高“应急准备”等级。“北溪”两条管道相继泄漏,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仅剩一条主要管道,但这条管道途径乌克兰境内。2022俄乌冲突使得不确定性重新充斥欧洲能源市场,9月27日,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跳涨约两成,再度站上200欧元/兆瓦时以上的高位。2022年10月3日,国际能源机构发布天然气市场季度报告,警告欧洲在冬天面临“史无前例”的天然气短缺风险,欧盟成员国的用气需求应比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降低9%至13%。
生态环境
当地时间2022年9月30日,挪威大气研究所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后,该地区上空形成大片甲烷云并不断蔓延、扩散,截至当天,已有至少8万吨甲气体扩散到海洋和大气中。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析,估计事件期间泄漏的甲烷排放总量的合理范围达创纪录的75至230千吨。而甲烷使地球变暖的效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
2025年3月5日,欧洲航天局在官网发布公报称,最新研究显示,2022年“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泄漏的甲烷在44.5万至48.5万吨之间,而此前估计的泄漏量为7.5万至23万吨。这项研究显示,此次泄漏的甲烷约占2022年全球人为甲烷排放总量的0.1%。这相当于当前全球油气行业两天的平均甲烷排放量。
来自丹麦、波兰、德国的科学家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对波罗的海濒危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造成严重危害。爆炸产生的有毒物质会杀死海域内的鱼类或影响其繁殖。科学家估计爆炸导致附近大面积海床受到污染,并威胁在附近繁衍的生物群体。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环境科学系高级研究员汉斯·桑德森表示,发生的四次爆炸每次都产生了约500千克TNT炸药的直接冲击波。任何爆炸都可能对生物造成伤害,距离爆炸半径约4公里范围内的鱼类和哺乳动物将被杀死;距离40或50公里范围内的哺乳动物会出现听力损失。同时,爆炸发生在以前倾倒过化学废物的地区附近。因此,爆炸将数十年积累的污染释放回海洋环境。研究人员估计有250000吨受污染的沉积物。爆炸释放出含有有毒物质的沉积物,这些物质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种群。